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26日 | 第【611】篇原創
作者 | 張大寬
來源 | 餐謀張大寬(ID:dkxy029)
轉載授權請聯系(ID:BG9FBG)
改變,從自己開始
–張大寬
初二
今天是大年初二,我們繼續呆在家里,不添亂。
我在家里干啥呢?打麻將可能都湊不夠人,看電視也沒意思,抖音可能都刷膩了。
咋辦嘞?
那就看看書吧,趁這個難得的空擋,提高一下自己的思想。今年注定不會輕松,這個時候又干不了別的,那就看看書磨磨刀,不誤砍柴工。
昨天和一個朋友聊了幾句,他說這一兩年,感覺可空虛了,上班事情也不多,買了臺電腦,沒事就打打游戲玩玩。
我說,我最羨慕的就是你那個“閑”時間,太羨慕了。我要是你,我絕對不會浪費這個時間的。
這樣的話,我說給過不少人,但改變的人,寥寥無幾。
就想你給那些患有肺病的人說,如果繼續抽煙喝酒,不但會讓病情加重,甚至會加快死亡。但這樣說過之后改變的人,不足七分之一。
足以說明,讓人改變,哪怕是意識到自己需要改變,有多難。
所以,在今天,我推薦給你一本書,希望這本能夠幫助你改變。
了不起的我
這本書就是“了不起的我”,作者是擁有12年心理咨詢經驗的陳海賢博士。
若從書名字來看,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又是一本“雞湯”書,凈整一些雞湯文,讓人看了覺得很“爽”,“爽”完了就完了。
其實不然,這本書,就算你覺得是雞湯,也是帶勺的雞湯,可以直接喝的。
選擇
比如說,第一章就講到“選擇”。
當我們被“卡住”時,一定會陷入或輕或重的無力感中,除了停留在原地,似乎找不到更好的選項。
我們經常會覺得,只有按照理想狀況作出選擇,才算有選擇;如果選項不夠好,那就是沒有選擇。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啊,比如說,一家飯店現在生意不好,老板抱怨說,員工不給力,大環境不好,這屆顧客不行等等。。。
說來說去,總結就是一句話“我沒辦法”。
這,就是典型的“放棄選擇”的表現。
為什么這么說呢?
你看,生意不好,這是現狀。不斷的去抱怨大環境,抱怨員工,抱怨顧客,這就是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
并借此把責任都推給“施害者”,推給環境,推給員工,推給顧客。因為這樣會讓人感覺更舒服。
在“沒有選擇”代表的指責抱怨和“有選擇”代表的內疚自責之間,很多人寧可選擇前者,因為這樣痛苦會小得多。
你看,這實質上也是推卸責任,逃避責任的表現。
著名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在他的書《少有人走的路》中講過一個他自己的故事。
說有一陣他特別忙,經常要加班接待來訪者,因此他的妻子對他意見很大,怨言不斷。
于是,他就跑去找他的主任,“有一天,他就去找他的主任醫生商量,問能否安排他幾周不接來訪者。
主任醫生聽完他的抱怨,同情地說:“哦,我看到你遇到麻煩了。”
他很感激地說:“謝謝您,那您認為我該怎么辦呢?”
那個主任醫生又重復了一遍,說:“我不是告訴你了嗎?你現在有麻煩了。”
派克很生氣:“是啊,我是有麻煩了,所以才來找您啊,您認為我該怎么辦呢?”
主任卻說:“好好聽我說,我只和你再講一遍,你要認真聽好:
我同意你的話。你現在確實有麻煩了,你的麻煩跟時間有關。是你自己的時間,不是我的時間,所以不是我的事。”
我給很多向我抱怨過的人也說過這句話“這是你的問題,和我沒有關系”。
這句話看起來好像挺“冷”的,尤其是花錢找我咨詢的人,更覺得,花錢不就是找你解決問題嗎?你這么說,花錢還有什么意義呢?
如果你也這么想,那么請你細細再品一下這句話“你的人生,誰能決定?”是你自己呢,還是像我一樣的“別人”呢?
是你自己吧,我相信你一定不會愿意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手上吧。
就像上面斯科特的故事,如果你去找你的領導,聽到他這么說,相信你也氣不打一處來吧。但斯科特在三個月后,把這個問題想明白了,主任并沒有錯,他自己的時間,是他自己的責任,如何安排時間,應該由他自己來負責,多接來訪者,也是他自己的選擇,而妻子抱怨,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
看明白了這一點,改變和掌控自己的選擇,是不是就不難了?
想要改變這個結果,無非就是調整他自己對時間的安排就行了。就這么簡單。
所以,想要掌控自己的選擇,最最重要的,是時刻清楚“自己有選擇”。哪怕是你覺得現在“沒辦法”,實質上也是你選擇了“不去想辦法”,選擇了“被動等待”。
當一個人,時刻掌控自己的“選擇權”時,你會發現,這個人的思維和處事方式都會有很大的改變,掌控選擇的人,一定是主動的人,是能夠把控自己未來的人。
轉折
而這本書的第四章,講的是走出人生的瓶頸,感覺很適合當下的境遇。
因為疫情發展的很快,讓很多實體餐飲的經營者,都陷入了僵局,陷入了瓶頸。
類似這樣的困難,相信你以前也遇到過。很多人就會掉進這個困境里,很難走出來。但對于另一些人則會把這個困難當做機會,困難反而成了他們的轉折點。
那,這兩者的區別在哪里呢?
其實,就是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你看,人從來不是靜止的,總是在不停地發展和變化。如果說關系的視角讓我們把自我跟他人相連,那變化的視角就會讓我們把現在跟過去、未來相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用各種固定的個性標簽來形容自己,比如敏感、內向、自卑等,這是一種靜止的視角。而發展的視角,就是意識到人是會變化的。
選擇用什么視角來看待眼下的環境和條件,決定了如何選擇,決定了有什么樣的結果。
陳博士在書中說:“人就像某些動物一樣,長大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把原有的殼脫掉。這個脫殼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但必不可少。因為舊殼限制了動物。
如果它們一直背著舊殼,就沒辦法繼續生長。你可以把這個舊殼理解為是舊的工作、 日的關系、舊的習慣。自我的發展也需要經歷很多次脫殼,這同樣會給我們帶來痛苦和迷茫。但這不是自我的問題,恰恰是自我發展需要經歷的道路。”
你看,這條路,不就是“重生”之路嗎?經歷過了這個痛苦困難的階段,就是一種重生。
改變,從自己開始
上面說的,只是這本書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建議你去讀讀原書。
一切的改變,都是從自己開始的,別人再說什么,都是輔助,不起決定性作用。真正要改變的動力,只有兩個字,那就是“你想”。
改變,從你自己開始,在這個新年,在這個困難重重的新年,祝你走出改變的那一步,充實自己,讓自己更好!
再次祝你,新年快樂!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8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