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飲品牌的突圍:單店盈利模型的建立

    餐飲營銷的本質是對外求價值認知,對內求運行效率。
    價值認知從產品,服務,場景三個維度做就餐體驗的提升。
    很多品牌對外價值認知做的很好,很多餐飲品牌看起來生意很好,門店也經常能夠看到門口在排隊,在外人看起來可能很賺錢,但月末一算,發現也沒有賺多少錢。
    尤其是餐飲行業“三高一低”的情況下,情勢更加的嚴重。
    為什么門店看起來生意火爆,整個品牌價值的塑造,顧客的體驗感設計的也很好,為什么還是做不起來呢?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你的內部運營效率非常的低,你的客群結構沒有想清楚,導致你的產品結構,價格結構,空間結構也就不清晰;
    而這些你沒有思考清楚,你的成本結構,團隊結構,業務結構也是一本糊涂賬。
    比如說你選址在購物中心里,但你的定價卻是很便宜,那你再怎么做也很難維持下去,因為購物中心的房租很高,你定價低了,生意再怎么好,你肯定也賺不了多少,最終就是為房東,為員工打工了。
    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客戶,30多家的連鎖店,曾經有一個店開在萬達里,但由于顧客對這個品牌的認知就是低價的品牌,價格無法提高太多,因為價格提高,顧客就跑了。
    所以,這個店開在萬達里,雖然生意也是很好,但是就是不賺錢,原因就是客單價低,租金高,無法支撐成本結構,而價格一旦提高顧客就跑了,所以最終還是閉店了事。
    再比如說你的客群結構是兩個人消費為主的情況下,你的門店空間結構卻設置了一大堆的四人桌,甚至是四人以上的桌子,導致空間資源的極大浪費了。
    最終導致營收始終上不去,而你不關注這些,而總是認為是客流量不足,拼命的搞活動促銷,有用嗎?
    還比如說如果你是快餐,你的客單價不高,顧客群體的消費高峰期在中午兩小時,這個時候你提供了非常好的體驗,顧客整體滿意度也很高,但是你就是難以賺到。
    因為快餐講究的是效率,講究的是在高峰期的高翻臺率,而你提供了極致的服務體驗,顧客一吃就是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你說你怎么可能賺錢?
    那么,門店內部運營效率包含哪些方面呢?如何提高運營效率呢?
    衡量內部運營效率有下面這三個變量:
    坪效
    人效
    品效
    很多人可能都說,這些因素我知道啊,但這些是經營的結果,是經營成果的評判指標,但具體怎么做呢?
    在分析如何提高這三個指標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公式:
    營業純利=顧客量*客單價*毛利率-成本
    影響坪效的因素包括顧客接待量,客單價還有餐廳面積;
    影響人效的因素包括產品成本(毛利率),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等;
    影響品效的因素包含產品結構(引流品,利潤品,形象品),門店爆品,產品分類,各分類主推品,各分類的相關性。
    這里的人效計算公式是:月凈利潤人效=月凈利潤額÷1/2(月初人工+月末人工)
    品效是:月營業額÷菜品總量
    坪效,人效,品效是衡量經營成果的指標。
    坪效的背后是產品結構,價格結構,空間結構的優化;
    人效的背后是成本結構,團隊結構,業務結構的優化;
    品效的背后是坪效和人效的優化
    而這些結構都清晰以后,才有品牌門店盈利模型的構建,品牌才有可擴張,可復制的到店盈利模式的確立。
    (一)
    衡量餐廳成果的三個因素是坪效,人效,品效。
    我們就講講如何提高坪效,而提高坪效的因素有翻臺率,餐廳面積,客單價等。
    我們先著重來講講如何提高翻臺率。
    兩個相同品類,面積,客單價都差不多的餐廳,如果在翻臺率上有區別,這兩個餐廳的營收是完全不同的。
    提高翻臺率主要圍繞顧客在“侯餐,點餐,出餐,就餐,收餐”五個環節梳理出標準化的流程,進而提高整體的就餐效率。
    這里我圍繞顧客五個就餐的觸點,整理出12條提高流程效率的方法
    一,侯餐
    1,讓門口排隊的顧客先行點餐,減少入桌后的決策時間;
    2,設置限量供應的菜品,讓顧客提前到餐廳就餐,減少排隊人數(限量供應的菜品能夠獲得顧客的青睞);
    3,讓顧客樂意等位,避免客人的流失,提供增值的服務,海底撈就是做的很到位(數據統計表明快餐的客群等位時間不要超過30分鐘)
    二,點餐
    4,菜單設計上,設置必點招牌菜,減少顧客選擇時間;
    5,菜單設計主次分明,吃點菜一目了然,減少顧客決策時間;
    6,復雜菜品,及時感知客人烹飪時間(既能減少就餐時間,還能顯示服務良好);
    7,自助點餐,提高下單效率,幾十人同時下單,后廚出品效率高;
    三,出餐
    8,利用叫號系統,發動顧客自助取餐,提高上菜效率(高峰期時,服務員的傳菜很難保證及時上菜);
    9,刪去制作工藝復雜的菜品
    四,就餐
    10,盤子大就收快點,盤子小就收慢點(暗示顧客吃的多,不要停留了)
    11,餐廳內硬座>軟座>沙發,不要讓顧客做的太舒服,同時店內音樂的選擇也可以影響顧客的就餐節奏;
    五,收餐
    12,顧客買單后,若沒有立即離去,可征詢客人的意見,先清收臺面(一般情況下,顧客也就走了)
    西貝有4個“一分鐘”的準則,1分鐘帶客入座,1分鐘恢復臺面,1分鐘傳菜,1分鐘收餐響應。這一切都是規范化流程標準,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翻臺率。
    正餐,快餐,特色餐飲的品類不同,客群不同,也就沒有統一的流程,但都要有自己的流程化,標準化的就餐效率。
    (二)
    翻臺率的最終目標還是為了提高效率,從而提高營業額。
    但營業額的提高,還包含產品結構的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手段是爆品的打造。
    很多餐飲品牌都以某一個爆品展現世人,而且效果顯著,比如太二酸菜魚,陳鵬鵬鵝肉飯店,金戈戈香港豉油雞、阿五黃河大鯉魚等。
    這些以某個單品為主打,開創一個餐飲品類之外。還有其他的一些餐飲品牌也在打造爆品,像費大廚辣椒炒肉,壇宗剁椒魚頭,西貝的牛大骨,巴奴的毛肚,云海肴的汽鍋雞…等。
    為什么爆品戰略能成功?
    原因是隨著消費者就餐選擇越來越多,產品的極大豐富,消費者不知道到底應該選擇吃什么。
    對于顧客而言,爆品戰略一個是能夠聚焦于一道菜,清晰的傳達出餐飲品牌的價值;一個是減少消費者的選擇困難癥,降低顧客的決策戰略。
    對于品牌方而言,聚焦于一個菜品后,圍繞這個爆品聚焦資源,高效的配置資源,無論是對外的傳播,店內餐廳物料的呈現,還是供應鏈,團隊培訓,后廚出餐都更有效率。
    由于很多品牌的爆品戰略都很成功,在餐飲行業內,很多品牌也跟風打造爆品,但往往不得要領,生意不溫不火,甚至聚焦于一道菜以后,客群做窄,營業額不增反降,最后關門大吉。
    那么,爆品戰略的核心是什么呢?
    我覺得有兩個
    一個從顧客端判斷,
    受眾窄不窄?
    這個產品老人,小孩,男人,女人,能不能吃?
    消費場景受不受限?
    情侶,朋友,閨蜜,朋友聚餐,家庭聚會等這些場景有沒有限制。
    最后是這個產品符不符合顧客的需求,顧客認不認。
    另一個是從品牌端,這個產品具不具備“引流,提升利潤,甚至提高形象”的作用。
    這里分享一下云海肴汽鍋雞是如何打造爆品的。
    在餐飲業,云海肴自己定了兩個指標:
    1、顧客端反饋,體現為復購率和復購頻次;
    2、財務指標,如產品的點擊率是多少(每10桌客人會有多少桌去點)。
    我們可以從云海肴的一款爆品汽鍋雞說起。
    品類:選擇比努力重
    云海肴做過很多消費者調研,一提到云南菜,很多人都會想到米線,其次是野生菌,第三反應是汽鍋雞。
    一開始,他們選擇了稀缺而附加價值高的野生菌,決定把它推廣成為招牌菜品,沒想到推廣一整年以后發現,效果并沒有很好。
    為什么?
    因為野生菌的品類基礎不夠廣,喜愛它的人大多養生或者非常關注健康,價格又高,所以食用場景會少很多。
    后來,他們換個思路選擇雞湯這個品類,推出了汽鍋雞,它在全國沒有地域限制,點單場景也很廣。
    這樣操作后,甚至不用像推廣牛肝菌那樣強推汽鍋雞,增長也非常好,點擊率可以達到70%,而牛肝菌點擊率在最高峰期也只有30%~40%。
    當然,小眾食材也不是沒有成為爆品的可能。把牛肝菌跟這兩年很火的牛蛙結合起來,做成牛肝菌牛蛙,立刻就變得很大眾,但是又保留了它的特色。這道菜后來也是云海肴的招牌菜之一。
    打造爆品一定要看品類的基因夠不夠廣譜,也就是說顧客類別夠不夠廣,比如男性、女性、兒童、老人,全客層如果都可以去享用,那產品成為爆品的概率就高。
    其次看消費頻次夠不夠高,比如在場景的應用上,是否在約會、聚會、慶生甚至是生病等場景都能點餐。
    說了汽鍋雞的正面案例,再說一個我們自己遇到的反面案例,我們有一個客戶的品牌是火鍋品類的,賽道很廣,但競爭也是很激烈,所以為了做出差異化,決定主打牛排。
    主打牛排有什么問題?
    問題很多,牛排并不是火鍋菜品的認知習慣,大家想到牛排的第一印象就是西餐,而不會想到火鍋。在大眾認知上,就沒有非常強的獲客能力。
    其次,牛排用火鍋來煮,在口感上并不占優勢,顧客并沒有很強的記憶點。
    最重要的是牛排的認知是較為高價的,但品牌給顧客的認知是性價比產品,牛排的定價超過了主流消費人群的消費能力。
    以上就導致了牛排始終是賣不動,這就是為了差異化而差異化的爆品戰略,這種思路是不可取的。
    (三)
    打造爆品要從顧客受眾,場景以及認知,以及品牌方財務角度思考。
    除了這兩個以外,還有產品本身價值的思考。
    這一點,我直接引用云海肴CEO在混沌大學的分享:
    產品設計:一道菜的真實價值是什么?
    我們不能說公司有什么資源,就設計什么樣的產品,而是要回到顧客視角,根據顧客的價值需要設計產品。那么,對我們餐飲業來說,顧客需要哪些價值?
    一,基礎價值
    基礎價值就是人最本我、最本質的欲望需求,是產生復購的基礎指標。
    1,好吃
    “好吃”這個價值可以拆解為兩點:
    ①口感。舉個例子,芝士、榴蓮、牛油果很受女性喜歡,這三種食材的共通點是口感純厚綿密。再比如說小龍蝦、牛蛙都很Q彈又有嚼勁,也會很受喜歡。
    雖然每個人的性格和地域不一樣,但口感上大抵是一致的。我們會把這些口感抽象出來,思考特定口感應該對應哪些類型食材,也許組合后會很好吃。
    ②意外之喜。意外之喜也會讓人覺得特別好吃,就是你看著這個產品是一個樣子,結果一吃發現是另一個樣子。
    2,超值
    人的另一個直接基本訴求是不貴。在價格和份量上,我們總結出的原則是:如果體驗超出預期價格的1.3倍,顧客就是會滿意的。如果超出預期1.5倍,他會非常感動于產品性價比之高。這是產品設計中我們自己總結的know-how。
    二,功能價值
    功能價值對應人性中的自我,自我就是理性。人的理性需求體現在餐飲業,就是吃得健康。只有滿足了功能性價值的時候,他的消費頻次才會高。
    健康這個價值也可以拆解為兩個點:
    ①食材。有時候我們跟顧客講了半天這道菜價值有多高,顧客感受不出來,那就是浪費。成本是讓渡給顧客的價值,如果顧客感知不到價值,這個成本就浪費了。
    推出汽鍋雞的時候,我們用了一種非常好、非常貴的雞。當時,我們盲測了上百種雞熬出雞湯,最終選出了一款顯著好于其他雞湯的雞。這就是顧客的感知,你不需要教育他,他就能體驗到顯著差異。
    我們以前賣過的一款黑山羊肉也非常貴,但是顧客不太埋單。后來我們自己反思,用非常好的山羊肉和普通山羊肉做的菜,確實口感顯著感沒有那么大。
    ②工藝。特別是在中國,消費者對工藝的印象是根深蒂固的。比如煎、炸、炒,哪個工藝更健康,大家都有基礎判斷。所以,如果一種工藝沒有很健康但很好吃,那就匹配一些健康的食材。比如消費者覺得炸三文魚是健康的,炸豬肉是不健康的。
    三,精神價值
    好吃不貴是基礎價值,健康是功能價值,這兩者之上還有精神價值,這體現為人的超我需求。人是需要情感鏈接的,所以要滿足
    (四)
    提高坪效,就要提高翻臺率,但翻臺率對于快餐等品類還不夠精確的反應效率的極致利用。
    比如說你有25個桌子,每個桌子四個餐位,100個餐位。現在每天有200人進店消費,理論上只需要50個桌子就可以,50*4=200嘛。
    這時候翻臺率是(50-25)/25=1
    也就是翻臺1次,翻臺率為100%。
    但實際上,不可能每個桌子都是坐滿四個人的,假設每個桌子都是2個人,200/2=100,也就是一共要用到100張桌子。
    (100-25)/25=3,也就是翻臺3次,翻臺率為300%。
    你看到了,進店人數都是200人,但翻臺率是不一樣的,一個是100%,一個是300%,如果這時候你用翻臺率來衡量餐廳的效率,就會發現這是不準確的。
    因為你的營業額并沒有提高啊,你的坪效也沒提高啊,你賺的錢都是一樣的。
    所以,單純來看翻臺率的數據是不準確的。
    那么,這里就要說到了,為什么同樣的消費人群,翻臺率會是不一樣呢?
    因為你的空間結構沒有設計好,你的餐位設計對于你的客群來說是不匹配的,大多數餐位都被浪費了。
    坪效是衡量就餐區和廚房區的布局結構,而餐位的利用才是空間結構優化的核心要點。
    (五)
    翻臺率不能完全反應餐廳門店的經營成果,即使翻臺率高,也不一定坪效高,因為你的餐位組合有問題。
    那么,應該怎么設計出高利用率的餐位組合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消費者,我們的要去判斷我們的顧客就餐人群的特點。
    是男的多,還是女的多,老人多還是小孩多,最主要的是要判斷一個人來吃的多,還是兩個人,四個人,六個人以上的人更多。
    那么,有人可能要問了,我是新創立的品牌,這些消費者信息怎么可能知道呢?
    最簡單的辦法是去調研競爭對手的消費者習性,除非說你的產品是獨一無二的,絕對創新的,否則你都可以找到相似的競爭對手作為調研的對象。
    大概了解顧客的消費屬性后,我們就可以更科學的設計高利用率的餐位組合,提高我們的空間結構效率。
    以一家中餐廳的數據來舉例:
    總餐位數為60
    2人用餐的顧客占62%
    4人用餐的顧客占31%
    6人以上用餐的顧客占7%
    (餐廳用餐人數大多用偶數做標記,比如3人餐計入4人餐,5人餐計入6人餐)
    好了,知道這個情況后,我們首先要計算出平均用餐組合人數
    根據用餐人數組合及其所占的比例,我們用加權平均的方法,算出平均用餐人數組合:
    2*62%=1.24
    4*31%=1.24
    6*7%=0.42
    1.24+1.24+0.42=2.9
    餐廳應設計的餐桌總數為
    餐位數/平均用餐組合,即
    60/2.9=20.68
    餐廳的最佳餐位組合為
    餐桌總數*各用餐人數人數組合的占比,即
    20.68*62%(2人桌)=12.82(張)
    20.68*31%(4人桌)=6.41(張)
    20.68*7%(6人桌)=1.44(張)
    也就是說餐廳最佳的餐桌組合為
    2人桌為:12.82桌
    4人桌為:6.41桌
    6人桌為:1.44桌
    只有這樣設計的餐桌組合,才最能提高餐桌的利用率,也是最好的空間結構組合。
    (六)
    除了坪效后,也得要提高人效,人效涉及人力成本,食材成本,如何降本提效是關鍵。
    從兩個角度給大家分析
    1,前廳“去服務化”后廚“高效化”
    如果從數據來看,2019年中國餐飲的規模突破4.6萬億元。
    但近兩年,餐廳的平均壽命已經縮短到了508天。很多人吐槽餐飲是極復雜的工程:渾身是寶、滿身是洞,但稍不留神就會利潤盡失。
    餐飲行業高速增長時期的發展特征其實是以時間換空間,用規模換效益,是野蠻的粗放增長,存在較大冗余和內耗。
    但當餐飲增速降下來之后,成本與效率就相當突出,也會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這就讓一些餐飲人感受到了一些寒意。
    餐廳提升效率,還要從坪效層面進行改良升級,實現前廳“去服務化”,后廚“高效化”。
    比如,有的餐廳不接受現金收銀,通過手機點餐、智能柜取餐、餐盤回收柜等設置,前廳基本不配備服務員,從而節約了前廳的人力成本,增加了堂食面積。
    除了前廳,后廚通過動線改造,將設備、工器具、食品包材的定位合理設計,以保證生產過程步數最少,操作最方便,效率最高。從而達到,高峰期外賣出餐時間由2-3分鐘縮減至95.5秒,出餐效率提升顯著。
    這種的減少前廳服務人員一般用在快餐行業比較多,比如說現炒快餐等就是這樣設計的。
    像注重體驗的正餐也很難通過減少員工來降本提效,否則顧客體驗差,就得不償失了。
    2,靈活用工
    據統計,一線城市的基層服務員的收入在3500-5000元之間,大多是包食宿,從凈收入的角度看,服務員的收入比一些剛畢業的白領都高;
    服務員的食宿費用,也都要由餐飲企業承擔,不斷上漲的工資和房租成本,也給餐飲企業帶來了壓力。
    而靈活用工模式省去了房租、保險等硬性成本,并且可以按照餐廳的實際需求進行人員增減。
    因此,當餐廳可根據生意的峰谷來支付員工工資,無需支付傳統模式下員工閑置時間的工資時,便大大降低了餐飲企業的用工成本。
    但靈活用工也得分品類,高度標準化的餐飲品類比較好用,比較重體驗的餐飲品類其實也未必好。
    (七)
    上面都在圍繞坪效和人效講,這兩個很重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是品效。
    品效往往沒有被重視,品效指的是每個菜品所貢獻的營業額。如果你的菜品中有很多品效很低的菜品,也就審視一下你的產品結構合不合理了。
    如何提高品效,簡單的講就是四個字:精簡菜品。
    只有精簡到合理的菜品結構,才能夠有很好的品效。
    巴奴毛肚火鍋由原來的150多道菜精簡到50多道菜;
    西貝更夸張,從一百多道菜直接砍到33道菜;
    太二酸菜魚除了酸菜魚以外,只有23道菜品,可以說是極度精簡了。
    很多餐飲老板看到別人精簡菜品后,也想著減菜品,但很多老板卻是不得要領,因為精簡菜品也是有方法的,不是隨便就減菜品。
    那么,精簡菜品最核心的兩個數據就是點擊率和利潤率。
    我們看下面這個圖,這是一個波士頓矩陣圖。
    左邊代表著點擊率,右邊代表著利潤率;
    點擊率高,利潤率也高,就是我們的核心產品;
    點擊率高,利潤率低的產品可以作為我們的引流產品,但在菜單上呈現時,不要作為主推,放在角落里。
    因為點擊率高,說明顧客喜歡,但利潤低,我們賺不到什么利潤。
    但你直接撤掉,老顧客肯定就不高興了,所以這樣的菜品不需要放在顯眼的地方,但也不用撤掉。
    而點擊率低,利潤率高的產品,我們反而要把他作為突出的產品來宣傳,在菜單呈現上,要有重點的突出,一眼讓顧客注意到,這可以作為我們的利潤品。
    最后,就是點擊率低,利潤也低的產品就要直接砍掉了,既不賺錢也不能引流,就是品效不高的菜品了。
    (八)
    精簡菜品的兩個參考緯度,分別是點擊率和利潤率,這兩個確實是最核心的兩點。
    但精簡菜品還有其他的一些要素,也是需要考慮的,總結起來共有六點:
    1,銷量(點擊率)
    2,利潤(利潤率)
    3,標準化程度
    4,人力成本
    5,出品時間
    6,保管程度
    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菜品越多,選擇起來就越困難,間接影響翻臺率和體驗感。
    所以,學會聚焦、做減法很重要,哪些菜應該刪,哪些菜應該調整和優化就是門學問了。
    這里分享下“科學減菜六維公式”,即以銷量(點擊率)、標準化程度、人力成本、食材成本(利潤)、出品時間和保管程度為打分項,分別給每一道菜品打分,最后算出平均分,低于平均分的菜品則可考慮淘汰。
    舉個例子,假設你是做湘菜的,店里較為熱銷的辣椒炒肉為例,這道菜賣的最好,
    銷量打10分
    可標準化程度打8分
    人力成本打8分
    食材成本打9分
    出品因為時間較長所以打7分
    保管比較簡單打10分
    最后算出的平均分是8.7分。
    (參考圖二)
    所以,這就是科學的減菜公式,如果沒有科學的法則,精簡菜品之后可能起不到產品聚焦、成本降低降低,提高效率的作用,反而可能導致營業額的下降。
    不過,減菜還是要謹慎!
    最后總結一下,餐飲營銷的本質是對外求價值認知,對內求運行效率。
    要提高坪效、人效、品效,注意以下幾點:
    1,圍繞顧客五個就餐的觸點,整理出12條提高流程效率的方法
    2,選擇爆品要從顧客端、品牌端、品類屬性出發
    3,合理餐桌組合,才最能提高餐桌的利用率。
    4,人效的提高要核心是降本增效,前廳去服務化、后廚高效化
    5,精簡菜品的兩個維度:點擊率和利潤率
    6,精簡菜品要靈活運用“科學減菜六維公式”
    END
    (若對你啟發,請右下角點擊在看+轉發朋友圈)
    餐飲品牌突圍系列文章:
    餐飲品牌的突圍:產品價值感的打造
    餐飲品牌的突圍:顧客體驗感的設計
    你可能喜歡:
    吾老濕:價值再造,讓一家串串香火鍋起死回生 | 真實案例
    吾老濕:火鍋店不做任何活動促銷,營業額卻增長50%以上 |真實案例
    吾老濕:品牌價值重構,讓這家火鍋店營業額提升71%!
    吾老濕:一篇文章講透餐飲品牌塑造的方方面面!(萬字長文)
    吾老濕:如何通過五步打造吸金門頭?
    加我微信:wulaoshi110
    吾老濕:
    基于價值創造的“行為設計”營銷方法論開創者
    專注餐飲品牌戰略咨詢
    深圳這么火營銷咨詢公司首席顧問
    我們專注消費者行為設計為研究,提供專業的品牌定位、產品價值梳理、引流的策劃,文案撰寫,歡迎來找我們做策劃。
    歡迎加入我的知識星球: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營銷學習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903.html

    (0)
    上一篇 2020年5月31日 08:26
    下一篇 2020年5月31日 17:0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