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抱歉,今天的推文不是關于營銷的。這是我大學時期所寫的舊文,有人覺得有價值,有必要把它發出來。我想了下,就把大學時期所寫的文章做一個集合放在今天的推文上,算是一個懷念吧。
大學四年,可能什么都沒學會,但是讓我找到了求知的本能,終生受益,很感謝。
在一個追求財富的時代,經濟學在全世界都是一門顯學,在中國也并不例外。但是,從真正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從來沒有建立起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法治經濟,上個世紀90年代,自鄧小平南巡之后,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一個轉折點。
在當時,中國的法學界都認為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等同于建立的法治經濟,而法治經濟的建立也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浪潮。但是十幾年過去,如今的法學界再也不敢說什么現在是法治經濟了。
市場經濟的建立就能夠推動法治經濟的建立,這是一個明顯倒果為因的說法,市場經濟的基礎是法治,沒有建立其相應的司法程序,所誕生的市場經濟只是一個“無根的的大樹”。
另一個條件是市場經濟實現的程度,市場經濟的本質是私有制經濟。中國的某些國企仍然嚴密控制著某些資源的壟斷權,不允許民營資本的進入,比如說通信行業、原油行業等等資源壟斷型行業。
在金融領域,金融市場受到國家的控制,金融創新舉步維艱,人民幣不能在國際市場上自由兌換,阻礙了中國國際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國家權力的干預仍然使其根本原因。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的原因。
接下來,我開始論述我的經濟學理論構建。中國大學的經濟學教科書把現代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但是作為一個初涉經濟學大學生而言并沒有能夠很好地聯系宏觀與微觀之間的聯系紐帶。
也有人以歷史時序把各個學派的經濟思想表述出來,也就是以“古典學派—凱恩斯主義—現代經濟學”這條主線來構筑經濟學的脈絡。而我所采取的視角則是以經濟學研究的三個不同方面或者說三個不同層次的劃分而構建的起來的,這種分析框架不按照宏觀微觀的劃分也不是以歷史時序介紹經濟思想。
而經濟學研究的三個不同方面是:實物經濟、金融經濟和制度經濟。所有的經濟學的理論,各個經濟學派的理論都可以囊括在這三個方面里,而這三個方面都可以通過一些經濟杠桿聯系在一起,發展處龐大互為相連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必須承認的是這種分析框架并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我只是借用他人的經濟術語為我自己的理論建造大廈。
如果按照歷史時序進行經濟學思想的概述,則其脈絡確實是按照“古典學派—凱恩斯主義—現代經濟學”為主線的。而實物經濟、金融經濟和制度經濟也是對這一脈絡的相應對照。
這并不是說,這三個經濟學領域的分割,而只是說古典學派主要側重于實物經濟的研究,凱恩斯主義開始真正進入到金融經濟的研究,而現代學派把制度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何為“經濟學”。我們羅列一下各個著名的經濟學家對經濟學的定義。
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中文版)的定義是:經濟學是研究人和社會如何進行選擇,來使用可以有其它途徑的稀缺的資源以便生產各種商品,并在現在或將來把商品分配給社會的各個成員或集團以供消費之用。
張五常在《經濟解釋》的定義:經濟學是解釋人類行為的科學。
弗里德曼在《價格理論》中的定義:經濟學是關于某個特定的社會如何處理它的經濟問題的科學。
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中的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務中過活、活動和思考的人們的學問。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務方面最有力、最堅決地影響人類行為的那些動機。
約翰.穆勒在《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定義:政治經濟學研究財富的性質及其生產和分配規律的,包括直接或間接地研究使人類或人類社會順利地或不順利地追求人類欲望的這一普遍對象的一切因素所起的作用。
我們總結一下各個經濟學家的觀點得出我自己的經濟學定義: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行為及如何將有限或者稀缺資源進行最有效率的財富生產與合理配置的社會科學。
實物經濟、金融經濟和制度經濟都是建立在上面所說的兩個條件之上,也就是說起基礎就是:主張私有制、提倡自由經濟、相信市場的調節力量(程度不同)等一些基礎性質的東西。下面我開始所闡述經濟學在三個經濟領域的簡單內容的概述。如果以后有時間也更有更寬的只是再來系統闡述這三個經濟領域的理論。
實物經濟:亞當斯密被公認為是經濟學之父,是經濟學的開山鼻祖。由斯密到約翰穆勒屬于古典經濟學派,而馬歇爾是新古典經濟學派的集大成者。古典和新古典都可以說側重于研究實物經濟,只是研究的方向不同。
古典經濟學派從供給的角度,而新古典則強調需求的的角度論述經濟思想。這可從他們的一些經濟理論就可以看出來。古典的經濟學觀點如,分工理論,勞動價值理論、商品價格與價值理論。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如,邊際效用理論,需求理論等。
這些理論可以說都是為解決如何更有效率的生產財富做理論基礎。它不更多的涉及人類的行為,也不是很關注財富的分配的合理性。
那么,為什么古典和新古典側重于實物經濟或者說為什么最關注財富的創造?這可以說是由當時社會環境的影響,一個是當時西方的的工業革命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創造了強大的生產力,追求財富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但是私有制經濟并不是很深入人心,法治建設也不完善,這些經濟學家的認為是為市場經濟掃清障礙。比如說,亞當斯密的另一部著作是《道德情操論》,這就可以說明當時的私有制也不是很深入人心。
金融經濟:經濟學家不在從供給與需求的角度發展經濟學理論,而轉化從資本的角度如何更有效率的充分的利用社會上的閑置資金,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盤活社會的經濟。
而隨著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信息技術的進步,銀行業、股市等一些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不斷完善為這一趨勢創造了可能。
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中,古典學派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也就是認為生產過剩是不可能存在的,這種局面被打破,古典經濟學無力解釋大蕭條的成因,因而凱恩斯主義崛起,提出“有效需求不足”“流動性陷阱”以及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的觀點,把利率納入經濟學的分析框架,而利率是金融經濟的核心指標,金融領域的研究開始成為一個熱門趨勢。弗里德曼的貨幣主義更是認為:貨幣是影響經濟發展最重要的因素,提出貨幣數量理論。
貨幣、利率和匯率都是金融經濟領域核心的經濟杠桿名詞。經濟發展的三大馬車是:投資、消費、出口。而投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領頭羊,投資的資金來源于金融體系的完善與創新,而金融體系的靈活可以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血液流動,盤活社會經濟。因此,金融領域也成為經濟學家不斷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制度經濟:制度經濟主要包括以科斯以來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福利經濟學以及奧爾森的“分立集團”的這一概念都可以算是制度經濟領域。
這個領域主要討論的是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政府該不該干涉經濟的運行?政府干預經濟的程度與范圍等一些問題。
另外,制度經濟的領域它并不涉及政府政策的道德動機,只關注政府的政府對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比如說,通貨膨脹是一種貨幣現象,也就是社會中流通的貨幣量太多的緣故。制度經濟研究的是為什么貨幣會增多?而并不去研究政府為什么會讓流通中的貨幣增多。就是不涉及政府的政策的道德 動機,只探討純粹經濟現象。
原創文章,作者:營銷學習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9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