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年增50%的新興百億市場,誰能分走一杯羹?(下)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閱

    想要在逐漸膨脹的有機市場里分一杯羹,供應鏈將是餐飲老板們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有機供應鏈狀況如何?困難在哪里?餐飲老板們又準備如何破局呢?

    餐飲老板內參 小鴨子/文

    1

    沒有中間商,食材成本也不低

    山野樸食幾乎100%是有機食材,這在業內很難做到。同樣主打有機食材的胡同四十四號廚房,有機食材比例在80%~90%,“不過,我們會做好食材溯源,是否有機都會坦白告知消費者。”店長鄧劍飛說。

    相對于普通餐廳,有機餐廳尋找貨源的方式相對原始,多依靠于圈內熟人推薦,比如店內熟客、有機市集、消費者合作社等,隨后進行實地考察。

    對于有機認證、檢測等,由于業內的亂象,他們反倒不那么看中。

    通常而言,他們使用著類似的供應模式:從70~80家有機農場里直接采購食材,農場以不到百畝的小農為主。不便保存的新鮮葉類菜主要來自北京郊區的10~20家,其它產品則來自全國,并通過第三方冷鏈或快遞物流抵達門店——這其實就是國外火熱的“從農場直達餐桌”(farm to table)模式。

    美國的bluehill餐廳,是農場到餐桌運動的引領者之一



    直達是直達了,可打掉了中間商,食材成本也沒降低。

    以蔬菜為例,餐廳在北京能拿到的蔬菜供貨價在6~8塊/斤,極少數產量爆炸的食材,可以拿到3~5塊/斤,雖已經比零售價低了50%以上,但仍比普通蔬菜高出了好幾倍,餐廳為此必須提高客單價,才能保證食材成本在30%左右,超過40%,便沒了利潤。

    在北、上擁有4家店的Tribe創始人余敏,用“微利”來形容目前門店的狀況,“北京這邊月流水差不多在30~40萬左右。”

    付出高價后,換回的是并不穩定的供應狀況——做了8年的四十四號廚房、做了5年的Tribe,都偶有斷貨。

    四十四號廚房的采購負責人趙保新告訴內參君,每類蔬菜都會選3~4個有機農場備用,以防缺貨;而規模更大的Tribe,則在肉、奶等貨源上,選擇較大供應商以保持穩定,蔬菜仍與小農合作較多。

    目前,他們幾乎每年都要重談供應商,而每個季度會砍掉大半的菜,再根據時令供應推出新菜。

    Tribe最近的人氣單品南瓜飯,如果南瓜過季,可能面臨下線



    2

    “孱弱”的供應鏈

    壞消息是,食材成本高、供應不穩定,這是有機餐廳無法靠自己克服的困難,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問題。

    對此,人民大學農學博士程存旺認為“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供應鏈才能達到一個更好的狀態。

    程存旺與妻子石嫣均為人大農業博士,既是行業學者,也是資深農民——二人的有機農場位于北京順義,主營CSA會員宅配到家。

    去年,兩人投資了位于北京五道營的一家素食餐廳,餐廳的部分蔬菜由農場直供。

    程存旺坦言,二人對有機餐廳的投資,更多考慮到農場會員的需求和建議,短期不打算發力。

    在他看來,上游生產端還處于技術、規模的初級階段,沒有資本入場,無法實現低價量產,當然,其中還隱藏著一些圈內的爭議話題,比如“有機”和“規模化生產”是否互相沖突等等。

    二位博士的農場每季可產出20~30種蔬菜



    同時,也缺少中間角色來協調餐廳、農場需求。位于北京順義的初心農場,僅有不到5%的蔬菜供給餐廳,主體還是走商超、會員等。

    由于銷售不足,目前的產能僅釋放了50%左右,大部分有機農場都遇到這樣的狀況,業內認為,做有機農業,銷路比生產更重要

    受上游狀況制約,目前國內有機餐廳規模均較小,客單價在90~140元之間。

    在北京,每個品牌有2~3家門店,比如被人熟知的比如TRIBE、四十四號廚房、山野樸食、覓唐等;上海多為3~5家門店,有業態更復雜的green&safe、衡悅食集、極食等;廣州規模更小,有漫話堂、方野農原等。

    近兩年,在成都、西安、合肥等二線,也開始零星出現有機餐廳,他們享受更低價的食材、運輸成本,但同時,也面對著食材供應的難題以及比一線城市更小的市場。

    廣州方野農園,直接開在了綠手指農場內



    3

    反哺供應鏈

    無論出于情懷,還是出于商業,有機餐廳們都選擇了與農場共生,以自己的方式反哺供應鏈。

    為此,四十四號廚房嚴令不能對農場進行過度壓價,保證相對平等的買賣關系,并在自己的千人有機社群中幫助農場進行銷售。

    山野樸食則考慮在未來讓農場參與餐廳分紅,農場供應越穩定、量越多,則分紅更多。

    局面正在好轉,余敏見證了本土市場變好的過程,TRIBE第一家店在三里屯開業時,消費主力還是外國人,這兩年逐漸變為中國人。

    過去中國人很少說“過敏”,如今則更為常見,麩質過敏、乳糖不耐,不是過敏的人變多了,是關心自己健康的人變多了。

    此時此刻,在太平洋對岸的美國,千禧一代已經成為增長最快的有機產品消費者,2018年增長了13.8%,即便收入不高,但他們愿意為可持續概念、有機和自然的產品支付溢價。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逐漸成熟的年輕市場以及有機餐廳隱藏的巨大潛力——破局的希望也許不在餐飲本身,而在文化社群的構建、生活方式的售賣以及向食品公司發展的可能性。

    門店只是入口,背后可能的“變形”是什么,才是關鍵,這則“變形記”的答案可能是社群,可能是新零售,也可能是其它,只有時間和市場能給出正解。

    到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對于當下的有機餐廳,困難是有的,希望是有的,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現狀,那就是“堅持就是勝利”。

    ·end·

    統籌|段明珠 編輯|王梅梅 視覺|劉凱


    近期熱門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關鍵詞,直達歷史精選

    褚時健思想啟發|餐廳用工|莆田探店

    咖啡界隱形大佬|貓爪杯|3·15食安自查清單

    小龍蝦品類發展|麻辣燙新玩法|吸金門頭

    商務合作: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18842356756(同微信)

    轉載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課程咨詢:小餐君 18510934632(同微信)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4251.html

    (0)
    上一篇 2019年3月10日
    下一篇 2019年3月10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