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代粵菜品牌的創始人,葉振威身上有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他想用“懷舊”來留住兒時的味道,也試圖用“創意”贏得市場。他巧妙地將粵菜的味道和時尚的包裝結合起來,讓“后街唐廚”在年代感與時尚感中相互交融。
◆◆◆
兒時的粵味
廣州的老西關文化與北京的胡同文化類似,是幾代人生活的記憶。城市化的發展、科技設備的普及,讓這些文化印記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不少年輕的“土著”為了留住這些痕跡,開始了集體懷舊。葉振威就是其中之一。
在“后街唐廚”的店內,隨處可見“老廣州”的印記。設計成民國時期黃包車模樣的卡座、手繪西關大屋的壁畫、仿造嶺南風格的滿洲窗……葉振威想用這種懷舊的元素,留住那份兒時的“后街”味道。
葉是典型的粵二代,打從他記事起,父親就經營著一家100多平米的茶餐廳。每到寒暑假,他就會到店里幫忙,端端盤子,送送外賣。但比起干活,他更愿意與小伙伴在后街小巷子里踢足球、跳飛機,等著媽媽下班喊他回家吃飯。
小時候的味道,大多是母親從店里帶回來的飯菜和點心。他從不挑食,帶回來什么就吃什么。而他很少見到父親,只有到店里幫忙時才說上幾句話。
長大后,父親的生意越做越大,成為唐廚集團的董事之一;旗下有98唐廚、1號唐廚、二號唐廚三家超過4000平方米的高端酒樓,在廣州地區頗有名氣。
高中畢業后,他便不想再學習,18歲那年他換了七八份工作,最后無奈進入了唐廚集團打雜。身為老板的父親,不想看見兒子這樣混下去,于是將他“扔”到了國外。
去日本留學是葉振威的選擇,原因很簡單,因為喜愛日本漫畫。但獨自一人在東京的日子并不好過。漫畫行業的競爭激烈,加上語言不通、無人相伴,安逸了22年的葉振威第一次感覺到了艱難。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剛到日本不久,母親便病重,他便不得不又回國照顧了半年。
這種種的不如意,在他重返東京后轉化成了動力。他變得異常有斗志,不久便考上日本頂尖學府的早稻田大學。
這次“逆襲”,他沒把機會留給從小喜愛的漫畫,而是報了國際經濟專業。母親生病的半年里,他早早下定決心,畢業后一定要回到廣州,回到母親身邊。
2013年葉振威回國時,正值唐廚集團籌備一個新品牌。受“國八條”的沖擊,國內的高端餐飲正面臨著失去“三公消費”的困境,唐廚總部也正想往大眾餐飲的方向嘗試。趕上時機的葉振威,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這個新品牌的總策劃。
“懷舊+創新”是他最想突出的特點。
他說:“后街是我們小時候玩耍的地方,里面充滿了回憶。然而科技的進步,淘汰了不少我們兒時的奇趣。在后街唐廚,我們可以找回那些曾經的記憶。”
葉振威把品牌取名為“后街唐廚”,寓意是“在后街遇見漸行漸遠的廣州”。
◆◆◆ 新舊融合
粵菜如何與時俱進,一直是廣東餐飲界反復探討的話題。支持標準化擴張的人認為,規模效應才是粵菜真正的出路,做大店、拼手藝遲早被資本市場淘汰。
也有“保守派”認為,十幾年練就的頂尖手藝,才是粵菜真正的精髓。標準化只會讓粵菜點心的水準持續拉低,最后沒有了靈魂。
在打造新派粵菜的過程中,葉振威并沒有想要解開這個“世紀難題”,而是聰明地繞開了。他將菜單進行了分類,讓傳統的歸傳統,創意的歸創意。
“不是來吃飯的嗎,怎么端上來一本書?”一位在購書中心店就餐的顧客,疑惑地看著“后街唐廚”的服務員。眼前這本名為“飲食秘籍”的木質書,讓她哭笑不得。打開一看,里面竟然是3只可愛的小黃鴨。
這道名為“書中只有小黃鴨”的甜品,是“后街唐廚”的創意粵菜。它其實是用咸蛋黃做餡,黃桃糕做外形,制作成了憨厚可愛的小黃鴨。這道甜品深受兒童喜愛。
店內的創意菜還有用椰子糕做成的“麻將”,印著餐廳二維碼的凍糕,炸魚和炸菌菇做成的“姜太公釣魚”等等。
這些創意都是葉振威和團隊,考察了諸多流行元素創作而成。他對這種個性化的表達沒有太多限制,只要是好玩的、與眾不同的都可以。
創意菜突顯了時尚感,那傳統粵菜就要把年代感做足了。
葉振威將傳統粵菜列入為“懷舊菜”系列,一方面是貼合了整個門店的懷舊風格,另一方面抓住了對味道有追求的消費者。
背靠唐廚集團,使得“后街唐廚”在口味和出品上有先天優勢。沉淀多年的唐廚集團在廣州人的心中,有“老字號”的地位,因此即便“后街唐廚”是個新品牌,也很容易得到當地人的認可。
葉振威也非常清楚這種優勢,所以他將功夫重點用在擺盤的創意上。
懷舊菜的器皿分為兩種,一種是回歸傳統本身的。例如紅燒肉的器皿是印有福字的小瓦缸;蘿卜燉牛腩用的是印有大公雞的大腕。
另一種則是具有創意性的。例如,燒味拼盤用上下兩層的雀籠盛放;燒鴿的裝飾則是用玻璃罩結合分子料理,營造出煙霧繚繞的意境。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這種創意不僅僅吸引時尚的年輕人,退休的老人也有不少相聚于此。
“我記得有一次,一位老人和他的朋友們在這里聚餐。每上一道菜他都拿出手機拍照。而且自己這桌拍完了還不算,還要跑到別人的桌上拍,特別有意思。所以說,不是說新的東西老人都不接受,而是要給他們一個慢慢接受的過程。微信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前微信剛出的時候,老人也是不接受的。但你看現在,吃飯、拍照、發朋友圈已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葉振威說,當初“后街唐廚”并沒有設定精致的定位,不是專門針對年輕群體的。他想打造的是一個很包容的空間,上到老、下到小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他們喜歡的元素。他認為只要需求足夠大,不限于哪個年代的人。
◆◆◆ 開店基本靠“蒙”
起初,其實“后街唐廚”并不是這么極具特點。如今這個版本,是葉振威團隊經過一家家分店不斷嘗試修正而來的。而這個修正的過程,也正是他跌倒又爬起來的創業歷程。
2013年,佛山市一處名為“嶺南天地”的商業區引起了葉振威的注意。這處用現代的手法改造的文物建筑商業街,不僅一定程度上還原了當地祖廟的建筑,還延續了歷史街巷的嶺南風情。經過實地考察,葉振威選擇這里開啟“后街唐廚”的首站。
嶺南天地商業街區的風格非常獨特,它自帶懷舊氣息。因此,葉振威只要在店內設計上與之氣質相符,看起來就會非常有”范兒“。
開店后,這里的生意異常火爆,沒有實操經驗的葉振威都有些措手不及。他沒有想到,像佛山這樣的二線城市,竟會對創意菜有如此高漲的熱情。而他常常因出品跟不上而遭到顧客的慘罵。
后來團隊找到了有管理經驗的行政總廚,加上唐廚總部調來的幫手協助,總算是把供應問題給解決了。但即便如此,初次“征戰”便告捷的成就感,還是令他興奮不已。
信心大增后,他改變了“第二家分店選在廣州”的決策,趁熱打鐵迅速打入佛山市場。
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還沒來得及慶祝,一盆冷水就把熱情給澆滅了。
第二、第三家分店的業績均不令人滿意。即使選址都在高端住宅區附近的商圈,但人氣完全無法與嶺南天地店相媲美。
首店告捷的自信心,瞬間被挫敗感湮滅了。葉振威非常難受,他一直在想問題出在哪,但始終沒有明確的答案。
不愉快的佛山經歷,使葉振威又回到了原來的跑道。他調整心情,再次轉戰廣州市場。
第一家店選在廣州市的番禺區,一個偏離市中心的城區。這里曾是廣州周邊的郊區,全區的戶籍人口達80.6萬人,登記在冊外來人口達113萬人。經過16年的發展,這里已是一片很成熟的商住區。
葉振威選擇這里作為廣州的首店,多少是受了佛山經歷的影響,畢竟番禺區的風險成本,要比中心城區的小很多。
“后街唐廚”番禺又一城店的經營面積達300多平米、有140個座位。它一開業,便回到了嶺南天地店那般的火爆。這個人均消費80元的餐廳,一天的翻臺率可達6次,這種業績在大眾餐飲中已是非常出色。
但飄紅的業績,卻讓葉振威更加摸不著頭腦。番禺又一城店的經營,除了在推廣手段上更成熟外,其他的與佛山三家店差別不大。為何顧客的反映竟相差如此之大?
后來經過不斷的觀察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這可能跟兩地人的消費情緒不一樣。
“嶺南天地那個地方太特殊了,整個商業街的氛圍,把顧客的情緒調動起來了。所以他們很容易接受我們。但對于佛山本地人,我還是太高估他們對創意菜的接受程度了。廣州就不一樣了,畢竟是一線城市,對創意的東西還是很能接受的,所以我們的人氣又回來了。”
從番禺店之后,葉振威逐步擺脫“開店基本靠蒙”的困境,開始找到了選址的規律。
例如“后街唐廚”IFC國金天地西塔店,位于商務白領集中的廣州金融中心大廈內。起初這里并不被人看好,但葉振威到現場僅看了5分鐘,便決定將第5家分店開在這里。
“之前有人勸我說,這里下班人都走了,晚上基本沒人,不適合開餐廳。但我想的是,大家下班都走了,不是因為他不需要吃飯,而是這里沒有他認可的品牌。只要大家認可你,就會找到你。而我們很幸運,畢竟唐廚集團積累了這么多年,得到消費者認可還是相對容易些。 ”
◆◆◆ 粵二代VS粵一代
相比同齡人白手起家創業,葉振威的創業起點算是很高的了。他不僅有父輩多年的積累支撐,也有海外留學時接觸到的先進管理理念。
但父親卻是葉振威鮮少提到的話題。忙于事業、不善表達、從不夸獎是這個傳統父親最典型的特征。而嚴厲刻板的作風,與兒子自由靈活的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化放在工作上,就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經營理念。
“我記得有一次,我們部門的幾個人在一起開會,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說得很嗨。結果他(父親)一進來,整個房間瞬間安靜了,大家端坐著就聽他一個人講。講完了,他出去了,大家才又嗨起來。我跟他的管理方式不一樣,我不太會嚴厲。”
在日本留學的第四個學期,葉振威曾被交換到美國學習一年,那里直接表達的文化讓他感覺很舒服。“國外的管理就是完成了就給你鼓勵,完成不了就處罰。我很喜歡這樣,而我父親永遠不會夸你,也從來不會感性。”葉振威說。
葉振威與員工相處更像朋友,關系也更為平等。他喜歡鼓勵員工,即便懲罰也是意思意思,他覺得沒必要動真格。好在唐廚集團對“后街唐廚”的管理干預不多,因此他也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管理團隊。
但經歷了5家門店,葉振威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方式。
“我原來基本不會命令員工,如果他們做不好,就鼓勵他下次做好就行了。但后來我發現有些情況確實需要用命令的,因為做不好就要出大問題了。”雖然葉振威不認同父輩的很多做法,但他仍然愿意吸收父輩們好的經驗。
從小獨立的葉振威,和很多想向父輩們證明自己的孩子不同,他不在意父親怎么看他,甚至覺得沒有必要得到父親的認可。
“我不在意他怎么看我,在情感上我對他沒有任何訴求。工作上我會聽他的意見,吸取他的經驗,但覺得也沒必要刻意證明什么。這個品牌做好了,自然會證明我是對的,到了那個時候他(父親)自然也會知道。”葉振威說。
記者 | 紅餐網_周蕾
靠賣果汁簡餐,他想成為中國的“星巴克”! 圈粉高手再現餐飲江湖!90后海歸這樣“叫嚎” “鑫爐”董彪: 找尋新的藍海,烤魚餐吧“下鄉記” 重慶大姐開餐廳,開一家火一家,憑什么那么牛? 廣州半夜蝦叫!“大師兄”說要做餐飲行業的“小米”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