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ID:jjbd21)朱麗娜
據香港媒體報道,新冠肺炎疫情沖擊香港餐飲業。被喻為“中環人集體回憶”、“蘭桂坊照妖鏡”,開業近22年的香港翠華餐廳中環旗艦店,宣告即日起停業,揮別繁華過后的大都會。
翠華集團,被業內稱為“茶餐廳第一股”,而在香港動亂和疫情的雙重沖擊下,市值蒸發了77億!縮水至4.52億!
據報道,連同旗艦店在內,香港翠華在過去約半年已經連關4店,其余兩家店位于銅鑼灣,一店位于佐敦白加士街。
“香港茶餐廳傳奇”翠華22年旗艦店關閉
港產電影《春嬌與志明》里有句經典臺詞,“從蘭桂坊出來后,一定要去翠華。”
由于鄰近香港中環蘭桂坊酒吧街,24小時經營的翠華茶餐廳大受歡迎,成為不少人在蘭桂坊夜蒲之后的夜宵飯堂,甚至是眾多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標之一。
然而,翠華集團宣布,因控制成本,自3月23日起,位于中環威靈頓街的翠華旗艦店將暫停營業。
這家翠華旗艦店,位于中環威靈頓街15-19號地下至二樓,自1998年9月起營業至今近22年歷史。店鋪建筑面積約8160平方英尺,目前月租約130萬港元,租約原定于今年10月到期。
翠華的歷史可追溯至1967年。當時蔡創波在香港旺角甘霖街成立了一家小冰室,招牌菜為奶茶、魚蛋、咖喱牛腩和奶油豬仔包。1970年代因香港居民的消費需求衍生出茶餐廳,翠華亦跟隨“茶餐廳”的潮流華麗轉身。首家翠華茶餐廳在新蒲崗開業,并逐漸成為香港餐飲文化的代表。
自1990年起,翠華進入積極擴張的時代,陸續在銅羅灣、佐敦、荃灣及中環等人口稠密而人流高度集中的地區開設分店,此舉為翠華塑造了其品牌形象。2012年11月,翠華集團在港交所掛牌上市,上市編號“1314”,當時已經57歲的集團主席李遠康解釋,翠華成立數十年來,陪伴香港人走過不少風雨,希望可以繼續陪著消費者“一生一世”。
市值蒸發了77億!縮水至4.52億!
作為香港茶餐廳第一股,翠華上市受到資本市場的熱烈追捧。定價高達29倍的市盈率,在香港餐飲業上市公司中位列前茅,最終以2.27港元發行區間上限定價,超額10倍認購。
然而,近年來翠華業績卻不斷下滑,增長乏力,最新股價已跌至0.33港元/股,相比招股價暴跌了近86%,市值由最高峰時的81億港元縮水至4.52億港元,蒸發了幾乎77億港元。為此,翠華試圖以加開新店快速擴展的策略來扭轉業績,旗下分店的數量由2015年度的51家增至去年9月的84家,但成效甚微。
去年下半年起,社會運動持續,這對包括翠華在內的餐飲業已經造成了重創。
截至9月底的2019年中期財報顯示,翠華集團實現營收8.38億港元,同比減少6.4%,虧損4450.2萬港元,去年同期其凈利潤為1441萬港元。這也是翠華集團2012年在香港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
熱潮退去,才知道誰在裸泳?隨著訪港游客的人數減少,消費模式改變,翠華以“香港茶餐廳文化代表”方式的品牌營銷效果似乎開始失效。事實上,2014年之后,翠華控股一直處于負增長階段,公司的凈利潤已連續4個季度見紅,增速從-20%一路陰跌至-417%。
疫情讓翠華“雪上加霜”
一場不期而至的疫情,對翠華而言無疑“雪上加霜”。2月7日,翠華集團發布公告,公司成立危機處理委員會,并宣布全體董事局及公司高管自2月1日起減薪30%,為期三個月,視疫情變化做進一步調整。
據悉,由于疫情影響,香港市民人心惶惶,減少外出消費。中環旗艦店近期生意冷清,店鋪上層因節省成本而暫停開放。
包括中環旗艦店在內,已是翠華半年內,連續關閉的第4家分店,其余兩家分店位于銅鑼灣,一家位于佐敦白加士街。根據公司中報顯示,截至去年9月底,翠華在香港、內地分別有41家、38家分店,另外在澳門、新加坡則分別有3家、2家分店。
為了活下去,蘭桂坊翠華餐廳、海皇粥店、美心集團等餐飲企業則紛紛降薪、裁員、暫停營業,產業遍布香港與內地的美心集團,則陸續關閉20家門店。
知名品牌之外,更多不那么起眼的飲食小店,正在加速遠離。比如,涼茶店、蛇羹店,乃至咖啡廳,或者街邊的小吃攤,都悄悄消失在公眾的生活里。
總結:
風波之后,再遇疫情,香港餐飲業的2019年與2020年遭遇兩波重擊。
自去年7月起,整體訪港旅客開始急劇下跌,下半年整體訪港旅客總數2104萬人次,年跌39.1%。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目前香港約有2.8萬家餐廳,已有超過1000家暫停營業。
非典都未曾對香港餐飲業造成過如此之大的打擊,希望我們餐飲人能早日熬過這至暗時刻!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4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