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餐謀張大寬”
2018年
12月08日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每天一篇原創文章,這是第【207】篇
縱然有再多的誘惑,你不貪,又如何上鉤?
——張大寬
上個月,一個朋友問我,說別人推薦他代理一個共享紙巾的機器,小投入,大回報。
大概情況是這樣的
購買一臺機器,價格大約是3000元,顧客可以掃碼免費領取紙巾。每包紙巾進價0.3元,顧客每領一包,平臺返0.6元。
也就是顧客每領一包紙,可以獲利0.3元。而且每發展一個下線,平臺還有獎勵和補貼,還能從下線的收益中分一杯羹。他算了一下,覺得這生意能干。
我說你還是慎重一點,別光算收益,有啥風險你考慮過嗎?
他說按照他的流量,一臺機器一個月就回本了。
我說如果平臺跑路了咋辦呢?這種機器的成本多少,不用我算了吧,你也能算出來,還要賣3000塊,還能拉人頭賺錢,怎么看也像傳銷,不像共享經濟啊。
勸沒勸住,我也不知道,前兩天看到新聞,說這家公司跑路了,被騙的投資人找到記者,又跑到了工商,也報了警,現在總部是人去樓空,錢能不能追回來,也不好說。
當時也沒好意思問我朋友,他掉沒掉坑。昨天給我發消息,說幸虧我勸了他,要不然幾萬塊就打水漂了。
共享經濟這兩年好似一直在風口上,風刮起來了,豬都能上天,可風一停,摔死的可都是豬。
有人借此機會創業,想干點事,也有人借此機會騙人,想圈點錢。很明顯,這家公司就是跑來圈錢的。
那對于大多數人,怎么才能避免被收割,避免掉坑呢?
這就必須要能看明白事情的本質,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
我們現在常說的共享經濟,實質上是一種“變買為租”的模式。-
何為變買為租?
舉個例子,比如說,以前我們騎自行車,都是買一輛。可我又不是經常騎,買來了又沒處存放,還擔心丟失問題,怎么辦呢?
有一個人就想了個辦法,既然你們都不愿意買,那我就買很多很多的自行車,然后租給你們,只收你們一點點租賃費就好了。
這樣的操作,就把自行車的“所有權”,切割成很多的“使用權”,供你在需要的時候“使用它”,而不需要“擁有它”。
這就是摩拜單車聯合創始人王曉峰做的事情。
那這個模式新鮮嗎?是才出現的嗎?
其實這種方式早都有了,西安好多年前就有了市政公用自行車,這不就是摩拜的雛形嗎?
你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的公用自行車。那你一定有疑問,為啥那么多年都沒流行起來,偏偏讓摩拜和OFO做出來了?市政的背景,豈不比這些人更強嗎?
這就要說到商業模式+科技的創新了。
以前的市政自行車,需要用公交卡去指定的銀行窗口繳納租金辦理手續才能使用,而且自行車的網點覆蓋并不夠多,租車還車都不夠方便。這一系列的“麻煩”就阻礙了這種模式的發展。
而到摩拜的時候,手機具備了掃碼,定位,支付一系列的功能,只要你看到了自行車,從注冊到開鎖騎走,那是分分鐘的事情。人都懶嘛,你解決了他的懶,這模式不就能走通了嗎?
說到這里,你也許就能明白,這一波共享的快速發展,真正得益于互聯網發展帶來的高效和便捷。科技的發展提高了效率,也使得之前難以完成的共享,在今天變的極其簡單方便。
那再回到這個“共享紙巾”上來,從紙巾的流程上來看,在你的店里放置紙巾機,由顧客掃碼獲取。顧客是不需要付任何錢的。
那做這個機器的人,真的是傻嗎?要做活雷鋒嗎?他們怎么贏利呢?
這要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正規型,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
紙巾是有成本的,進價1包0.3元,顧客每領取一包,平臺支付代理者0.6元。
那這個錢是誰的呢?
如果你體驗過,就知道,掃碼一次就要關注一次公眾號,其實就是所謂的吸粉。
這一個關注,就是一個流量,公眾號的運營方為了獲得這一個關注,會支付給共享紙巾平臺一筆錢,假設是1元錢。
這樣資金的流向就清楚了。
被關注主體,支付1元給平臺;
平臺支付0.6元給代理者,賺取0.4元差價;
代理者刨除0.3元紙巾的成本,獲得0.3元的收益。
作為顧客沒花錢。紙巾實質上是被關注者給的福利而已。
現在看來,所謂的“共享紙巾機”這無非是一個發傳單的機器罷了,把傳單換成了紙巾,把發傳單的人換成了機器,把管理發傳單的團隊,分包給了想代理的人。和上面所說的共享,基本上沒什么關系。
這種模式很常見,路邊小姐姐掃碼送禮物,很多商家的關注公眾號送飲料菜品,都是這樣的模式。并非所謂的“共享經濟”。
第二種,非正規型,圈錢跑路
在紙巾機的運營平臺,一臺紙巾發放機的售價,一般是1000-3000元不等。
代理者要買機器回去,安裝在自己看好的地方。在銷售會上,他們一般也會宣講,一包紙賺0.3元,想要賺大錢,就要多買機器多投放,有了規模效應,賺錢才快。
所以有些人會投資幾十臺甚至簽下某區域的代理,投資幾十萬上百萬來玩這個游戲。
而對于平臺,收了廣告主的錢,再收了代理商的錢,也許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了。
這時候,但凡心術不正的,卷錢跑路也就不難理解了。就像上面說的那個例子一樣。
而在這個紙巾機推廣的時候,最常用的就是裂變拉人頭的方式,比如你代理了,你再推薦其他朋友也代理,就成了你的“徒弟”,這樣你還可以從你“徒弟”的收益中再分一杯羹。
不明真相的群眾,就覺得這是賺錢的好路子,帶著身邊的朋友就一起上套了。
當然,并非所有這種做法都會淪落到圈錢跑路,主要還是取決于平臺運營者的人品。
看懂了“共享紙巾”的本質,也就清楚了,這玩意哪是什么共享新經濟,不過就是傳統的廣告投放機,和發傳單沒什么區別,而且還存在掉坑的風險。
當然,并非所有的“共享紙巾”項目都不能參與,有些店是為了降低自己的成本,無可厚非。
但切記,凡具有很明顯,要通過拉人頭才能獲利,且將機器出很高價格的模式,盡量慎重。
畢竟,你賭的是人性,賭的是這個平臺老板不會見財起意,不會跑路。
前陣子寫了篇文章,說為啥近些年來,傳統餐飲老板覺得做的非常累,其實本質還是因為變化太快了。15年到18年三年間發生的變化,遠大于10年到15年。
很多傳統餐飲人都是做了多年餐飲,擁有的思維也大多都在之前的經驗中,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獲取信息的不及時,也就導致了信息差,在看不明白本質的時候,就很容易做出不妥當的決定。
而避免掉坑,其實有一個亙古不變的原則,那就是“克制貪念”。你可以回想一下你遇見或者聽見過的騙局,幾乎都是因為“貪”,才掉的坑。
所以,但凡有人說,能夠讓你一夜暴富,尤其是不需要付出就可以“不勞而獲”,而且聽起來沒什么風險的,這種事情盡量遠離。
假如說,你經過了思考和判斷,覺得這事情貌似不像坑,但又拿不準,大可以去問問身邊經歷比較多的朋友。興許他就見過這樣的事情,能夠幫你看清本質,避免掉坑。
如果已經掉了坑的,也別糾結,只當是交了學費,人生路上哪有不掉坑的,掉一次,總結經驗,下次別再掉就成了。
將“所有權”切分成很多的“使用權”,再將這些“使用權”出租出去,供需要的人使用。這就是現在主流的“共享經濟”的做法。
再比如我做咨詢顧客,其實就是將我的時間,拆分開來,把我的“使用權”出租出去,租給有需要的人來使用。
對于中小餐飲的經營者,一個專職顧問的費是很高,而通過這種“變買為租”的方式,只需要支付較少的費用,就可以享受服務,也就顯得更為劃算。
在看到類似打著共享旗號的項目,用這個原則去套一下,大體就能判斷了。
如果你遇到的項目或機會比這個共享紙巾更為復雜,也沒關系,一點點拆解,最后總能看到它的本質。
要是還拿不準,可以租我的時間來聊聊,幫你梳理清楚,避免掉坑。幫你省錢,也幫你賺錢。
看懂事情背后的本質,也就知道如何做決定。
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
精明的老板懂得用最短的時間解決問題
猶豫和拖延才是一個老板最錯誤的決定
●別做閱讀者,要做行動者
●分享這篇文章,與對的人共享價值
長按掃碼,和大寬聊聊
轉載請注明:
作者:張大寬;微信號:BG9FBG ;微信公眾號:dkxy029
已委托維權騎士(rightknights.com)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下方依舊廣告,隨緣帶走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