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9月15日 No.780
1
“我家附近的東西,沒有一個好吃的,還是小明樓下的那碗麻辣燙讓人睡不著覺!”
類似這樣的吐槽,我經常聽到。
有時候,我會說你這叫做“遠香近臭”,潛意識里面就會覺得自家附近沒啥吃的,好吃的都在遠方。
但更多的時候,我發現,并非是“遠香近臭”,而是真的人家做得好。
比如我之前說過的,我家附近那個做陜北月餅的老兩口,到現在也做的很好。
我也聽過很多飯店老板說“我家的飯菜,口味絕對上乘,沒問題,只是這幫顧客不識貨啊”。
但,這是真的嗎?
我先說一個案例
有人做過一個調查,隨機找了100位司機,問他們“你覺得你的駕駛水平處于什么位置”。
你猜結果怎么樣?
有90%的司機,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處于平均水平以上。
你也知道,這很明顯是事實。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選擇身邊的10個人,問問他們自己覺得自己的駕駛水平是否在平均水平以上。
心理學上,把這種“高估自己水平”的行為,稱作為“烏比岡湖效應”,與此類似的,就是我們常說的“達克效應”。
那么依照這個心理效應,是不是也可以推導出,多一半的飯店老板都覺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呢?
那么再換一句話來說,是不是意味著,有很多生意不好的店,覺得自己的水平在平均水平以上,可實際的水平,并不想想的那么好呢?
2
何帆老師在《變量2》里面,提到了一個概念,叫做“茍且紅利”。
啥叫茍且紅利呢?
胡雯老師的話,很直白“每一個細節都關注到,就是茍且紅利”。
就是說,在很多“沒人在乎”,“沒有必要”的地方,堅決不吝嗇的投入;在別人不認真的地方,多較勁一點。
多下點功夫,你就能夠享受別人的茍且為你帶來的紅利。
以前我提過一個觀點,那就是“開一家賺錢的餐飲店并不那么難,只需要做到一點,比對手好一點就成了”。
這個觀點,肯定不是我第一個提出來的。
但這個觀點,似乎有不少人并不認同。
而不認同最大的原因,是覺得“這玩意也太簡單了吧”。
是的,很簡單,甚至沒有任何所謂的“秘籍”,一眼就看明白了。
但請你反過來想想,這個觀點,和茍且紅利,是不是很像?
龜兔賽跑都聽過,烏龜為啥贏了?是不是贏在兔子的“茍且”上?
胖東來做成了,是不是贏在對手的“茍且”上?
3
曾國藩在剛剛開始打仗的時候,經驗很匱乏,有一次在平原上休息,就被太平軍給偷襲了,吃了大虧,隨后有幾次差點都被打死。
吃了大虧之后,曾國藩琢磨,我先別想著贏,我先琢磨如何不輸。
后來,曾國藩無論到哪里安營扎寨,到了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挖坑,在軍營外面挖兩道環溝,不但挖溝,在溝后面還要蓋墻,“作壕之法,外內重設,外壕廣六尺,深八尺,內壕半之。”這就叫“結硬寨”。
每天就是行軍,挖強,行軍,挖強,李鴻章都曾覺得,這個曾國藩到底會不會打仗啊,這純粹就是個民兵組織呀。
后來李鴻章打武漢,他到了武漢城下,并不急著攻城。
先安排民兵們挖溝,還是按照老套路,兩道溝,兩面墻,把武漢城整個圍了起來。
接下來呢?
一個字“等”。
等你彈盡糧絕,我不著急,我慢慢等,三個月,半年,甚至兩三年都可以。這就是“打呆仗”。
你看,曾公是個“茍且”之人嗎?
正因為他愿意“結硬寨,打呆仗”,才不給太平軍“茍且紅利”吃。
4
如果你正在經營餐飲店,那么請你看看你身邊的那些友商,尤其是新開業的那些友商。
你看看他們是打算“結硬寨,打呆仗”的,還是準備“撈一票就走,撈不上認栽”的?
前兩年說餐飲店平均壽命只有一年半,年倒閉率過半。
這是事實不假,但這里面有多少是“茍且”而來的呢?
如果你是一個打算吃“茍且紅利”的人,那么請你放心,你的對手,只不過是這條街上那幾家生意好的那20%而已,剩下的80%,你壓根就不用擔心他們。
何帆說
“為什么中國會有那么多的茍且者?因為很多企業一開始就不學好,都想著干一票就走;很多企業只想抄襲別人現成的東西,根本就沒有創新的沖動;很多企業琢磨的是如何把消費者當成“流量”,當成“韭菜”,根本就沒有用心去體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這些企業看起來數量眾多,但都是雜牌軍,只要你肯“扎硬寨,打呆仗”,就會發現它們中的大部分都不堪一擊。”
去年有一家餐企,因為廚師往鍋里吐口水,讓企業損失巨大。
前幾天,某電子廠招聘人員往地上扔工牌,讓企業損失巨大。
類似的例子,太多太多了。這說明啥?說明太多的企業,壓根就不在乎價值觀。
只要你認真一點,本分一點,誠信待人,你壓根不需要費勁費力的競爭,對手們自己就先死為敬了。
5
我們的消費者,要求并不高,我們的消費者對餐飲的要求,一直以來也沒變過。
那就是“干凈,衛生,放心”。你只要能做到這三點,你的飯菜你不會難吃。
你只要做到“干凈,衛生,放心,不難吃”,顧客都不會允許你生意不好。
看看你身邊的那些茍且紅利,這是時代饋贈給你的禮物,吃掉它。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8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