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火鍋市場總量已位居大火鍋品類第三
(僅次于川渝火鍋和串串香) 。
相信有的重慶讀者已經猜到了,它就是“小門坎三合魚”。
在“小門坎”之前,早年間,創始人黃愉函接手了父親的“五龍火鍋”,后來又陸續開創了黃毛肚火鍋、紅九格火鍋……
2017年,網紅經濟崛起,重慶火鍋市場已接近飽和,但魚火鍋賽道略顯寬敞,大多數魚火鍋店還處于“有品類無品牌”的狀況。
正是在紅海中尋找藍海,他看中了魚火鍋這個賽道,2017年11月,第一家“小門坎三合魚”在沙坪壩小龍坎正式開業。
品類創新:
集各家所長,憑“三合魚”實現品類占位
那年,市面上的魚火鍋店,10家有8家都打著“美蛙魚頭”的頭銜。
如何突圍?
黃愉函把目光聚焦到“三和魚”上,它不是一種魚的名稱,而是一種做法,是火鍋魚的一種,麻、辣、鮮三味相互調和,謂之三和,(也有說天、地、人為三和),其實是北渡魚、烏江魚、太安魚三地魚的特點融匯。是川渝地區常見的家常菜之一,有廣泛的消費認知。
但重慶市民的做法普遍比較簡單,類似麻辣火鍋魚。市面上,雖然也不乏有主打“三和魚”的魚火鍋店,但大多只是把魚蛙混合到了一起,不正宗,也沒有清晰的定位。
于是,黃愉函瞄準了這一魚火鍋的細分品類,在食材和做法上做創新研發,采用烏江魚的底料、太安魚的榨菜、北渡魚的炸油,三種重慶地方做魚的“代表”合成一鍋,名曰:三合魚,真正地集各家之長。
某種意義上,“小門坎”三合魚實現了對“三和魚”品類的全新定位和升級。
有了品類占位,為了讓更多人認識三合魚,從小門坎創立之初,黃愉函就極具品牌意識。
“比如,剛開始有客人不知道啥是三合魚,我們就在店里各個角落都貼上標識,解釋三合魚的做法和食材來源;開到外省的店,我也會要求他們的門頭,在小門坎前,加上重慶二字,意為魚火鍋的細分……”
相比美蛙魚頭80多元的客單,小門坎三合魚只有50多元,不僅客單價低,魚肉多,還更容易吃飽,很快在市場上流行起來,這種創新吃法也迅速風靡到全國各地。
模式創新:
打破行業潛規則,吃魚先“約稱”
小門坎這個品牌名,就意味著“低門檻、高性價比”的定位,讓顧客看了沒有心理負擔。
眾所周知,前幾年的魚火鍋市場,全都是“酒水免費送”,缺斤少兩更成“潛規則”,不少商家在秤上做文章。
“普遍有消費者反映,明明感覺到魚的分量有問題,卻找不到真憑實據。”
針對行業痛點,開業的時候,黃愉函就打出“吃魚先約秤,不約秤恕不接待”的主張,強化消費信任。
怎么約秤呢?靠的就是稱旁邊的一包鹽(或者一瓶礦泉水),一包鹽標準是400克,食客把鹽放在稱上,就知道稱準還是不準。
店里所有活魚活蛙現稱現殺,加工工藝上,小門坎也有別具一格的做法。
在門店,餐見君看到這兒的廚師有個獨門絕技——簸魚,把生魚肉放在盆里簸一簸,只加少許鹽調味,簸個三分鐘,魚既入味又去腥。
從約稱到三合魚火鍋上桌,總共也就20分鐘,顧客就能吃到。食客對它最多的評價:經典、美味、親民、有良心……
裝修創新:
從新日式到國潮風,一改魚火鍋固有形象
起初,魚火鍋多以夫妻店為主,客單不高,也鮮在裝修上下功夫。
一個段子說,重慶的一個魚火鍋品牌,開了50多家店,但每家店的店名都不一樣。
小門坎之所以能一炮走紅,極具差異化的裝修功不可沒,“小龍坎那條街屬于老街,有點破破爛爛的,我們采用新日式的裝修風格,讓過路行人耳目一新。”
這次餐見君所去的總店,古樸簡約的裝修風格,整體空間寬敞明亮,細節之處又可見用心,古風的燈飾和鏤空魚的掛牌,似乎在說“紅紅火火,年年有余”。
黃愉函說,“以前吃魚的主力是70/80后,現在是90/00后,我們的裝修風格也在不斷升級,向年輕人靠近。”
比如,新店就采用時尚的“國潮風”,五彩斑斕的墻壁繪畫,呼應鏤空木質桌椅,個性中不失中國風韻味……
就這樣,從品類、模式、到裝修,小門坎用品牌思路,開創了新品類,開業半年,便成為小龍坎地區的“排隊王”,被中央電視臺CCTV2《消費主張》、CCTV《創新中國》欄目接連報道。

推廣創新:
捕捉店里的“真實素材”,用事件做營銷
在激烈的競爭背景中,小門坎憑什么3年持續火熱?除了上述硬實力,營銷“軟實力”也是加分項。
這源于它的創始團隊,除了歷經10多年創業的餐飲人黃愉函,另一個則是擁有10年從業經驗的媒體人熊偉。
他們一開始的打法就是:以真正的好味道為底氣,借助多元的媒體做營銷,開一家產品與推廣皆好的網紅火鍋魚店。
“做生意也講究運氣,我們較善于捕捉發生在店里的真實事件,然后做成事件營銷,這往往比費勁腦袋想出來的營銷,更接地氣,更見效。”
他舉了個例子,當時有對母女,在店里吃飯不買單就直接走了,后來調監控才發現這件事,沒想到第二次,她們又來同一家店里吃霸王餐。
當時,團隊就覺得這是個營銷的機會,于是留下視頻,標題是“別人兩次吃跑堂的魚火鍋,到底有多好吃?”,這個事情就在重慶上了熱搜,引來大波關注。
餐評
當回頭再看“小門坎三合魚”的成功,會發現一切都不是運氣或偶然。由外到內,它并非像許多“網紅店”曇花一現,而是堅守自己的特點,步步壯大。
魚火鍋發展至今,已30載有余,卻仍未沖出來頭部品牌,這個賽道的天花板還很高。希望小門坎三合魚的生意經,能對餐飲老板有所啟發。
往期精選
探店海底撈最新粉店,除了“便宜”外,一切都很“海底撈”
營業額突然下滑,毛利率太低,這6個經營數據你真的懂嗎?
火遍抖音的“火鍋杯”,是賺錢新風口還是韭菜收割機?
攻下京城!這個重慶老火鍋用5個創新之舉,開店40多家
學學重慶這5個品牌的“必殺技”
美團官方揭秘:不花錢登上必吃榜的5個秘訣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