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老濕閱讀計劃第 1篇
吾老濕建了個《讀書群》,我承諾每周閱讀一本書,并且把閱讀筆記分享出來。這周閱讀的是劉潤的《趨勢紅利》,這是吾老濕閱讀分享的第1本書。
下周閱讀預告:劉學的《戰略:從思維到行動》
每周日晚20:28,準時更新。
這本書具體如何,讓我帶你去看看吧~~
在書的開篇就講述了,互聯網對傳統企業的改造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縮減中間渠道,提高傳遞價值的效率,降低商品的價格。
2,通過互聯網,企業可以通過爆炸式的傳播,低成本的獲得比央視廣告還好的傳播效果。
3,通過互聯網的信息交流方式的變革,公司的組織結構扁平化,上線層的溝通更順暢,行事效率更高。
通過以上的思考,再把商業的流程分為兩個階段:創造價值階段,傳遞價值階段。
書中用一種【勢能-動能】圖來解釋說明這個概念,創造價值的階段指的是,企業基于組織創新能力,把產品做出來,這是一個積累勢能的階段;傳遞價值的階段指的是,則是把勢能轉化為動能的過程,要把動能盡量變大,傳遞的更遠。
然后,書中以這個原理,總結出公司的種類有三種:產品型公司,營銷型公司,渠道型公司。企業想要獲得真正的大成,就必須在產品、營銷、渠道三要素上引入另一個重要的元素——組織。優秀的組織形態支撐優秀的產品、營銷、渠道。
由此,最為核心的一種圖:企業成功能量圖,出現了,那就是創造價值階段的組織創新、產品創新,傳遞價值階段的營銷創新,和渠道創新。這四個最后演化成書中的四大趨勢紅利,分別對應為:組織的全腦紅利、產品的紅利、營銷的社交紅利、渠道的流量紅利。
所謂紅利就是超優性價比,流量大,商家少,獲客成本低,紅利就明顯。
其實,看到這里我就很失望了。
以上書中闡述的這些理論知識,都沒有逃脫科特勒《營銷管理》這本書的范疇,所謂四大趨勢紅利本質上是把傳統的4P(產品、價格、渠道、推廣)重新結構與解釋,把價格這一要素去掉,補上管理學的組織概念,就成就了這本書的骨架。
然后,關于公司的三種類型,也是在《營銷管理》中是一模一樣的論述,毫無創新點。
這里面有一個是關于產品創新的概念還不錯,就是創新有四大:基礎技術創新,工程技術創新,流程效率創新,用戶體驗創新。對于,營銷人而言,核心關注的應該是用戶體驗創新以及流程效率的創新。
互聯網就是這四大創新的典型,互聯網帶來了用戶體驗的創新,也帶來了流程效率的創新,但這些創新的根本來自于工程技術的創新,工程技術的創新有來源于基礎技術的突破。所以,營銷人也要時刻關注基礎技術以及工程技術的創新,以便利用技術創新實現營銷的創新。
這本書呢,我就老濕來看,定位于那些對商業理論并未深入了解的新手,這本書有一個好的地方就是整本書附帶四張紙質版的清晰思維導圖,這很人性化,也明顯是為了給新手準備的,如下圖展示。
下面,我們就看看這四大紅利是怎么回事吧。
一、渠道的流量紅利
零售的邏輯是不斷的尋找新的流量紅利在哪里。淘寶剛剛崛起的時候,由于平臺的上的賣家少,每個店鋪分配的流量更多,獲客成本也更低,所以早期的淘寶賣家賺錢就比較容易。
再比如幾年前的微信公眾號,如果看準了微信的崛起,這就找到了新的流量紅利,率先在公眾號領域制造出影響力,比如咪蒙,顧爺等等,然后就可以通過流量變現,據說現在的迷蒙的頭條廣告已經達到50萬一條了。
流量變現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消耗型的,一種是增益型的。
消耗型的就比如直接在廣告里說某品牌好,這就會引起粉絲的反感,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被逐漸消耗光。增益型的就會圍繞一個有趣的主題或者活動來實現三方的共贏,品牌方,流量變現方,粉絲都能獲取自己的利益。書中用顧爺“猜題拿口令搶紅包”的活動來解釋,回到現實中,新世相的“逃離北上廣”也是這個思路,咪蒙則是用賣故事、賣情緒的方式推銷產品。
書中還總結出了三大流量紅利,分別為社群經濟,口碑經濟,單客經濟。前面兩個沒什么意思,老生常談了。比較新的就是這個單客經濟,其實這也沒什么新意,單客經濟簡單點就是增加客戶的重復購買率,提倡客戶的終身購買價值。
這部分里面,書中混淆了口碑經濟和直銷的區別,直銷和傳銷的區別在于發展下線的目的,傳銷發展下線是為了收取下線的代理費、貨款,不在于產品是不是能賣出去;而直銷發展下線的目的是為了把產品賣出,發現下線是為了產品而服務的。但是這兩個之間,你很難界定,所以直銷的名聲不好。那么,以這個標準來看,現在的微商是直銷還是傳銷呢?
書中用“全民經紀人”的案例來解釋口碑經濟,認為這是口碑經濟的起點,這是錯誤的。口味經濟源于個人的推薦,而“全民經紀人”的模式是把個人的信用貨幣化,書中認為社交信用的貨幣化是口碑經濟的特點,這也是錯誤的。口碑經濟源于人們的口耳相傳,是不能夠貨幣化的,一旦貨幣化了就會把社交關系崩壞,是不持久的、不穩固的模式,所以商業經濟都是建立在陌生人的基礎之上。
關于直銷、傳銷之前有篇文章詳細的論述過:直銷是什么?傳銷是什么?微商又是什么?大家可以看看。
二、營銷的社交紅利
這部分真沒什么好講的,社交紅利都已經講爛了。列一列這一章各小節的標題:
1,產品好到忍不住要發朋友圈(呵呵,多少企業能有這樣的產品?各個都是蘋果公司?)。
2,產品、營銷、渠道一體化(這也沒什么新意,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江小白,幾乎是一體化的標準模板)。
3,三大社交紅利:
引爆圈層:讓用戶幫你轉發
零距交互:用交互,把傳播沉淀為用戶,傳播,交互,變現是社交紅利的三個步驟。微博、微信公眾號都是零距交互的場所(這就是縮小了企業與消費者信息交流的另一個說法而已)。
新媒崛起:不斷發現新的社交紅利(這不是廢話嗎,問題的關鍵你哪里能知道哪個新媒體是未來?微信沒落之后哪個社交APP能夠崛起?)
三、產品的創新紅利
其實啊,上面的流量紅利和社交紅利,以及這個創新紅利都沒逃出科特勒的范疇。這里的創新紅利就是上面說的基礎技術,工程技術,流程效率,用戶思維四個方面。
書中認為硅谷的真正的競爭力是基礎技術的創新,小米是流程效率的創新,華為是工程技術的創新,這對于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商業還是具有一定啟發的。
我們重點來說說用戶思維創新的產品思路,產品的功能,體驗,個性是三大用戶需求。一個產品剛剛出來的時候,功能是用戶最關心的,功能有哪些,能做些什么,這個階段,是功能的不斷強大以及豐富,各家產品的功能都差不多了,就是比拼體驗的時代了,產品的交互是否良好,更具有人性,用得爽不爽很重要,體驗之后就是個性,這個產品能不能體現我的性格特征,能不能做出差異化,與他人不同,彰顯個性就很重要。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手機,智能手機從最初功能的比拼,運行內存,拍照啊,芯片,曲面屏,直到現在火熱的全面屏,到后草操作系統的較量,再到最后的個性化,比如將來會不會出現模塊化的手機,就是可以自己組裝一樣,就像電腦主機一樣DIY,實現個性化需求等。
四、組織的全腦紅利
傳統企業的創新機制:7-2-1法則。三種不同的創新手段——延續性創新,平臺型創新,顛覆式創新,三者的比率大約是7:2:1。
延續性創新可以理解為微創新,是基于目前產品的基礎之上不斷的創新,就是怎么把原來的事情做得更好。
平臺型創新就是公司提供,或者變成平臺,讓真正有潛力的項目變成創新產品的可能性,孵化器平臺就是平臺型創新的典型。
顛覆式創新只能從公司外部開始,因為沒有人會把自己掐死,所以,很多大公司對于顛覆式的小公司,才去的策略是投資或者收購。看看騰訊、阿里的對外投資就可以知道,即使這些龐然大物也是在投資未來具有顛覆性公司,都是在押寶。
整本書的大概內容就是如此,其中也穿插了我的一些思考以及理解。總之,這本書,讓我來打分,6分及格吧,整體內容是結構化的,清晰明了,只不過都是拼湊而成的一本書,講的也不夠深。
本身這本書叫做趨勢紅利,趨勢如果真的能夠這么容易把握,那那些巨頭都可以安枕無憂了。
新手可以看看,老手不推薦。
下周閱讀預告:《戰略:從思維到行動》
———————-
據說現在流行放一個蘋果用戶
打賞的二維碼
顯得有逼格
那么,盡情打賞!
原創文章,作者:營銷學習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9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