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餐飲消費商圈,有的餐廳競爭不過其他家而退出,人們往往會認為是“優勝劣汰”。紅餐專欄作者蔣毅則認為,這一現象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餐飲存在“擠出效應”,而且在同品類的餐飲尤其是快餐領域表現得特別明顯。
本文由紅餐專欄作者蔣毅(微信號:cdzh56)授權發布。
同一個餐飲消費商圈里,因為某些餐廳的生意變得更好,或者因為某些外部餐廳的進入,而導致該商圈其他商家生意變差,甚至被淘汰出局,這就是所謂的餐飲“擠出效應”。
特色餐飲可能還不太明顯,但在快餐領域,“擠出效應”特別明顯。
我們先假設一個消費場景:一個擁有四棟寫字樓的CBD商圈,每棟都有1500人的上班族,共有6000人的總消費者。每天中午,這些上班族都面臨午飯的剛需問題,其中有5%的人會自己帶飯,有15%的人會叫外賣,剩下80%(約5000人)全都要在寫字樓附近解決午餐。
假設這四棟寫字樓的周邊,有50個商鋪,拋開超市、煙酒鋪等業態,剩下的提供餐飲供應的小餐館只有30家,經營著包括米飯、面條、粉、粥、冒菜、水餃等在內的大多數開餐品類,其中還有幾家中餐廳和小炒店,然后,就由這30家餐館,來為那5000上班族提供飲食、解決溫飽。
如果每家店平分客流,那每家店都可以有接近200人的接待量,大家都能賺錢。但現實中不可能實現平均分,這些餐廳一定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有的餐館因為價格經濟實惠,味道和分量也不錯,再加上老板笑臉相迎、滿臉堆笑,生意就可能很不錯。
反之,一些餐廳不僅味道和分量都很一般,價格上也沒有任何優勢,再加上老板是外行,不太會做生意,客人來了很多次也記不住,就導致生意好不起來,要么勉強維持,要么干幾個月就退出這個商圈,這也就是CBD附近有些商鋪不停更換老板的原因所在。
順著上面的思路,我們假設一個成熟的餐飲商圈,突然進來一家新店,老板特別善于經營,導致開業后生意爆棚,每天接待量和外送量超過300份,這會帶來什么結果?它不僅會引起原有商家的疑惑和嫉妒,而且會嚴重影響到其他商家的生意,尤其是那些原本生意就不怎么好的商家。
道理很簡單,周圍的總消費人數是恒定的,原本是被原有餐館瓜分,現在突然多出一個商家分走了300人的消費量,那就意味著目標消費總量中少了300人,落實到每個分店,那些生意好的可能沒明顯差異,但那些原本生意就不怎么好的餐廳,就會變得更慘:原本中午可以接待100人,現在只有80人了。
其中,受損最嚴重的,是經營同品類的原有商家,比如新開業的是一家面館,那受影響最嚴重的將是以前那些面館,因為大家是圍繞“喜歡吃面的人”做直接經營,有面館生意變得更好了,但消費總人數沒增長,就必然有其他面館生意變差。
從表面看來,這就是所謂的優勝劣汰,但更深層的原因,是餐飲的“擠出效應”。恰如第一段所言:在一個消費數量恒定的商圈里,有餐廳生意變好了,或者有生意好的新餐廳加入,都會導致這條街其他餐廳出現被淘汰的結果。
弄明白餐飲“擠出效應”這個概念,對餐飲創業者的好處在于:要隨時緊盯目標消費者。在做好產品和接待工作的前提下,需要對同品類的同行進行針對性關注,如果對方客流開始增長,或明顯發生變化,那就需要立即引起重視,以避免盲目自信帶來的麻痹大意。
現實中,國內的快餐還處于最原始的競爭狀態,最容易出現的就是跟風現象,一條街上炒飯生意好,就會有很多人進來做炒飯。有冒菜生意好,旁邊一定有人也來開冒菜。大家雖然對“擠出效應”沒任何概念,但卻用低價折扣、吆喝叫客等形式,實實在在地干著把同品類對手擠出商圈的事情。
結 語
春節前,我開始意識到餐飲的“擠出效應”,然后開始來分析和研究這個問題,發現它非常有意思,并找到一個在快餐領域利用“擠出效應”來做快餐的方法,嘿嘿,隨著研究的越發深入,越覺得這里面充滿樂趣,以至于我經常懷疑:自己有可能在快餐領域找到了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希望對其他餐飲同行有所啟發!
編輯|紅餐_鐘昊玲
三線城市餐飲人,面臨著怎樣的競爭?
業務不錯卻沒利潤,小型餐廳如何打造競爭力?
做餐飲遇到同行競爭,只能拼個你死我活?
餐飲品牌之間的競爭,原來“下半場”才是關鍵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