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事件”進入公眾視野后,頭部主播辛巴一直處于輿論的漩渦中心。近日,該事件又有了新的進展。
據媒體報道,廣州市白云區市場監督管理局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辛巴燕窩造假事件調查的重點產品是相關公司售賣的燕窩,同時其售賣的其他產品也在調查范圍之內。目前該案正在處理過程之中。
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第一百四十條規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涉及到的銷售金額高達200萬以上的,就要處以15年有期徒刑或者是無期徒刑。
燕窩是場“玄學”?
近日,網紅辛巴直播間售賣的一款即食燕窩被“職業打假人”王海定義為“糖水”。因為該款燕窩檢測報告顯示,產品蔗糖含量為4.8%,且其中并不含蛋白質,只含有微量唾液酸,王海表示,這就是“糖水”,并指出其“工業成本不超過1塊錢”。
11月27日,辛巴在其微博上寫下公開信,承認在直播間推廣銷售“茗摯”品牌燕窩產品時存在夸大宣傳,因為“燕窩成分不足每碗2克”。辛巴稱,這款產品實為燕窩風味飲品,不應當作燕窩制品進行推廣。
辛選直播間共銷售了“茗摯”品牌燕窩產品57820單,銷售金額為15495760元。為此,辛巴需先退賠近6200萬元給消費者。
高價是燕窩的代名詞, 與此相對的是“燕窩到底有沒有用”?近年來圍繞這一問題,先后出現幾種代表性的觀點。2019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年會上,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曾提到,“買燕窩和阿膠,不如吃雞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雖然燕窩中含有蛋白質,但補充蛋白的方式很多。與同樣含有蛋白質的雞蛋相比,燕窩的性價比顯得很低。
此次王海打假事件后,丁香園再次科普:燕窩就是燕子的口水,從營養價值上來看,是一種非常普通的食物。至于很多商家宣傳的燕窩中的神奇物質——唾液酸,其實也不是燕窩獨有。雞蛋、牛奶、豬腦等很多動物食品里都有,人類的唾液里也有,對人體沒有什么保健作用。
但近年來也有部分專業人士提出過不同觀點。廈門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李紅衛曾指出,燕窩當中的“唾液酸”,早已被醫學研究證實是對人體健康有效的一種營養成分,且在所有已知食物中,燕窩的唾液酸含量最高。
圍繞燕窩是不是“智商稅”的爭論,目前仍沒有定論。但不可忽略的是,燕窩已經深受資本的青睞。今年,天貓雙十一直接將“滋補”單獨劃入一個類目。在平臺人參、海參、燕窩等健康補品類目中,鮮食燕窩、瓶裝燕窩的增長幅度一度達到300%。
難怪有網友感嘆:吃燕窩有沒有營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顯得有錢”。
助眠飲料,這個生意能“躺掙”嗎?
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在2016年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成年人失眠率已經高達38.2%。也就是說,在2016年的時候就有超過3億中國人存在睡眠障礙了。
現在離上次統計已經過去了4年,想必這個數據也是有增無減的。就算是這個數據依舊保持在3億,那中國的失眠人群占據了全國超過1/5的人口了。
越來越多的失眠人群給很多行業帶來了商機,飲料行業豈能錯過。
蒙牛推出了一款名為“晚上好”的洋甘菊口味牛奶飲品;君樂寶推出了復合蛋白飲品“睡前一小時”;旺旺推出了夢夢水;日本可口可樂公司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一款睡眠水,現在也流入了國內市場,包括六個核桃都針對老年人的失眠問題改善了產品。
事實上,很多人誤以為助眠飲料屬于功能飲料,但根據《飲料通則》(GB 10789-2007和GB/T 10789-2015)規定,功能飲料即經國家相關部門批準,可聲稱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飲料。
通過保健食品審核的飲料會獲得“藍帽子”標志,這是保健食品區別于普通食品的唯一標志。保健食品的批準文號為“國食健字G+4位年代號+4位順序號”,目前市面上的“助眠飲料”均未標有“藍帽子”標志,只是普通飲料。
許多消費者表示,雖然失眠是一件很折磨的事,但是即便如此也不會病急亂投醫,會以自己的身體健康為前提,無“藍帽子”的產品不會購買。
另一方面,選擇助眠飲料的消費者基本是有失眠的困擾,所以看重的也是效果。食評方翻閱了上述企業天貓旗艦店的評論,發現已經入手助眠飲料的消費者對其評價褒貶不一,有的人表示很有效果,有些人則表示交了“智商稅”。
事實上,這些飲料要么是添加了助眠的成分,要么就是能幫助失眠者安神。要是一味地說這些助眠產品是“智商稅”的產物也不對,畢竟其生產原理確實是有助于睡眠的。只不過真正能保證失眠者快速入眠的主要在于他們自己的情緒,助眠產品只是其輔助作用。
醫生認為,一個人的睡眠質量與他的情緒、生活方式、內分泌狀況、心理等多個因素相關,靠吃某種食物或喝某種飲料解決睡眠問題,不科學。如果確實達到了疾病的程度,最好尋找專業醫生的幫助,如果沒有嚴重影響到工作、生活,建議白天建議清淡飲食、早睡早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晚上睡前,可以喝一杯熱牛奶,用40到50度的熱水泡腳20分鐘左右,也有利于睡眠。
“牛毛黑黑”:酸奶加了膠原蛋白能美容?
“黑馬”頻出的低溫酸奶市場,今年多了一個主打“飲食美妝”功能的“牛毛黑黑”。據報道,該品牌已于近期完成數百萬戰略融資。
在官方微信,“牛毛黑黑”稱其想通過飲食與美妝的結合呈現功能性食品的更多可能性,旗下NO ONE酸奶添加牦牛骨膠原蛋白肽,能夠補水養顏,增強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文章還稱宣稱“牛毛黑黑”酸奶采用了CET酶切技術,“將300000道爾頓膠原蛋白分解成2000道爾頓的膠原蛋白肽,分子量變小了,人體更易吸收。”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云無心認為,近年來確實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和數據來證明食用膠原蛋白的功效,進而使其受到商家鼓吹,但整個膠原蛋白行業并沒有取得新的突破。“不管廠家宣稱使用了什么原料或技術,不管宣稱把膠原蛋白切得多么小,都是扯淡、噱頭。”
此外,“牛毛黑黑”還稱其原奶來自青藏高原,是“天賜的奶源圣地”。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牛毛黑黑”使用了有機奶源,但從產品標注的單位脂肪含量推測,其奶源原生蛋白含量偏低,質量并不高。
某乳品品牌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酸奶成本中占比最大的當屬奶源。盡管有機原奶的成本較普通原奶高,但從“牛毛黑黑”營養成分表來看,其脂肪含量為2.9g/100g,以此估算其原生蛋白單位含量在2.5g或2.6g左右,而目前國內優質奶源的單位蛋白質含量可超過3.2g。“牛毛黑黑產品標稱單位蛋白質含量高達5.2g,是因為配料里額外添加了牛奶蛋白。”
目前,這款名為NO ONE的“膠原蛋白肽無蔗糖美容酸奶”,天貓旗艦店折合成單位售價超過20元/瓶,在低溫酸奶市場處于超高端行列。在食用膠原蛋白美容功效廣受質疑的情況下,這款“美容酸奶”是否物有所值?相信各位消費者自有答案。
與大型乳企的謹慎相比,“牛毛黑黑”的野心遠不止于“美容酸奶”。據報道,“牛毛黑黑”的發力方向是成為全球知名乳企,憑借青藏高原產區的稀缺性,希望在3-5年內逐步將乳品向全球輸送。
不過在乳業專家宋亮看來,中國酸奶高速發展成就了網紅品牌,但自2019年起,細分酸奶領域競爭已開始加劇,產品同質化嚴重,企業投入加大,已有約六成品牌退出市場。
業內人士高先生此前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很多網紅酸奶品牌沒有自己的奶源和工廠,是典型的“背包客”模式,即幾個合伙人弄個配方,然后采取代工模式,用短平快的方法將品牌做成網紅,大量成本都投在了廣告營銷和市場推廣上。“網紅酸奶的生命周期一般是2-3年,根本套路在于打響品牌后融資套現。”
這款固體飲料,勝過任何藥品?
“能讓常年臥床的百歲老人四天坐立七天行走,能讓常年不孕不育的夫妻喜獲寶寶,還能讓癌癥患者不吃藥就可以痊愈……”
2018年12月初,海口市民劉菊(化名)的丈夫被確診患造粙細胞瘤。“當時醫生建議趕快動手術。”
情急之下,劉菊從朋友處得知了這款固體飲料,她花4萬元買了約190盒產品,想給丈夫服用。然而,在吃了大約150盒后,丈夫的病情并沒有好轉,劉菊便聯系朋友,要求退掉剩余的產品,結果對方卻一拖再拖。
2019年7月份,海口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收集到相關證據后,依據廣告法相關規定,對A某、B某和C某作出責令停止發布廣告,在相應范圍內消除影響,以及罰款的行政處罰。其中,A某被處罰15萬元、B某被處罰10萬元,C某被處罰15萬元。
海口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本案中,A某、B某、C某長期在微信朋友圈中發布虛假廣告信息,混淆藥品和普通食品的區別,誤導不明真相的消費者或患者,尤其是辨別能力不強的老年人,很可能因此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一款簡單的固體飲料,效果比得上任何藥品,盡管朋友圈的熟人推薦更容易信服,但這事也太玄乎了,大家覺得呢?
“認養一頭牛”:僅是產品名稱
2018年,“認養一頭牛”入駐天貓,現用戶超過2000萬,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
在官方微信,“認養一頭牛”稱自己不是一家賣牛奶的公司,而是一家替用戶養奶牛的公司,并鼓勵消費者“開始認養奶牛之旅”。
今年5月,“認養一頭牛”宣布向消費者正式推出云認養、聯名認養、實名認養3種“認養”模式,但與消費者想象的從指定奶牛身上獲得奶源或產品相去甚遠。讓消費者通過購買297元-1188元不等的禮包成為“養牛人”的模式,被業內質疑“認養是假,忽悠消費者花錢是真”。
12月9日,負責公司奶源業務的河北認養一頭牛乳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對新京報記者稱,目前“認養一頭牛”所有產品使用的均是自有奶源。不過,新三板掛牌乳企牧同科技此前在其公開轉讓說明書里提到,2020年一季度,“認養一頭牛”品牌方杭州認養一頭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河北認養一頭牛乳業有限公司持股65%)是其生鮮乳(原奶)第二大客戶。
在知乎平臺上,有網友提出質疑,“我以為真的是認養一頭牛,讓它專門給你生產牛奶……原來是個牌子。”網友Acee稱,“在淘寶上看了下他們家的產品詳情,就挺正常的牛奶,好像很強調新鮮,但不是巴氏殺菌乳。是滅菌乳的話就那樣,別的公司也有,沒看出特別的地方。”
12月7日,新京報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就“認養”模式咨詢“認養一頭牛”官方客服,對方解釋稱,“認養一頭牛”僅是產品名稱,并非消費者想象的從指定奶牛身上獲得奶源或產品。
乳業人士李先生告訴新京報記者,從規模化生產的角度講,個人委托牧場“認養一頭牛”并指定從這頭牛身上獲取奶源制成產品并不現實。原奶從每頭牛身上擠出后會裝入奶罐車,然后再倒入更大的暫存罐,這一過程已發生奶液混淆。即便按照一人“認養一頭牛”的模式計算,一頭牛一年的產奶量約為十二三噸,一箱純牛奶的凈重大概是250毫升×12瓶,即3公斤,這意味著一名消費者一年要從這頭牛身上購買約4000箱產品,“顯然是不可能的”。
搞了半天,原來“認養一頭牛”僅是產品名稱而已……
寫在最后的話。
消費者的痛點在哪里,企業們推陳出新的動力就在哪里。但是一個企業不僅僅是做出各種各樣的賺錢產品,更重要的是做出真正適合消費者的好產品,這才叫產品制勝。希望行業里永遠多一分真誠,少一分忽悠,切實把“顧客就是上帝”落到實處,也只有真正做到這個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發展更好!
關注我,給你更多好看!
點擊標題,閱讀往期熱點文章~
鄭州萬商大會今日結束,看看有哪些新品? 洽洽質造硬實力再獲權威認可,喜提18屆中國食品安全大會多項殊榮 2020年,資本追過的食品品牌長啥樣? 2020年中期營收、凈利雙增長,中國旺旺做了這些 琳瑯滿目的堅果行業,為什么每日堅果成為了爆品? 銀鷺“離巢”,會是涅槃重生嗎? 亂世用重典,直播帶貨亟需“自我凈化” 風口與巨頭都來了,社區團購開啟下半場混戰 衛龍計劃明年赴港IPO,小小辣條讓資本市場也“上了癮”? 好時的“自我救贖” 東鵬飲料董事長林木勤履新中飲協副理事長:四個“度”成就品牌價值
凡注明 “來源: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