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正餐快餐化,快餐正餐化 正餐快餐化的典型——西貝莜面村,將正餐概念的西北菜,以快餐的模式呈現,區別于正餐品牌常見的厚重感,西貝的品牌形象也往著時尚、年輕的方向打造。 這樣的定位,使得西貝的目標客戶群比常見的正餐品牌更廣,更容易實現規模擴張。 快餐正餐化的典型——桃園眷村,主打油條、豆漿、燒餅。但卻通過有格調、簡約的裝修,和訴說情懷的文案,打造成了一家兼容正餐和休閑的網紅店。 6元一根油條,8元一杯豆漿,最貴的燒餅更是賣到了32元,價格不便宜,但是門店的顧客依然絡繹不絕。 除此之外,外賣品牌“異口良食”更是做到了外賣正餐化。異口良食采用陶瓷餐具,并提供“連送帶收”的二次上門服務,大大提升了外賣的用戶體驗,增加了用戶黏性。用戶沒有了吃外賣的感覺,就和平時在家里吃飯差不多。 目前異口良食有36個SKU,每天流水超過4萬元,平均客單價55元左右,購買用戶當月平均復購率達到了100%,次月留存超過30%,半年留存超過10%,超過22%的用戶當月購買次數達到了3次以上。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趨勢,原因在于: 1、正餐因為模式重,投資重,過度依賴廚師,難以規模性擴張; 2、正餐快餐化,是把正餐的菜品精簡,菜單上再加上一些小吃,更好實現生產標準化。過去的正餐廚師需要數年的培養,現在的輕型正餐廚師只需要幾周; 3、從前的快餐消費者在乎價格便宜,現在消費者更在乎價值和體驗。很多快餐把包裝、裝修做得更精致,人均從以往的二三十元賣到了四十元以上,提升了利潤。 簡單來說,正餐快餐化有利于把模式做輕,擴張規模。而快餐正餐化則能提升品牌形象,提高利潤。都有利于降低風險,提高競爭力。 食品餐飲化,餐飲食品化 食品餐飲化的典型——康師傅牛肉面館,利用康師傅方便面的食品IP,把工業制品轉化為新鮮的牛肉面,這樣的食品企業可能會是未來餐飲的競爭新勢力。 餐飲食品化的典型——螺鼎記螺螄粉,連鎖積累品牌勢能后,通過增加電商渠道,出售方便螺螄粉產品,進一步擴張了規模,增加利潤。 還有海底撈的火鍋底料以及自熱小火鍋,單品月銷上萬很平常。 不過,這一趨勢變化并不適合所有企業,工業和服務業的高效轉變,只適合容易標準化生產的產品。 零售餐飲化,餐飲零售化 零售餐飲化的典型——全家,雖然2018年,瑞幸和星巴克打得火熱,但是全家便利店卻一副要坐收漁翁之利的姿態。 2018年12月,全家的湃客咖啡快閃店在上海開業。在開設獨立湃客咖啡館之前,全家就已經在大多數門店中出售湃客咖啡。從2014-2018,湃客咖啡已經累計銷售超4000萬杯。全家表示,2019年將在北上廣開設連鎖湃客咖啡館。 零售餐飲化的原因就是,為了賺錢。因為零售產品毛利很低,不超過8%,而餐飲的毛利可以達到50%。 餐飲零售化的例子有很多,拿成都的嚴太婆鍋盔舉例,整個門店只有幾平米,沒有堂食區域,客單價低,5元-10元不等。 門口永遠都排著長隊,每天能賣出上千個鍋盔,生意好的時候,日銷2000多個也很正常。即買即走,高效便捷。 通過去除堂食,實現餐飲零售化的前提,是要保證營業額和覆蓋多種場景,做到不受時段限制。這樣才能做到,薄利多銷,最終實現擴張。 餐飲創業兩道坎 每一個成功的餐飲企業都會經歷兩道坎,第一道坎,是剛進入市場,如何“活下來”?第二道坎,是面對競爭,面對市場變化,如何“活下去”? 餐飲行業如今是紅海一片,如何突入市場并且站穩腳跟,差異化是核心。 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才算真正進入了餐飲行業,接下來要面對的,是管理和經營的難題。 在趨勢面前,就算是全聚德、狗不理此類的百年老字號都需要順應時代。在餐飲新趨勢面前,西貝宣布,2019的戰略重心轉向“超級肉夾饃”。 餐飲浪潮,浩浩蕩蕩,不管你是餐飲菜鳥還是老鳥,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你怎么看待這些趨勢?歡迎評論區留言!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ID:Canmouchang 運營方:深圳市餐謀長品牌策劃有限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餐飲人必讀(ID:cyr811) 作者:佚名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Shane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咨詢 精彩回顧她靠一道菜4個月就賺到100萬,并打造出年銷26億餐飲帝國!
失敗率高達90%,做好餐飲,最少需要十年!
每年關幾十萬家店,80%的餐飲老板不會成本核算!不信你進來看…
只有9個座位,每天只賣150碗拉面,卻是全球唯一的米其林星級拉面店!
鄧超開的餐飲店?一年時間靠什么從虧損100萬到營收3個億!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