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提升戰略思維能力,劉學的這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

    吾老濕閱讀計劃第 2

    吾老濕建了個《讀書群》,承諾每周閱讀一本書,并且把閱讀筆記分享出來。這周閱讀的是劉潤的《戰略:從思維到行動》,這是吾老濕閱讀分享的第2本書。

    下周閱讀預告:《精益創業》

    每周日晚20:28,準時更新。

    在商業領域,戰略學絕對是商科領域的顯學。

    “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是雷軍創辦小米獲得成功后最知名的一句話。沒有一個創業者敢否認戰略的重要性,但幾乎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說清戰略是什么意思?何為戰略?怎么實現公司的戰略?

    這本書應該是我近一年以來,讀過的最具啟發的一本書了。書并不厚,不足三百頁,但全書沒有一字廢話,每一個字都是精華。

    關于戰略領域的書籍,我之前看過李叫獸推薦的《好戰略、壞戰略》,這是一本外國人寫的書籍,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也可能當時的水平不夠,基本上獲得的收益不大。

    但這本劉學的《戰略:從思維到行動》,從理論到案例,可以說是通俗了很多,并且在操作層面上比某些故作高深莫測、含糊不清的戰略名言更具實在意義。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一周的時間是無法消化這本書的,這是一本必須反復閱讀,刻意練習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才能有所獲的一本書。里面很多的論述,以我現在所處的位子,也是無法充分理解的。

    作者在開篇梳理了市面上關于戰略的概念,并將戰略歸納為廣義的戰略與狹義的戰略概念。

    廣義的戰略:企業在特定的環境中所確定的核心目標、達到目標的關鍵路徑、行動、企業盈利的經濟邏輯、與競爭對手不同的差別化特征五個要素的協同組合。

    狹義的戰略:從若干可能的達到目標的路徑中篩選出來的最優路徑。

    廣義的戰略路線圖:

    目標—》最優路徑或組合(《—外部環境+內部資源與能力)—》行動—》經濟邏輯+差別化

    實現目標的最優路徑是戰略最為關鍵、最為核心的部分;而經濟邏輯、差別化,則是公司目標、最優路徑、行動組合的結果或體現。

    現在思考一個問題:

    假設你是一家快餐公司的經理,老板給你一個目標:半年之內,在利潤維持去年同期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將銷售額相對去年提高18%,請你提出實現目標的方案。

    思考三分鐘,你會怎么做?怎么思考?

    目標:銷售收入增長18%

    可實現的路徑:廣告與促銷、降價、推出新產品、增加外賣、延長營業時間、擴大營業面積、改進服務、漲價…等其他。

    從目標到行動的路徑,是我們常見的行為方式,但是卻不能保證目標與行動之間的連續性、一致性和集中性。因為這是采用典型的試錯法:根據經驗選擇和實施某些措施,見到成效就繼續,未見到成效就嘗試其他辦法。因為采取行動到見效常常會有一定的滯后期。

    我們換一個家角度思考:實現銷售收入增長的最優路徑是什么?

    一種可能的思考方法是:收入=價格*銷量,提高銷售收入,要么提高價格,要么提高銷量。但是提高價格的同時,可能導致銷量的下滑;擴大銷量則可能以降價為促進手段。所以,想要同時變動或提高這兩個變量,就很難保證思維的清晰性。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收入增長的最基本來源是什么?

    顯然是顧客。要么增加顧客人數,要么提高人均消費。增加顧客人數,要么增加老客戶的來店頻率,要么增加新客戶。

    于是,我們就有了三條最基本的路徑:提高人均消費、增加顧客來店頻率、增加新顧客。那么,哪一個才是最優的呢?

    這就要進行環境分析,即這個快餐店的“商圈”分析:商圈范圍內,有多少社區,多少家庭,人口構成,收入結構,午飯晚飯如何解決…等等。

    假設分析的結論是:商圈經濟效益好,員工收入較高,有幾個高檔的、居民收入很高的社區,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很低,對于提高價格沒有什么感覺,而商家又能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產品、環境、服務態度。

    從外部環境的情況下,顯然提高人均消費是最優路徑。但提高人均消費是否為最優路徑,還要看公司的資源與能力是否能夠支持這一戰略的實施。

    現在我們在明確的一下,戰略思維的過程:

    一、目標:提高銷售收入18%

    二、選擇一個最優路徑:提高人均消費、增加顧客來店頻率、增加新顧客

    三、根據外部環境+內部資源與能力推斷并識別—》最優實現路徑

    成功的戰略一定包含某些精致的細節,但決策者在進行戰略思考時,必須首先思考整體輪廓或基本結構,然后再深入細節。

    再次強調戰略思維的幾個核心目標:目標、環境、資源、行動、經濟邏輯、差別化。

    以上的案例是以明確目標前提下的戰略思維到行動的過程,但很多時候,我們是處在 商業環境競爭中出現的問題開始,著手解決公司的問題下,才開始進行戰略性的思考,這時候戰略思維是從對問題的感知開始的。

    對問題的感知與識別—》確定分析的廣度、深度和時間范圍—》構建基本的的分析框架或模型—》演繹與推斷關鍵變量及其關系變化趨勢—》對模型的檢驗與推斷—》確定并實施戰略。

    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問題的感知與基本變量這兩個戰略思維中的重要概念。

    問題是目標與現實水平之間的偏差,對問題的感知與反應可分為三個層次:

    事件感知——》反應性行動:把遇到的問題視為孤立的偶然發生的現象。事件感知一般導致反應性行動——針對癥狀、直接采取糾正措施,消除癥狀。

    模式感知——》適應性行動:注意到這一現象與以往發生的現象之間的聯系,判斷未來趨勢。模式感知導致適應性行動,即根據時間之間的聯系,為即將到來的類似現象做好準備,而不是改變起模式。

    系統感知——》創造性活動:根據問題的真正原因采取行動,消除問題的內在根源,使事件或模式得到改變。

    比如你生病了

    醫生立即給你開一些藥,消除癥狀,這是感知水平導致反應性行動。

    醫生詢問你的過往病史,以及曾經吃過的藥物,確定藥物的相對療效后,再開藥,這是模式感知的適應性行動。

    醫生除了以上,還檢查你身體的其他問題,了解生活與工作狀態,判斷生病的真正原因,然后決定治療手段,這是系統感知水平導致創造性行動。

    只有提升對問題的感知水平,對偏差的原因做系統性考察,評估競爭對手的對每一個方案的可能反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權衡利弊,才有可能找到創造性的方案。

    在感知到了問題的根源,我們還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問題范圍的兩個維度:廣度和深度。

    確定分析問題的廣度,區分三個變量,也是戰略思維過程中最為核心的基本概念:基本變量、關鍵變量與可控變量。

    戰略思維過程的要點是識別影響目標實現的基本變量,找出關鍵變量和非關鍵變量,最后從關鍵變量中判斷并識別可控變量以及不可控變量。

    核心思路:基本變量—》關鍵變量—》可控變量

    寫到這里,我想談談自己的一些想法,我想到的是缺點與弱點,優勢與劣勢。

    在商業競爭中,我們要以自己的優勢攻擊對手弱點為基礎的劣勢,因為缺點可以改變,而弱點基本難以改變。攻擊對方的弱點,使得對方無法進行有效的反擊。

    具體的戰略思維如下:

    1,好的戰略能夠限制競爭對手的優勢,放大自己的優勢,進入自己的有利戰場,避免進入對方的有利戰場。

    2,讓競爭對手難以跟進你的策略,或者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才能跟進。

    3,避免讓對方進行有效的反擊,或讓雙方都進入更惡化的局面。

    總之,一周的時間真的是無法消化這本書,關于本書還有很多的洞見,大家還是自己去看看書吧

    下周閱讀預告:《精益創業》

    ———————-

    據說現在流行放一個蘋果用戶

    打賞的二維碼

    顯得有逼格

    那么,盡情打賞!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營銷學習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9097.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0月29日 20:10
    下一篇 2017年10月29日 21:0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