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版后有些用戶會接收不到推文,請星標本公眾號」
牛大吉,一家致力于為城市社區居民提供每日鮮牛肉、鮮牛肉預制菜品、鮮牛肉制作零食等產品的社區連鎖新零售品牌。
2022年3月20日,牛大吉宣布完成1億元A+輪融資,深熊資本領投,老股東險峰長青跟投,春澗資本擔任獨家財務顧問。
據悉,本輪融資將主要用于品牌建設、供應鏈建設與系統數字化建設。而在此前2021年,牛大吉也曾在兩個多月時間里先后獲得Pre-A輪和A輪投資,投資方有險峰長青及阿米巴資本。
牛大吉何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如此多的投資機構青睞?這家號稱以從牧場到社區直連的模式,保證當天凌晨牛肉現宰2小時到店的連鎖新零售牛肉品牌,到底有何魅力?
餐飲O2O獨家專訪了牛大吉創始人吳海金,從定位、組織、產品等角度進行了解密!
規模超8000億
牛大吉以社區零售掘金牛肉市場
與其他主要肉類相比,牛肉屬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高品質肉類,營養價值較高。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餐桌上。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牛肉產業迅速發展,已成為全球牛肉第三大生產國和第二大消費國,2021年中國牛肉消費量突破900萬噸,牛肉市場規模超過8000億,且保持了每年約11%的市場增長率。與此同時,中國牛肉人均消費量不斷增長并已達到6.58公斤,但仍低于國際人均消費量的8公斤。
不過,高漲的需求背后,牛肉行業的上下游仍然較為分散,上游多以中小牧場為主,中間通過貿易商、牛販子進行流通,零售端的銷售基本上仍集中在商超、菜市場等原始渠道。
針對行業這種狀況,牛大吉創始人提出了兩個解決方案——互聯網化和社區零售。
1、互聯網化
牛大吉創始人吳海金是一個和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人,畢業后就一直在折騰創業,做過社交網站,也做過電商網站。
他信仰互聯網可以改變世界,也深知傳統行業互聯網所帶來的非凡潛力。
牛肉行業的分散特性,恰好為互聯網化提供了條件。
吳海金摸透整個牛肉上游供應鏈后,就開始了自己牛肉互聯網化的探索和嘗試,最后發現零售環節的勢能最大。
“以數字化系統打造的牛大吉門店,每一家門店都像互聯網的PC端口。牛大吉可以憑借這些門店產生的源源不斷的數據,去打造最適合消費者的產品和服務。“
2、社區零售
在互聯網時代下,大眾消費心理與過去截然不同,尤其90、00后幾乎是與互聯網消費共生,高便捷的需求刻在這群人的基因里。
生存壓力越來越大,工作更緊張,時間成本變得越來越高,社區成為了眾多消費者的第一選擇。
且社區距離消費者最近,不受商場時段限制,可以實現效率最大化;租金成本低、點位多,能支撐起萬店模型。
牛大吉創始人吳海金很清楚,“在商場開店,可能全國好的購物商場也就一千多個,那我能開的店就是一千家店,社區不是。中國南方商品房小區超過10萬個,那我們就可以開幾萬家店,天花板比較高”。
零售+餐飲跨界融合
多場景全時段營收增長
疫情之下,很多餐飲人認為,餐飲零售化是必然的趨勢和方向。
餐飲業本源的含義是:通過租用一定的空間,現場對食客提供以食材為原料的產品服務,產品的內核是提供飽腹感。
傳統餐飲業實際上是服務業,而產品的現場加工制作和即時消費,也正是區別于傳統零售行業的核心特征。
從加工制作、消費和重服務屬性等特征,可以看出餐飲業核心的痛點在于:由于時空限制,餐飲門店的流量瓶頸和產能瓶頸都非常明顯,也就決定了餐飲業門店坪效、時效以及人效的天花板明顯。
但在吳海金看來,零售餐飲化也未嘗不是一個可待挖掘的新藍海,特別是生鮮牛肉市場。
生鮮牛肉與牛肉餐飲相比,因其食材加工程度不高,決定了產品高損耗、低毛利的特性,缺少附加值,且牛肉本身就非常見的生鮮品類,容易令本就不愛做菜的年輕人受挫。
而餐飲不一樣,餐飲因為其對生鮮食品的熟加工與服務,創造了很高的附加值。
隨著懶人經濟的盛行,外賣、預制菜以及熟食品類的興起,餐飲成熟菜品模式也更符合當下年輕人的需求。
但吳海金顯然并不打算完全將牛肉餐飲化,作為一個資深互聯網人,早已深諳跨界優勢的他,希望通過生鮮+餐飲的融合,打造一種獨屬于牛大吉的牛肉零售新模式。
1、牛大吉1.0版本:專注生鮮牛肉零售店
曾經的牛大吉1.0版本,產品特色是“只賣當天鮮牛肉”和“不注水”,選址定位社區。
面積在20平米左右,以生鮮檔口零售為主,主打新鮮牛肉,牛筋、牛肚、牛百葉等牛副產品也占有一定比重;此外,在鮮肉的基礎上,牛大吉還開發了牛干巴(現烤牛肉)和火鍋場景。
憑借著小程序“同城拼牛”,線上下單送貨到家,或者門店自提的玩法,牛大吉在深圳、廣州、貴陽等地穩扎穩打。
2年時間不到就發展了一百多家門店,平均門店月營收額在20萬左右。
2、牛大吉2.0版本:零售+餐飲的工坊店
2021年開始,牛大吉推出了2.0版本的牛肉工坊店,面積也擴大到了70平米。
相比于1.0版本的單一的零售,牛大吉的2.0版本不僅為消費者提供鮮牛肉,還提供鹵牛肉、現烤牛肉干、現煮牛雜、牛肉炸串、牛肉菠蘿包、牛腩粉面等餐品和預制菜。
營業時間也延長到了6:00-晚上12:00,用全時段多場景拉高了整體店面的坪效人效,帶來了產品更高的復購率。
吳海金透露,現鹵牛肉、咖喱牛肉菠蘿包、現烤牛干巴、廣式牛雜杯是店內最受歡迎的四個拳頭產品,其中,單店鹵牛肉一天銷售額可達幾千塊。
據悉,牛大吉已經開出的100多家店里,有30多家2.0門店,剩下的1.0門店會全部升級成2.0門店。
“牛大吉門店就像社區的中央廚房一樣,不過我們是以零售方式經營,也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前置食品工廠”。
牛大吉從1.0版本到2.0版本的零售餐飲化模式升級,將品牌的目標客群從“去菜場買菜的人”,擴大到了“在家吃飯的人”,潛在顧客擴大了至少10倍,盈利也增長了十倍不止。
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牛大吉門店坪效7000-8000元/月,人均客單價50元左右,產品平均毛利率50%,進店轉化率60%。
牛大吉2.0門店一年收入在400-700萬。現在,牛大吉超過一半的店已實現盈利,“標準門店開業3個月后即可盈利,一年左右回本”。
除了到店自提,牛大吉還通過小程序為顧客提供了最快30 分鐘的鮮牛肉急時送服務,官方數據顯示,小程序訂閱人數60 萬,月活躍用戶 17.5 萬,復購率超過 57%。
8年開萬家店
牛大吉高速擴張背后的底牌
據牛大吉創始人吳海金所言,牛大吉目前正以每月30家至50家的速度在華南地區開設牛肉工坊店,隨著經驗的積累與發展模型的成熟,后期速度將會更快。
而且,牛大吉還有一個更大的野心:8年萬店!如果我們做得足夠好,可能會更快一些。”
那么,又是什么給了牛大吉這樣的底氣呢?
1、產品力:出眾的產品研發能力
牛大吉是一家極為重視產品研發的公司,有一個專業的研發團隊,結合門店數據分析的方式開展研發工作。會利用灰度測試、A/B測試等方法,實現數據驅動的研發能力。
“每款新品,我們會先把它放到三五家門店去測試,如果產品受歡迎,就復制到20家門店,再復制到100家門店,以此類推。如果產品不受歡迎,就淘汰掉。我們的產品研發模型,全部基于消費者的反饋。”吳海金說。
2、組織力:一流的人才培養模式
“我們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然后就果斷去尋找匹配志同道合的人才。” 目前,牛大吉的核心團隊基本都是互聯網出身,合伙人更是711、七天酒店等知名連鎖品牌前高管,有著豐富的連鎖零售管理經驗。
同時,在組建團隊方面,牛大吉采用了「筑巢引鳳」的模式,打造了品牌專屬的培訓基地,以標準化的sop對員工進行強化訓練,輔助店長激勵機制及淘汰機制,以此滿足高速擴張的門店需求。
3、供應鏈:豐富的牛肉供應鏈經驗
為了摸清整個整個牛肉產業,牛大吉創始人吳海金甚至直接跑到貴陽養了兩年牛。“把行業的上游摸清了一遍。我還去做了很多調研,跟同行切磋。現在大家看到我們牛大吉和中國很多大牧場的關系都比較好,其實是那個時候就建立了很深的友誼。”
正因為這個經歷,牛大吉與國內眾多知名養殖牧場都建立了深厚的合作關系,同時還有自己的專有養殖地,為未來品牌的高速擴張打下深厚的基礎。
總結:
牛肉本是一個高價值的食材,高增長的剛需大品類,誰率先大眾化誰就有市場先機。
在這個從預制菜、快手菜到熟食、自熱火鍋,餐飲都在追求新零售的時代,牛大吉通過優質、創新的產品,標準化、系統化的管理模式,跨界融合零售+餐飲。
牛大吉完美實現了餐飲零售化,為品牌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高速增長道路,對所有的餐飲品牌創新都具有借鑒意義。
延伸閱讀 營收腰斬客流銳減,疫情暴擊的深圳餐飲“眾生相” 餐飲人挺住!這里有一份紓困政策 預制菜掀起的餐飲零售化熱潮,真的“香”嗎? 大連鎖大資本時代!餐飲人如何借力資本做強做大?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6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