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7日 No.782
1
在北京的三環邊上,有一座大樓叫做“賽迪大廈”。
賽迪大廈樓下,有一家餐館。
正值中午,店里的人非常少。
梁姐進店之后,就問老板,“老板啊,這正是飯點,為啥你店里人不多呢?”。
老板盼來了個顧客,還是個愿意和自己嘮嗑的顧客,自然非常高興。
于是就開始給顧客分析
“我覺得,這主要的原因,有兩個”
“第一,我這是三環邊,主路上車特別多,但都是過路車,停下來的不多,都是流動的人,吃飯的少”
“第二,我這附近,只有一個餐館。你看那些生意好的餐館,都是扎堆在一起的,你看那個簋街,一家連著一家的,顧客也都知道之二地方吃飯的人多,這家不去去那家,生意自然好”
梁姐聽著老板的分析,特別有道理,吃了飯,結了賬,就走了。
2
時隔一年之后,梁姐再一次到賽迪大廈辦事,中午還去的那家飯店。
但這一次的場景,讓她很驚奇。
咋呢?
人超多,店里坐滿了,外面還排著隊。
梁姐就想進去問個究竟,為啥去年沒人,今年人多。
當她進店找到老板,發現竟然換人了。
于是梁姐問老板“老板,你家生意咋這么好呢?”
老板說
“這個嘛,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這地方是三環邊啊,你看路上多少車?人多啊”
“這第二嘛,你看這周邊,他就我一家飯店,顧客不來我這,去哪呢?”
3
這是中關村才女梁寧老師的親身經歷。
同樣的地段,同樣的鋪子,同樣的周邊環境。為啥前后的差距會這么大?
請你感受一下,兩個老板在描述原因時,有什么差異?
我來簡單的翻譯一下
原來的老板,言下之意就是說,生意不好,不怪我,都怪外界環境不成(這屆顧客不行)。
后來的老板,言下之意是說,這里機會啊,我可以有所作為。
你注意體會,這兩個的區別,一個是消極的,一個是積極的?
那么請問,你最先想到的,包含消極與積極的詞語是啥?
是不是“消極怠工”,“積極主動”?
有沒有想到那個銷售的故事?
兩個銷售到一個小島上賣做調研準備賣拖鞋,A銷售轉了一圈,回去就放棄了,他說這里都沒有人穿拖鞋,肯定沒有銷路。
而B銷售回去之后,匯報說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沒有人穿拖鞋,人人都是客戶。
4
我之前提過一個說法,說街邊的每一家飯店,都是一個投票箱。
老板把這個店盤下來,然后裝修,開業,此時,投票箱就建好了。
之后,顧客們就會來到這個投票箱進行投票。
誰家的票數高,跟隨者就多,因為用錢投票,所以得票越多的店,賺的錢也就越多。
前陣子,劉瀾老師發了篇文章,文章標題讓我印象深刻,叫做《領導就像電燈泡,沒有它燈不亮,換一個同樣亮》。
借用這個比喻,那么街邊的每一家飯店,都像一盞燈。而每一家店的老板,就是電燈泡。
有的燈泡亮一點,有的暗一點。有的顏色偏暖,有的顏色偏冷。
那些亮度不高,顏色又偏冷的燈泡,很難吸引人,逐漸就被顧客們拋棄了。
而那些能夠持續發光,且始終保持明暗合適的燈泡,就會被人長期需要,且喜歡。
5
一百多年前,狄更斯說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這是一個光明的季節,這是一個黑暗的季節;
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人們面前應有盡有,人們面前一無所有;
人們正踏上天堂之路,人們正走向地獄之門。
一百多年過去了,好與壞,亮與暗,希望與失望。。。
其中的區別,依舊沒變。
“你”到底想要什么?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8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