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常客茶顏悅色,為何引消費者不悅?;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已查處三家涉假香米問題企業;中經評論:莫讓有償打包“變了味兒”……
熱搜常客茶顏悅色,為何引消費者不悅?
網紅奶茶品牌茶顏悅色最近有點煩惱。
先是因“罰站式”排隊引發爭議,后因“滿杯奶茶放久了變半杯”再度登上熱搜。曾經代買300元一杯的茶顏悅色,為何如今卻頻頻引熱議?
“罰站式”排隊規則引消費者不滿
2月初,茶顏悅色取消小程序線上點單自取,必須線下排隊取餐引發熱議。
不少網友發帖吐槽稱,所在地的茶顏悅色門店更改了取餐規則,點單后被要求不能離開,必須在現場按順序排隊取餐,一旦離開隊伍就要重新排隊。
對此,茶顏悅色官方微博9日發文致歉稱,新規則是小范圍的門店內測的新點單取杯方案,目前內測門店已恢復至之前的點單取餐方式。
不過,有媒體10日在武漢探訪發現,仍有部分門店點完單后,必須在現場排隊取餐,門店店員稱,并未接到取消排隊取餐的通知。
2月份,茶顏悅色多次登上微博熱搜。
一波未平,另一波又起。
2月27日,“茶顏悅色回應滿杯奶茶放久了變半杯”再度登上微博熱搜。有顧客表示,自己購買的茶顏悅色奶茶放置一會兒后少了三分之一。此外,該顧客還質疑茶顏悅色用茶小凍來湊分量。
對此,茶顏悅色回應稱,奶茶變半杯是因為放置久后表面的奶沫消掉,茶小凍可以增加奶茶口感,點單的時候可以選擇添加奶茶里或分開裝。
在社交平臺,有網友表示:“咖啡也有沫,也會消。”“雖然可以理解奶泡消失,但也少得太離譜。”
也有網友表示:“奶沫就是茶顏悅色的一大特色,要現場喝才行,不然會影響口感。”
強調線下體驗,為何反被消費者吐槽?
中新財經注意到,茶顏悅色的這兩次風波或并非偶然。
“排隊花了整整30分鐘,腳都麻了。”“茶顏擴張到外地后,品質真的一言難盡了。”
此前,就有網友在社交平臺多次吐槽茶顏悅色排隊時間過長、口播繁瑣、奶沫過多導致實際奶茶分量較少等問題。
茶顏悅色也曾表示,取消線上點單自取是希望消費者“獲得更好的消費體驗與作品口感”。但有網友們則質疑:“為什么要為了口感犧牲顧客時間?”
截圖自某社交平臺網友評論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中國社科院私營企業研究中心研究員蔣澤中向中新財經表示,無論是排隊還是口播,茶顏悅色的營銷策略是想要通過“饑餓營銷”來打造奶茶的特殊性與稀缺性。
他認為,盡管茶顏悅色在長沙具有地域特色屬性,但走出長沙后,茶飲的本質仍是快消品。
“當它從網紅打卡變成日常生活消費后,消費群體發生了變化,如果維持原有的營銷策略,肯定會導致消費者的不滿。”蔣澤中說。
走出長沙后,茶顏悅色想重回“佛系”?
在2022年頭部品牌齊齊宣布降價后,新式茶飲在下沉市場的競爭已愈演愈烈。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新茶飲委員會發布的《2022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2022年新茶飲規模預計達1040億元,新茶飲門店總數約為48.6萬家。2023年,市場規模有望達1450億元。
作為知名網紅奶茶品牌,茶顏悅色曾因排隊火爆,出現高價代買,甚至跨市代買隔夜茶的現象,不少消費者因此希望茶顏悅色能夠走出長沙,將門店鋪向全國。
2020年,茶顏悅色在武漢開出省外第一家門店;兩年后,才相繼在重慶、南京開店,擴張步伐緩慢。2023年2月3日,茶顏悅色宣布將進駐無錫。
然而對于未來的計劃,茶顏悅色表示:“坦白說,我們也沒想好。”“已經去了的城市,繼續開更多店是我們要做的。”“但談及開更多新城,大概率我們也會重回佛系。”
有業內人士指出,茶顏悅色的品牌影響力已與長沙深度綁定。“長沙限定本身就具有話題度,也讓茶顏悅色成為許多游客的打卡地,走出長沙后茶顏悅色的熱度勢必受到影響。”
他認為,茶顏悅色目前的新的城市開店計劃比較符合大區域品牌的定位。“消費水平比較相似,房租等成本也不會像北上廣等一線城市那樣高。”
蔣澤中也表示,茶顏悅色如果想進一步擴大國內門店范圍,需要形成配套的產品設計、豐富產品線。“目前茶顏悅色最重要的還是穩住原有市場,在原有的市場內夯實基礎。”
*本文轉載自中新網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已查處三家涉假香米問題企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3·15晚會曝光了合肥市香王糧油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淮南市楚豐工貿有限公司、淮南市壽縣永良米業等三家企業假香米問題。
安徽省市場監督管理局15日晚發布情況通報稱,合肥、淮南兩地市場監管執法人員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查處。安徽省市場監管局已派專人赴兩市進行現場指導。
聲明還稱,安徽省市場監管局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對全省大米加工企業進行全面排查,整治各類風險隱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
聲明截圖
*本文轉載自中新網
?
?
中經評論:莫讓有償打包“變了味兒”
“是什么讓我即使撐得難受還是嗦光了面?——打包盒收費。”這是某網友在一家以“量大實惠”著稱的面館點評頁面留下的評語,而有著類似經歷的消費者并不在少數。用完餐后,不少秉承節約理念的消費者希望將剩菜打包帶走,但在有償打包前“望而卻步”:“一盤菜才二十幾元,就剩下幾塊肉,還要花三元買餐盒帶走,我干脆不打包了。”另一位網友直言。
中華民族素來有勤儉節約的優良美德,“打包帶走”習慣的普及正是這一傳統的產物,其出發點在于倡導公眾積極踐行“光盤行動”,引導文明餐桌新風尚。然而,有些餐飲企業卻從中嗅到了“商機”,使得打包漸漸“變了味兒”,淪為了部分商家的牟利工具。
經常外出就餐的人不難發現,針對不同材質、規格的打包盒,不同的餐廳會收取1至5元不等的費用,是否對塑料袋收費也因餐廳而異,個別餐廳更以“餐盒可耐高溫”“無低價餐盒”為由,對一個打包盒收取8元甚至10元的高額費用;在就餐完畢后提出打包要求時,部分餐廳不主動告知收取打包費,或是店內不明碼標價,消費者往往在結賬后才發現有打包費這一項“隱形”支出;更有商家大肆宣傳“外帶可免費打包”以招徠顧客,但消費者卻在打包時被告知,免費的僅僅是“商家幫助顧客打包”這一行為,而打包盒仍需付費,讓人啼笑皆非。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讓消費者不禁產生困惑:“商家本來應該鼓勵打包,怎么現在像是變相‘勸退’?這不是默許和放任浪費嗎?”畢竟,在價格相對高昂的打包費面前,“撐得難受依然堅持光盤”的顧客是少數,有些人選擇撇下剩菜,揚長而去。
關于餐飲商家提供打包服務,法律中早有明文規定。2021年4月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要求,餐飲服務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點餐提示,根據消費者需要提供公勺公筷和打包服務。北京、上海、河北等多地也先后出臺條例,要求餐飲服務經營者為消費者打包剩余食品提供便利。但是,針對打包與否強制收費、打包費收取是否有統一標準等問題,目前國家尚未出臺明確的相關規定。
由此可見,目前打包費面臨的主要難點在于費用不透明、標準不統一、監管不到位。對此,建議相關監管部門聚焦有償打包這一問題,深入落實監管責任,積極推進專項整治,健全完善標準規范,有力遏制有償打包“牟利化”勢頭,盡快建立價格監管的長效機制。
打包往往是對過量點餐的“補救”。因此,餐飲商家應積極履行制止浪費的提示義務,通過張貼“光盤行動”標識等顯著方式提示消費者適量點餐、理性消費,從源頭杜絕浪費。有條件的商家可根據消費者的“光盤”情況給予實物獎勵或減免打包費用,以示鼓勵。同時,相關行業協會應針對打包費用、餐盒規格等事項盡快推動出臺統一標準,加強對行業內部“打包亂象”的自查自糾。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國家倡導文明、健康、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消費方式,反對浪費。”廣大消費者有責任牢固樹立節約糧食的意識,將“光盤行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外出就餐時按需點餐,不“充場子”“好面子”,主動打包剩余飯菜,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共建文明餐桌。
?
*本文轉載自中國經濟網
?
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