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在中國營銷屆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果談營銷,談品牌,你不談點定位,就顯得你不懂營銷。
但也正是因為定位被神化,這幾年來,反定位的聲音也不絕于耳,甚至把定位踩在腳下,貶得一文不值。
最近這段時間,重新看了些定位理論的書籍,現在就把我思考的一些東西分享出來。
定位的觀點絕對是營銷理論的重大貢獻,這一點毋庸置疑,但神化和貶低都不可取。
《??查找圖書?定位》的核心觀點是:商業競爭的終極戰場是潛在顧客的心智。
具體有如下觀點:1,不要試圖改變人類的心智,要順應消費者的認知;2,把認知當成事實來接受,然后重構認知,并在顧客心智中建立想要的“位置”;3,認知大于事實4,成為第一,是進入心智的捷徑;5,如果不能在一個領域成為第一,那就在另外一個領域成為第一;6,心智討厭復雜,混亂,因此要簡化信息,一詞占領心智。7,在心智中建立差異化,而不是在產品層面建立差異化
以上的觀點,我基本都同意,而且確實對于沒有營銷概念的老板而言,可謂是振聾發聵,恍然大悟!
除了提出這些以外,在《與眾不同》這本書中明確提出了,打造心智差異化的概念1,成為第一2,擁有特性3,領導地位4,經典5,市場專長6,最受青睞7,生產工藝8,新一代9,熱銷流行
看到這九大打造心智差異化的方式,你就不難理解類似于“XXX領導品牌”,“遙遙領先”,“更高端”,“開創者”…等等口號了,因為這些就是打造心智差異化的方式。
當然,這九大方式當然沒有錯,但任何的營銷概念、手段方式在出來后,都會被同化。
你說你是領導者,那我就是銷量遙遙領先,他說銷量繞地球多少圈,還有人說每年賣出XX億…
也就是說,當所有人都在用這種方式搶占顧客心智差異化的時候,消費者更加的懵逼了,到底該相信誰?
除了九大概念外,還提出了實施心智差異化的步驟;1,競爭環境分析2,找到差異化概念3,信任狀支持5,傳播你的差異化
以上這些理論觀點,以及步驟確實給予企業拓寬打造品牌的思路。
《?定位》的核心觀點出來后,有又出了《營銷戰》一書,引入戰爭中“防御戰,攻擊戰,側翼戰,游擊戰”的概念進入定位理論,豐富了定位的指導路線。
而后針對企業多元化概念,出了《?聚焦》一書,闡述企業經營要聚焦,把資源投入到具有優勢的業務上,反對品牌延伸,認為一個品牌只能占據消費者的一個認知。
一旦品牌進行延伸,勢必導致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不夠聚焦、導致混亂,最終導致在消費者心智中的喪失。
說到這里的時候,定位理論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贊同的,而且這些概念非常的重要。
而哪些是值得商榷的呢?
1,定位無法解釋小米品牌延伸的問題2,定位無法解釋胡桃里、iPhone等融合產品的成功
第1個問題,不能說是錯的,但太絕對化了,小米手機,小米充電寶,小米平衡車都算是很成功。
百度搜索,百度地圖,百度網盤都很成功。
所以,品牌要不要延伸,不能以單一的心智來衡量,還要綜合考慮企業的資源,企業戰略等。
第2個問題,這就是定位理論的硬傷,因為按照心智模式來講,胡桃里,iPhone在當時的人們當中,是不存在的事物,也就沒有心智認知。
而消費者沒有認知的事物,心智又拒絕新事物,因此斷定胡桃里,iPhone必然失敗,但結果大家都知道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里斯和他的女兒出了一本書《??查找圖書?品牌的起源》,書中觀點認為:1,創建品牌的本質是鎖定品牌和品類2,品牌是顧客心智中某一品類的代表3,消費者“用品類來思考,用品牌來表達”4,心智份額決定市場份額5,品類源自分化6,分化誕生機會,但不會誕生品牌,但只有把握分化的機會,才可能誕生新品牌的機會。
并且對于如何開創新品類,提出了五大切入點:1,技術創新開創新品類,比如iPhone2,新趨勢開創新品類3,開創“心智中有,市場中無”的新品類,比如男士襪子4,聚焦開創新品類,比如老板聚焦吸油煙機5,對立開創新品類,比如七喜,非可樂
品類戰略的以上觀點都很不錯,發展了定位理論,但真正有價值的觀點應該是“消費者用品類來思考,用品牌來表達”,其他的一些觀點并無法指導營銷的實踐。
分析到這里的時候,我一直不太明白品類分化和市場細分有什么區別?
當然,書中也給出了解釋:
“很多人把傳統市場營銷理論中的市場細分與分化混為一談,二者從字面上看雖然相近,但本質截然不同。
其一,二者立足點不同,市場細分理論誕生于營銷競爭的市場時代,立足于市場中,而分化誕生于心智時代,立足于營銷戰爭的終極戰場——潛在消費者心智中。
從這個角度看,分化可以叫作“心智細分”。
其二,市場細分的重點是對現有市場和需求的聚類,目的在于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展開營銷;
分化則重點研究潛在消費者心智認知的歸類,目的是發現可能的新品類機會。
從結果來說,市場細分更多的在于更好地滿足現有的消費者需求,分化則更多的是創造新的顧客和需求。
正如索尼公司前董事長兼CEO出井伸之所言,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卓越的企業應該創造需求,引領消費。
“隨身聽”的發明,能說是發現消費需求并滿足了需求嗎?顯然不是,“隨身聽”實際上是索尼公司創造了需求,引領了需求。”
書中關于市場細分的概念沒有錯,市場細分是針對現有需求的滿足,但有問題的是對品類分化的解釋:
“分化則重點研究潛在消費者心智認知的歸類,目的是發現可能的新品類機會。”并且舉了隨身聽的例子,表明品類分化創造了新需求。
其實,同樣的例子還有汽車,智能手機。
在馬車的時代,如果你問消費者你想要什么樣交通工具,他們只會說“一輛更快的馬車”;
在功能機的時代,如果你問消費者你想要什么樣的手機,他們會說“更好用/充電更長/能拍照的手機”。
也就是說,消費者很多時候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直至你把產品放到他面前,使用了之后,他才會驚叫:這就是我想要的!
但這個可以用品類分化來解釋嗎?或者說用品類分化來解釋品類創新,對于商業實踐來說有指導意義嗎?可能有啟發,但沒有根本改變。
因為福特汽車,蘋果手機,隨身聽,你原本就可以用“創造藍海市場”來解釋,藍海戰略更具有商業的實踐指導意義。
品類戰略認為心智是相對于品類而言的,心智不考慮市場,只考慮品類。
這可以說就是品類戰略的硬傷。因為品類戰略或者說定位理論,只字不談消費者需求。
事實上,需求構成市場,市場根據消費者需求的差異,進行細分,從而不斷的擴大整體的市場。
而品類只是在市場中某一個產品的類別,沒有市場,沒有品類;而沒有需求,無法構成市場。
脫離消費者需求的心智模式是沒有意義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二手書市場,在沒有互聯網以及物流不發達的年代,是無法構成一個市場的。
因為消費者即使有購買二手書的需求,但由于信息與物流的限制,就難以構成商業規模的市場。
而無法構成市場,心智模式,品類戰略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如果給定位理論一個定義的話,定位是基于存量競爭之下的品牌打造工具之一。
存量競爭的戰略波特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聚焦戰略。
也就是說,定位是在這些戰略之下打造品牌的工具。其他打造品牌的工具,還有瑞夫斯的USP理論,奧格威的品牌形象論。
而針對創造新市場的戰略,具有指導實踐意義的是《???藍海戰略》,而一旦創造藍海市場,馬上就會有其他的競爭對手跟進,藍海變成紅海,上面所說的三大企業戰略,三大品牌工具就能派上用場了。
最后再總結一下,定位是基于存量競爭之下的品牌打造工具之一,不要神化,也無需貶低。
#?每日分享? 2020持續分享第14天
原文來自:https://t.zsxq.com/723jamM
原創文章,作者:營銷學習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