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咖啡第一村”新寨:“數字鄉村”為農旅融合插上翅膀;探訪和田夜市:讓人流連忘返的新疆味道;《狂飆》過后,廣東臺山的豬蹄味更香……
“中國咖啡第一村”新寨:“數字鄉村”為農旅融合插上翅膀
“2022年新寨村接待游客約11萬人次,2023年春節以來,為小粒咖啡而來的人越來越多,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約2000人次,堅定了我們走農旅融合路的信心。”17日,云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新寨村黨總支書記王加維對中新網記者說,取得這樣的成績,數字鄉村建設功不可沒。
坐落在高黎貢山的新寨村是中國種植小粒咖啡面積最大的行政村,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有著“中國咖啡第一村”的美譽。截至目前,新寨村種植咖啡1.36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5%,年產量4000噸以上,2023年產值達1.2億元。
王加維介紹,保山小粒咖啡種植至今已有70余年歷史,但過去咖農只重數量、不重質量,收入并不高。為此,當地引進企業10余家,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7個,動員種植160畝實驗田,改變種植方式、提高種植技術,由合作社和企業統一收購、烘焙、加工。咖啡產業逐步從小散亂到組織化發展,咖啡生豆從次品、通貨到精品,生豆價格也從每公斤15元提高到60元。咖農看到了效益,紛紛主動要求加入合作社,增加民眾收入600多萬元。
“我們根據村里的規劃,在萬畝咖啡園布置了5個基站,實現區域5G信號全覆蓋。”中國移動云南公司金江杰介紹,基于此,中國移動聯合華為等設備提供方在高中低三個海拔進行布點監測,將日照、降雨量、酸堿度等信息通過5G物聯網回傳到后臺,給當地咖啡種植提供數據支撐。
此外,隨著5G網絡全覆蓋、千兆寬帶接入家家戶戶,相關企業探索開展了認養咖啡樹、咖啡園區直播、網絡銷售、咖啡民宿等多種產業發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也為咖啡產業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新寨村把閑置的老村委會新建成咖啡體驗館一號莊園,每年實現集體收入11萬元,并每年遞增5000元;把原來的觀景臺出租給企業,建設咖啡體驗館二號莊園,每年增加集體收入1萬元,每年遞增3000元;抓住全省建設大滇西旅游環線的機遇,建設咖啡體驗館三號莊園,打造集咖啡體驗、半山酒店為一體的休閑度假中心,增加集體經濟收入35萬元。通過產業轉型,新寨成功入選全國第二批鄉村旅游重點村。
“游客來到村子里,觀賞萬畝咖啡園、品嘗咖啡宴、體驗采摘咖啡,隨手就可以把眼前的美景美食上傳到網絡,和全世界分享,吸引更多人慕名前來。”王加維笑著說,隨著產業發展越來越好,他的兒子也辭掉工作,回到新寨村創業,帶來更多創新發展理念。
未來,新寨村將以“十,百,千,萬”為關鍵詞,打造十個咖啡莊園、百戶農家咖啡小院、千畝咖啡精品基地、萬畝咖啡園,通過農旅融合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本文轉載自中新網
探訪和田夜市:讓人流連忘返的新疆味道
“什么亞克西,什么亞克西呀,和田夜市亞克西呀……”
歡快的歌曲與和田夜市熙熙攘攘的人流一起彌漫在蒼茫夜色中,近日,記者來到新疆和田帶你一探這里的“深夜食堂”。
走進夜市,人們不自覺地放慢腳步,每個人都“左顧右盼”,尋找好吃的東西。紅柳烤肉、酸奶粽子、玫瑰烤馕、烤包子…各種勾人味蕾的特色小吃令人目不暇接。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混雜著食物的香氣,引得顧客紛紛圍在攤位前,“望眼欲穿”等著美食出鍋。
記者在夜市上碰到了來自西安的游客王旋一家,她告訴記者,她們一家來新疆旅游,意外被和田夜市所俘獲,“拔不動腿”。這個熟練的“饕客”今天是第二次來此就餐,她直沖心儀的攤子而去。
吸引王旋的是一道“重口味”料理,烤羊腸。羊腸在木簽上烤的外焦里嫩,撒上孜然和辣椒,香脆的表皮之下滑嫩多汁。等待不多時,燒烤老板便伸手遞出了美味,一口咬下去,油脂在嘴里爆開。
燒烤老板阿布力木是個“90后”,他告訴記者,現在平均一天能賣出3000余串,周末的時候會更好。
和田夜市里散布著許多的烤蛋攤,無論在哪個烤蛋攤前,都坐滿了不緊不慢的“吃蛋人”。
這里的烤蛋,可不那么“單純”。烤蛋師傅把鵝蛋黃與雞蛋黃、鴿子蛋黃混合,再倒入蜂蜜,點綴上藏紅花,架在炭火上攪拌邊烤。如果還想再“大補”一點,便讓鵪鶉蛋和鴨蛋融入其中。
晚上9點,民族特色演出正式開始,南來北往的游客在和田夜市大飽口福的同時大飽眼福。舞臺上,手鼓舞、獨唱、刀郎舞陸續登臺……來自南京的游客張海霞一邊吃著烤肉一邊隨著音樂搖動身姿。“在和田夜市能吃能玩,真快樂!”
和田地區文旅局干部劉瑾表示,近年來,和田夜市火遍天山南北。當地政府把和田夜市打造成集美食、歌舞和旅游為一體的特色名片,同時又把熱愛廚藝、能歌善舞的當地富余勞動力吸納進來,帶動他們就業創業、脫貧致富。未來,我們希望能夠把和田夜市打造成為“新疆品牌”,繼而走向全國。
“毫不夸張地說,走在和田街上,吹過來的風都是烤肉味的。再深吸一口,嗯,還加了辣子和孜然!”張海霞說。
*本文轉載自中新網
《狂飆》過后,廣東臺山的豬蹄味更香
“小時候點一碗豬腳面,妹妹吃豬腳,弟弟吃面,我喝湯。”在內地電視劇《狂飆》中,豬腳面凝結了高啟強對兄妹三人相濡以沫的回憶。然而,在《狂飆》取景地廣東江門臺山市,用豬蹄烹制的美食,不僅令游子魂牽夢繞,還被賦予好意頭。
豬蹄,在廣東被細分為豬手和豬腳,前蹄較短,稱為豬手,后蹄大且顯長,視為豬腳。對于凡事講究意頭的廣東人來說,吃豬手有“橫財就手”的好意頭。而豬腳則在揭陽惠來隆江鎮最為受寵,后以“隆江豬腳飯”揚名粵港澳大灣區。
品質好的食材,只需簡單烹制,就能令人“食過返尋味”。“每次帶朋友到訪銀信紀念地、南粵古驛道出海口紀念地臺山端芬鎮,都想前往墩寨村吃上兩大碗當地茶樓出品的豬腳湯再走。師傅習慣用四味,或花生牛大力,或馬屎莧頭煲。”珠海市民梁先生說,一邊喝湯,一邊吃豬腳,特有滿足感。
“昨天看到小妹微信朋友圈發出的‘豬腳酸’(或稱‘豬腳醋’)照片,我不爭氣的口水就流下來了。”3月10日,現居新西蘭奧克蘭的臺山鄉親李女士表示,在臺山生活時,母親經常用豬腳、花生、老姜、黃花菜、木耳、木瓜、甜醋、雞蛋等煲“豬腳酸”吃。一瓦煲的分量可吃上好幾天,每天將“豬腳酸”煮沸后再盛出食用,酸酸甜甜的口感,至今回味無窮。
臺山“豬腳酸”與老廣“豬腳姜”相比,前者的食材更豐富,可選擇性搭配,味道同屬大甜大酸之列,是當地坐月子的產婦常吃的滋補美食。酸,在粵語和部分臺山方言中與“孫”同音。臺山每逢有人家里添丁增口時,主家會熱情地招待拎著豬腳前來道賀的親友吃上一碗“豬腳酸”,長輩一聽到親友連稱“好酸”(好孫)時,就笑得合不攏嘴。如今,臺山鄉鎮個別食肆,將“豬腳酸”打造成招牌菜式供應飯市。
同被賦予好意頭的,還有蓮藕燜豬腳、蠔豉燜豬腳、腐竹燜豬腳,塊大、肉香、入味。臺山不少老華僑回鄉煮“發財肴”喜歡燜豬腳,“食塊豬腳,補足腳骨力”(有蓄力前行謀發展之意),味道佳、寓意好。
“我媽在網上看完《狂飆》后,跟我說做一碗豬腳面不難,用燜熟的豬腳,搭配一碗湯面吃就行,她隨時可讓我們實現‘豬腳面自由’。”現居美國芝加哥的“80后”梅女士說,移民后,她母親堅持逢年過節煮肴,尤其喜歡燜豬腳,有時用蓮藕燜,有時用腐竹燜。
“近期,很多游客慕名來我們餐廳打卡,坐在魚池邊上(《狂飆》取景地之一)拍照或用餐。”近日,臺山臺城樂興餐廳的工作人員表示,該餐廳除了有燜豬腳菜式,還有蝦醬生焗豬手、(沙姜)豉油皇生焗豬手、和味豬手、海蜇拼白云豬手、咸香燒豬手等豬蹄系列供應飯市。
“樂興的咸香燒豬手很特別,烤熟出爐后,整只掛在燒臘檔,看著金燦燦的。切好、裝盤呈上桌,入口卻皮脆肉香,口感和普通燒豬肉相近,但好像多了一種‘霸氣’,令人欲罷不能的感覺。”臺灣食客黃先生說。
與德國咸豬手相似的出品,在臺山也有不少。“上周我們跟隨《狂飆》的腳步,到臺山端芬鎮梅家大院參觀打卡完之后,到附近一家酒樓吃飯時,發現該酒樓的招牌金香豬手味道不錯。”河南游客趙女士表示,金香豬手吃起來外層香脆、肉嫩爽口,層次感豐富。
眼下,臺山推出“狂飆”文旅精品線路,越來越多的游客到劇中的取景點進行沉浸式體驗,當地豬蹄美食眾多,又豈容輕易錯過。
*本文轉載自中新網
?
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8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