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食材成本飛漲,經營日益艱難;菜品增加了,利潤卻不增加;開店速度很快,利潤不增反減;收銀系統漏洞,營業外損失高企……這些問題不斷困擾著餐飲人,蠶食著企業的微薄利潤。
而利潤,決定了餐企的生死;財務,則是利潤的倍增器。但是,目前很多餐企面臨財務核算不準確、財務數據滯后,與運營口徑不統一、對運營支持不夠的困境。
那么,如何短時間內抓住財務要點,找到公司利潤停滯的根源?如何通過財務思維協調好資源配置,讓錢多進少出?如何搭建財務模型促進內部合理優化,獲得資本認可?以及,如何規劃好公司的股權結構,保證錢權雙贏?
餐企財務人員和餐企經營者要學會通過財務解讀進行自檢,利用好財務管理來指導決策,讓業務財務形成合力。
基于此,12月18日至19日,紅餐成長社旗下擁有十年餐飲財務經驗的資深專家、原九毛九財務總監張金喜導師,為近50名餐企高管、餐飲老板主講了【餐企財稅:利潤倍增系統實訓營】。張金喜擁有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資格和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資格,了解經營者的需求與缺漏,在服務餐企的過程中,他緊扣餐飲財務管理的痛點,獨創了“百強餐飲利潤倍增系統”。
在兩天的實訓中,張老師通過餐飲企業財稅“成本節約”與“價值創造”找到企業收入增長乏力、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為餐飲經營者梳理出優化現金流和庫存管理,識別操控利潤的方法,控制企業的負債率和隱形經營風險,讓企業通過財稅管理拿利潤,實現企業利潤的指數倍增。
下面,紅餐成長社小編摘錄了這次“利潤倍增系統實訓營”的部分內容,以供學習和交流:
1
餐飲經營環境變了
向管理要效益的時代來臨
改革開放40年餐飲企業年復合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8%,但是去年下降到9.5%。這說明餐飲拐點到來,過去那種野蠻發展、“跑馬占荒”的機會沒有了,以后是向管理要效益的時代。
“我們看餐飲行業,去年收入4.27萬億,明年可能有4.6萬億,增長速度很快,貌似一片蓬勃,但其實每一家微觀的個體都遇到很多挑戰,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資本的大門已經打開,二是互聯網降維打擊。”
從資本動向看,過去十年沒有1家餐企上市,今年就有3家,瑞幸咖啡、九毛九以及同慶樓,這些都表明,資本已經向餐飲打開大門,“未來十年全國有機會出現200家上市餐企。”
為什么會出現這么巨大的轉變?張金喜老師解釋說,這是因為餐企經營的大環境變了: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和消費,出口因貿易戰受挫;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趨緩,投資低迷;能拉動GDP的就是消費,作為消費第一高頻行為的餐飲,成為改善國計民生的重要一環。
資本涌入后,向內看,餐飲業將出現規模集聚效應,競爭維度升級,不提升自己的餐企將無法存活;向外看,“外行”入局,互聯網降維打擊傳統餐企;同時,在流量的下半場,餐企已經不能依賴平臺和渠道拿流量、拿盈利了,必須向內拿效益,否則利潤很容易會被平臺和渠道吸干。
在從外延發展到內生發展轉變的當下,財務和業務作為餐飲企業的一體兩翼,必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
財務要素+運營要素
才是“單店價值最大化”
提升收入靠開店,但開店越多越好嗎?張金喜老師認為,得看投資回報率,“貨幣價值最大化”是店面選址的終極因素。
比如很多餐飲門店,開店前期也做了測算和完整方案,覺得選址很好,但開了半年就不行了,預期的人流沒有達到要求,消費群體也不行,這是很多餐飲人遇到過的問題。
為什么會這樣?從財務角度分析,有兩個問題:第一是開店判斷有偏頗。因為統計時間短,范圍窄,剛好碰上人流高峰,沒有代表性,測算出單位時間人流1000人,其實只有500人。這可以通過擴大抽樣解決,周一到周四、周五到周六周日,在不同時間、早晚抽查,再抽查三周以上,這樣統計數據才有價值。“你不能因為在一個地方撿了一萬塊,就能期待天天能在那等來一萬塊。”
第二是不系統。老店選址成功,不代表就能用老店的指標系統來套用新店。那么選址指標系統就要迭代,增加選址工具、豐富選擇范圍、拓寬選址維度,還應該允許試錯。所以西貝成立了很多副牌,九毛九投了很多品牌,就是如此,多品牌戰略和大量開店是一個測試市場的過程,不必求全責備,但要在失敗案例中總結經驗。
對開店來說,門店面積是600平方米還是300平方米,月營業收入是200萬還是100萬,不是唯一判斷指標,門店選址一定是由財務部門結合財務數據,與由運營部門測算的,商場或商圈總面積、鋪面位置、動線、客群等“選址要素”計算出的,店面的各種數據組合而成的模型。
我們要建立一個理念:開店不是只靠運營部門看選址,一定還要財務部門來算賬,只是模糊控制,沒有精準管理,就沒有升維。
3
降低經營性成本
杜絕經營外支出
成本核算不準確、生產過程不掌控、菜品定價不合理、打造爆款不成功……這些都是餐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此外,一些容易被忽視的“經營外支出”往往能夠給企業帶來巨大傷害,所以餐企降低成本除了注意人工、食材、租金、折舊等經營性成本外,也要注意貨幣資金的管理。
張金喜老師建議,在降低成本方面,針對價格飛漲的食材,餐廳可以建立集中采購系統,也可以統一配送與店面分散采購相結合、本地采購與外地采購相結合、餐飲企業聯合招標采購、電子采購、ERP管理。而向農戶直接采購與自建農業合作社,更在降低成本方面效果顯著:這一方面可以保證供應鏈充足和穩定,另一方面也可以節稅,因為自建農業合作社采購食材,可以抵消部分進項。
在杜絕經營外支出上,比如,現在市面上80%收銀軟件存在很多漏洞,包括消費單打出來不結賬,買單舞弊等等,往往手法隱蔽,甚至出現集體舞弊的案例,那么企業怎么從制度層面、日常財務督導、運營督導方面防止類似的情況發生?
有一個方法是,首先財務人員、收銀員和運營人員一起,來一個公開的“學術研討”,研究有哪些漏洞,在財務、出納、店面、運營、供應鏈角度,又有什么辦法可以發現漏洞。研究完后形成固定防范制度,然后定期更新迭代制度。
4
做好餐企稅務籌劃
搭建“防火墻”和“過濾網”
在張金喜老師看來,目前餐企大多為自然人持有公司,這是很危險的一種狀況,如同是“裸奔”,一旦出現食品安全等高風險事件,往往導致致命后果。而自然人持有公司對于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說也是不利的,最近喜茶創始人股權結構變動,就是這個原因。
“而做好公司稅務和股權籌劃,可擁有的節稅回旋余地就大了,風險也更低。餐飲企業要學會狡兔三窟,利用有限公司、合伙企業、股份公司等一系列排列組合,方便企業節稅、股權轉讓和過濾經營風險。”
怎么做到狡兔三窟?這就要搭建“防火墻”和“過濾網”。改變餐企由供應商直接對主體公司,主體公司直接對客戶的低層次模式,在中間加一層由子公司和分公司組成的職能公司做為屏障,尤其對于連鎖餐企來說,這種商業模式很有必要。
“餐飲企業首先應該做好企業,但千萬別局限在低層次收入成本領域,一定要掛杠桿,做好稅務籌劃、提升股權融資、促進利潤倍增。”
5
做好股權管控
實現資源賦能
股權管控跟財務似乎沒有關系,但是想利潤倍增,靠收入和降成本只是一個基礎。很多餐企老板認為,只要菜品好吃就是硬道理,但是光好吃沒有好的商業模式、沒有好的營銷模式和股權籌劃都不行,很多發展得好的餐企,其實并不是靠菜品做得好。
但是很多餐企老板也擔心,引入資本稀釋股權,會不會失去對企業的控制,導致經營受到干涉?張金喜老師認為,其實是對賭被妖魔化了。以俏江南為例,俏江南對賭失敗,創始人出走,很多人認為是資本毀了俏江南,資本“用心險惡”,但其實不是這樣。
俏江南的失敗,餐飲企業技術不對稱、能力不對稱是導致沖突的根本原因,這說明企業要提升自己從法律風險到“金融風險”的認知;真功夫出現問題的核心是企業內部股東之間的沖突,如果沒有控制權爭奪,順利上市后它會是一家餐飲旗幟公司,可以享受資本溢價。
“我們從對賭協議的學名‘利益平衡機制’也可以了解到,對賭是資本和企業要么雙贏、要么雙輸的一種合作。”
商業就是博弈的過程,餐飲企業如果想做大少不了資本助力,股權融資帶來的不僅僅是企業亟需的資金,更重要的是資源賦能。但是在引入資本時,還可以有很多技術操作空間:比如投票權、董事席位、增資撤資、A輪B輪、是否制約經營行為等。
綜觀整個培訓課程,我們可以了解到:
第一,利潤倍增不用收入倍增,收入平均提升30%,利潤就可以倍增;第二,用常規方法做財務分析和管理,很難做到利潤倍增,財務人員必須認知升維,利用稅務、股權、財務杠桿去增加利潤;第三,餐企必須打造這樣的場景,以老板為中心的一體兩翼,一面是財務,一面是業務,業財協同促進收入提升和利潤倍增;第四,一定要借助資本的力量,餐企老板要有長遠路線設計,要有資本市場的思想戰略。
6
學員反饋
張金喜老師專業生動的講授、獨家開創的工具、典型鮮活的案例和頻繁高效的互動一次次引燃現場氣氛。學員們或忙著記錄筆記,或聽得入了迷,或互動搶答。在其后的調查問卷中,在培訓課程的流程安排、內容匹配度、對實際工作的幫助效果、授課方式四個方面,90%學員給出5分滿分評價。微信群反饋也是好評如潮:
以上就是紅餐成長社對本次實訓營課程的摘錄。如果對【餐飲財稅】相關內容感興趣,或是對我們的活動、課程感興趣的,可掃描下方二維碼,聯系課程助理。
添加課程助理
獲取更多課程福利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品牌觀察,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0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