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餐飲行業,眾多創新營銷手段不斷涌現,“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口號不再硬氣,不少餐企紛紛尋找定位咨詢,但好的壞的結果皆有。有人說定位坑了餐飲人,有人說是大家誤解了定位。一時之間,關于定位理論是否適合餐飲行業的說法紛紜。在西貝餐飲官方網站的“大事記”中顯示,西貝莜面村曾通過定位專家了做了4次調整:2011年2月,特勞特為西貝定位為“西北民間菜”;2013年西貝將核心業務的主打品牌重新確定為“西貝莜面村”,并在2014年完成品牌轉化與logo的時尚化蛻變。四次定位四次改名,西貝前前后后花了幾千萬,最終還是回到了起點“西貝莜面村”。因此,西貝創始人賈國龍也被餐飲圈戲稱“愛折騰”,但賈國龍卻認為“能搞清楚我是誰,這錢花得就值”。西貝折騰了好幾年,花了幾千萬最后回到起點,這是定位的錯嗎?“我覺得西貝繞了一大圈,這里面不是定位的錯,不是定位理論的錯誤,而是咨詢機構的失誤,沒有把某些事情做到位的錯誤。”天圖資本CEO馮衛東在2019中國餐飲品牌力峰會演講中提到。他認為,西貝放棄了定位之后拼運營,也獲得了很大成功,這需要正確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西貝出品不錯,所以在鎖定老顧客和通過口碑獲取新顧客這個方面是成功的;
其次,西貝抓住了一個渠道紅利,抓住了購物中心對餐飲業的紅利;
所以其他餐飲人要正確借鑒西貝成功的經驗,才能找到出路。定位圈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是“定位一學就會,一用就錯”,甚至一些定位大咖以“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而自鳴得意。馮衛東認為,定位理論適用于餐飲行業,但其“有太多藝術成分”,餐飲品牌要正確使用定位,需要理論與實踐的升級。當新的品類出現的時候到底怎樣去抓住它?去捕捉新的機會?是啟用新品牌還是對老品牌重新定位?對此,馮衛東提出了一些品牌定位的實踐做法。我們整理了他的演講速記內容,供餐飲人借鑒參考。很多企業沒有品類意識,經常會跌入陷阱——抽象品類陷阱。什么是品類?品類有時候也叫具體品類或者真品類,跟具體品類相對就是抽象品類,跟真品類相對就是偽品類。什么是具體品類?顧客做購物決策前對商品或者服務的最后一級分類,這個分類一般是能夠關聯到品牌的。說到空調大家會想到格力或美的,說到橙子會想到褚橙,而真正市場份額最大的橙子品牌是新奇士。市場份額和心智份額之間的巨大落差,其實是帶給兩個品牌各自的問題和各自的機會。另外一些品類叫做抽象品類,即顧客在購買決策會涉及但是無法完成購買決策的分類。比如說裝修到一定程度,該去買電器了,電器就是抽象品類,但具體做購買決策時,必須明確到冰箱、空調、洗衣機……此外,水果、零食也是抽象品類。
不過抽象品類會通過加上銷售方式或銷售場所的詞匯變成具體品類,這叫做渠道品類,比如提到水果店大家想到什么品牌?百果園。所以說,真正的品牌應當代表具體品類,這樣在顧客腦子里才會真正生根。顧客以品類思考,以品牌表達。如果代表具體品類的話,顧客在決策里面才能夠想到這個品牌,你代表抽象品類的時候,是不容易進入到顧客的思考序列中的。回到快餐,快餐是抽象品類,因為已經高度分化。快餐有不同分化的方式,中式快餐是在西式快餐進來之后出來的概念,對于國人來說中式快餐也是抽象品類,我們想到中式快餐時腦袋里會出現很多具體品類,比如說米飯快餐、盒飯、包子、面條、餃子、混沌、小吃、煎餅這些都是具體的品類。
對于創業者發生概率最高的坑,叫做弱勢品類的陷阱。太多的創業者在弱勢品類去發力,去耕耘,基本上是想在沙漠上種出大樹的架勢。曾經有專業機構做市場調查,在歐洲這樣發達的零售市場,在零售渠道里弱勢品類的自有品牌占30%,但是白酒這樣的品類渠道自有品牌占比很低,這證明酒類很強勢。酒類品牌不光要提供保障價值,讓消費者買得放心質量可靠,還要有彰顯價值,用這款酒來款待客人,客人怎么看待這個事情。請人喝酒要是拿出沃爾瑪自選,這個酒就沒有辦法喝了,酒類品牌是需要專家品牌來背書的。通過強勢品類,我們能夠最大化對接顧客需求的效率。反過來如果我們做反了,進入到弱勢品類那可能就比較麻煩。最弱的品類是什么?是自身難以完成心智預售,顧客在看到產品之前沒有辦法想到這個品類,那么就無法讓你的品牌完成心智預售,因為顧客根本不可能花時間去記憶這個品類。
定位講究的是要順應顧客的認知模式,順應顧客認知去打造品牌來降低顧客的認知成本。定位理論是經濟學中降低交易費用的,主要是降低信息費用,是聚焦在這一點上的。定位理論里面經常批判品牌延伸,但不是所有品牌延伸都是錯的,強勢品牌向弱勢品類延伸通常沒有問題。
品牌商業模式,是升級定位里面非常核心的一個知識點。這張圖基本上可以囊括升級定位的半壁江山,因為絕大部分知識點都可以融入到這張圖,比如說企業戰略,企業戰略和品牌戰略可以把品類分化,強勢品類、弱勢品類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把握住最大機會,是企業家才能的體現。企業家才能有三個關鍵:第一個叫發現機會;第二個叫整合資源;第三個叫承擔風險。我們要為每個品牌分別畫一張品牌商業模式圖,每個品牌都有他的品牌定位問題,品牌定位最核心就是要回答好品牌三問。有可能用視覺信息來回答,像麥當勞,一百米之外清清楚楚看到麥當勞,占了半個門店的漢堡圖——它是做漢堡的,而且設計感、品牌感讓它的定位很明顯。產品、觸達、鎖定。在觸達環境,餐飲行業最重要的觸達手段就是門店,麥當勞門店功夫很不錯,遠遠就能夠看得出來,但是也有做得很糟糕的。比如上方的圖,麥當勞右邊這個圖片,即使最高分辨率也看不出來,這樣的門臉叫做觸而不達,意味著流量的浪費。同樣大的面積,同樣的租金,大部分是買流量的錢,花了那么多錢流量卻白白浪費了。創業者如果沒有完整的體系,起名字都是表示個人的情懷、格調,則完全忘了“不是你需要品牌,是顧客需要品牌”。品牌名是跟顧客溝通的關鍵點,有時候能夠決定一個品牌的生死,有的名字一遍就記住了,有的名字要聽三遍才能夠記住,有的聽五遍都記不住。
你看這樣幾個名字大家很容易感受到了,江南廚子感覺是江浙菜,巴蜀風肯定是川菜,那么俏江南和老院子是什么菜?這個很麻煩。
我前面講了名字的優劣,俏江南比較糟糕,三個字是比較好,如果做的就是江浙菜,那是完美一百分的名字,但是如果做的是川菜,那就是負一百分分的名字。當別人談你的品牌,而我從旁邊走過就知道你們在談這個品牌,那么下次再談到我就會選擇這個,因為聽過會熟悉。以前我打車回家說我家小區名字,司機老問我哪幾個字,解釋煩了,所以每次我會打車會說旁邊的小區名字。如果你的品牌名也讓顧客老問哪幾個字,問煩了顧客就不想傳播這個名字了,無形當中喪失了很多機會,對于小企業來說這損失太可怕了。西貝莜面村這個也是很要命的生僻字,別人問哪個莜字?解釋起來就難了。四個字的名字也是可以的,但是定位反應要很強,強到不需要加品類名,比如說農夫山泉,你不用說農夫山泉礦泉水,這樣四個字就可以接受。超過四個字就比較麻煩,比如“很高興遇見你”,這是一個名人在上海開的餐廳,這個怎樣簡化?是簡化成“很高興”還是簡化成“遇見你”?此外,還要避免字母縮寫和混合文字,比如說HTC沒有品牌反應,第一次見到,以為是科技名字的縮寫,結果顧客用“火腿腸首字母”來幫助記憶。避免跟知名的名字太相似,首先跟知名品牌太相似,會被顧客當做山寨品牌。這個最極端例子就是珠寶店行業,比如說周大福、周生生、周六福、周福生、周金生、周大金、周百福……如果你們要開創新品牌,一定要起一個好名字。如果現在名字不好怎么辦?改!沒有你想的問題那么大,老顧客會通過位置記憶找到你,新顧客則會很容易記住更好的新名字,因此名字不好的找到好名字一定要改。定位理論是坑,還是靈丹妙藥,不是一句話就能下定論。關于定位理論,還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是定位理論錯了,是你還沒有讀懂它。半個世紀過去了,時代與環境都在變,不妨用“變與不變”的視角去看看它。
本文內容主要整理自馮衛東在2019中國餐飲品牌力峰會《餐飲定位實踐的進階打法》的演講。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品牌觀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