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3日 | 第【608】篇原創
作者 | 張大寬
來源 | 餐謀張大寬(ID:dkxy029)
轉載授權請聯系(ID:BG9FBG)
達克效應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肯定見過,比如鏡子里的自己。比如,開車時看別人都是SB。再比如,見到啥都要噴兩句的人。
說這個啥意思呢?
因為我昨天在回家路上,簡單回顧了一下我去年到今年的經歷,又對比了一下前幾年到去年的過程。再一次確認了,我經歷了“別人都是SB的愚昧山峰”,也經歷了“自己是SB的絕望之谷”,隨著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逐漸走上了開悟之坡,在緩慢爬坡。而能讓我從愚昧之巔下來,并經過絕望之谷的,都拜知識和經驗所賜。上個月底,有不少APP都在搞2019的年度報告嘛。我看到了,我有兩個常用的學習平臺的數據統計。這兩個平臺相加到一起的學識總時長,大約是10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在2-3個小時。注意,這只是有統計的,而且都是碎片化的時間。還不算看書和寫文章的時間。有不少人都說,碎片化學習沒用,碎片化學習都是騙人的,都是割韭菜。怎么說呢,我只能說,這個方法,對我有用,讓我學到了不少東西,而且隨著我學習的東西不斷擴展,不斷加深,還賺了更多的錢。所以,那些說無效的,我也只能表示理解,沒法說別的了。其實,對照達克效應的這張圖,我們每個人所處的階段可能都不同。只有所處的階段不斷提高,回頭再看,才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就好比,站在1樓,和站在10樓,是兩個感受,站在100樓,和站在飛機上,又是另一個感受。只有當自己的水平不斷提升的時候,再去看曾經的自己,就會有不同的感覺(比如認為去年的自己是個SB)。了解自己,理解別人
我對學東西的態度,一直都是來者不拒,前幾天的文章里也有提到。不拒絕任何新鮮事物,只要看到了,感興趣,就去了解,就去研究。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個專業里面,不去追求專家。盡可能多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積累跨專業,跨行業的技能。這樣做的好處,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知道自己在哪個地方更有優勢,在哪些地方還很欠缺。兩一方面,就是更容易理解別人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更容易合理化別人的行為,能想明白他們為什么會這么做,進而探尋背后的原因。自然也更容易看透問題。我是做咨詢顧問的。而我的顧客,問題可能有10個,但我至少要掌握100個,而且這100個還能是單一專業的,才能服務好我的顧客。如果我看不明白行為背后的原因和問題,自然也就難以為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學的東西越多,對自己的了解就越多,也更容易理解別人。要理解,而非拯救
之前,我犯過一個毛病,就是特別喜歡給人建議,并對那些不可理解的行為,展開“抨擊”,并希望去“教育”他們。但后來我發現,這幾乎是不可能的。達克效應那張圖上,愚昧之巔的人,是不會聽你說啥的,我當年在SB階段的時候,同樣也是聽不進去誰說什么的。所以,學了那么多知識和技能,并不是要去做救世主,去改變所有人。更重要的,是先去理解這些自己以前想不明白,無法接受的行為和狀態。每個人的一輩子,都在自己手里握著,誰也拯救不了誰,先做到能理解再說。所以,請你一定要清楚,學那么多技能和知識,是為了讓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理解別人,而非拯救誰。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