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思考一點點,開店變簡單
社群里一位老板本來在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因為行業不景氣,決定試試自己開店做生意的生活方式。
老板語言幽默風趣,思路清晰,我覺得是個做生意的能手,有前途。
2019年畢業,踏上了互聯網公司的這班車,還沒體驗夠升職加薪的快感,互聯網已然進入了下半場,一年比一年難過。去年國慶節結束,尋思一直耗著也沒啥意思,腦子一熱,去開了個餐飲外賣店。
想著花三個月時間,7萬左右的資金,去體驗下做生意是什么感覺,成了擴大規模,不成就繼續滾回來上班掙錢。
開店第一步,選什么品。機緣巧合,有朋友介紹了個廣式燉湯的項目,全預制品,加熱就能售賣,無需廚師,出餐簡單,再加上冬天到了,顧客也會想喝個熱湯,也算是應季品了,就確定下了,直接從他那里拿貨,也不需要加盟費。
第二步,選址。快餐類外賣一般覆蓋3-5公里范圍內的人群,那就要確保商圈的用戶體量和消費水平,跟當前選品的契合度,還有周邊競對有多少,他們月銷量是什么水平,我的優勢是什么。
其實當時走了很多彎路,最快的辦法是找快餐類萬單店,然后根據商圈位置找美食城的招商經理,他們很熟悉城市的熱門商圈在哪里。
第三步,運營。外賣平臺還是比較復雜,雖然我是互聯網出身,面對美團商家版,還是有點畏手畏腳,就請了個運營,算是陪跑。
第四步,供應鏈管理。因為燉湯在廣州發貨,一般需要5天左右,加上疫情的不確定性,我就需要找個中轉倉庫,缺貨后可以及時補貨。還有就是其他菜品,料理包的選擇,也是前前后后對比了幾家,選擇了價格合適,口味過關的供應商。
然后就是開業了。都說外賣店一個月定生死,前半個月都還符合預期,可第三周的時候,疫情爆發了,冷鏈車無法進京了。我的天,剛聯系好中轉倉庫,就來了當頭一棒,店鋪嚴重缺貨,下單率驟降,心灰意冷,好在下一周就恢復了,貨是補上了,店鋪數據卻沒起來。。。
分析了一下經營數據,更是給我澆了一盆冷水。美團扣點加騎手配送費,差不多25%,推廣費10%,水電一天60,還有零零碎碎的日常開支,房租公攤等,這些開支是我一開始沒有預見到或者嚴重低估的,散財童子沒誰了。
考慮了下,換品吧,還剩兩個月房租;繼續做這個品吧,品類豐富度和質量都跟同行有差距,短期內也很難有大的突破。
于是就開始廣泛地考察各類項目,前前后后看了十幾個項目,也總結了一些開店成功的必要條件,僅限于加盟類。
1,是單店模型要過關,在數據真實的情況下,去測算成本和利潤。要是好項目,利潤率不能低于20%吧,其中成本方面,重點關注房租水電人工推廣花費,食材毛利等;
2,是店鋪擴張成功率。單店成功的有很多,但是連著開一批,都能成功的卻是鳳毛麟角,說明他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總結提煉出了核心要素,有了自己的經營方法論;
3,是目標商圈情況:
?? 商圈類型,容量,客單價,跟你這個品類是否契合,比如白領聚集區適合輕食
?? 競對優勢,看看商圈同行有多少,頭部腰部能做到多少,你的差異化優勢是什么
好不容易選了一個品,干了一周,就遇上口罩大爆發,騎手陽完服務員陽,生意艱難維持,也影響了新店期的數據考核,沒給店鋪打下一個好的流量基礎。
過年回來,數據一天天好起來,店鋪的訂單量和收入也達到了一開始的預期,想著開新店,但是北京高昂的人力成本和房租,蠶食了不少利潤,到手一萬出頭,讓我滿是猶豫。
加上純外賣店競爭白熱化,沒有壁壘,旁邊是一家潮汕生腌海鮮,高客單低人工,去年悶聲賺錢,今年回來,對門蹭蹭開了3家撈汁海鮮,呵呵呵,也讓我開新店的念頭心生退意。
最后是我的看法:
我覺得老板的悟性還是挺高的,半年時間月凈利潤就有1萬多了,如果沒有疫情的影響,應該還更快些。成長很快了。有些人搞幾次也摸不著門路,有些人第一次就找到感覺,這就是悟性的差異。
做外賣,除了外賣平臺的運營,還有兩點要注意:
第一是產品本身的競爭力,這是運營的基礎,也是顧客回頭和市場競爭這兩個方面的基礎。很多人以為自己會懂外賣規則了,就能做好外賣,這實際上是短視的做法。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產品競爭力才是長久競爭力。
第二是店鋪運營模式的規劃和設計。我一直覺得光線上不太好,應該線上線下結合起來會更容易做起來,也會讓盈利更扎實;再一個,店鋪成本結構優化,一定要把人工成本降下來,要不然難以賺到錢。
另外,在任何一個領域想要干出成績,都是需要堅持的,與其到處挖井,不如深挖一口井。
原創文章,作者:開店筆記,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