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置頂公眾號
本文經鉛筆道(ID:pencilnews)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鉛筆道進行授權
先和大家分享幾個數字:
全球軟件市場的大小為4000億美元,和全球海鮮市場一樣大。
全球食物市場為48萬億美元,是全球軟件市場和全球海鮮市場的一百倍。
這是特斯拉汽車的創始人 Elon Musk 的弟弟 Kimbal Musk 在一次 TED 演講上的分享。他本人是極富激情和實力的食物創業家,涉及的領域包括可持續飲食、室內種植系統等。
Kimbal 在演講中總結:“想想你身邊那些在科技領域獲得了巨大成功的朋友,食物市場擁有的機會是他們的一百倍。” 我也希望把這句話送給有志于投身于食品行業的各位,我們一起努力。
01
食物 x科技:食物科技是什么?可以吃嗎?
我們每天都要吃三餐,而且這幾年大家生活更富足了,可供選擇的食品越來越多。然而,繁盛背后,我們的食物系統實際上面臨著許多挑戰,簡單說幾個數字大家就明白了:
“90億”:世界人口將在2050年達到90億。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為了養活這么多人,全世界的糧食產量必須增加60%。
糧食短缺
圖片來源:youtube
“13億”:每年,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這是世界食物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縮小范圍,僅僅看中國,問題同樣嚴峻:
1.糧食安全:中國擁有全世界 20% 的人口,但只有 7% 的可耕地面積。并且,由于過度使用化學農藥肥料, 20% 的可耕地面積都已被污染。再加上農村空心化的問題,目前,中國三大主糧的凈進口已成常態。
2.食品安全:過去幾年,我們都聽聞了不少食品安全事件。鎘大米、地溝油、三聚氰胺奶粉、注水肉幾度成為眾人關注的話題。
3.營養失衡:即便食物安全了,營養成了人們的下一個挑戰。目前,中國肥胖兒童數量已經超越美國達到世界第一。每10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人遭受糖尿病的困擾,更令人擔憂的是,相當高的比例發生在年輕群體當中。
中國肥胖兒童
圖片來源:backchina
許多年輕父母都在為小朋友能否吃到安全的食品擔心;大量新加入中產階級行列的家庭在尋找健康、營養的道路上躊躇不前。在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的同時,許多人開始思考,我們又為此付出了什么代價?
創業圈和投資圈的朋友都知道,這幾年最熱門的詞匯就是“顛覆”(Disruption)。在看到了互聯網時代所展示的龐大科技力量后,所有和“未來”有關的峰會、比賽都在尋找下一個顛覆性的科技獨角獸。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中,我們已經看到了一些很好的科技企業案例:滴滴和 uber 用大數據精準派車,大大地改變了數以萬計人的出行模式;Airbnb 鏈接房東和住客,創新的模式在全球迅速擴張,顛覆了傳統酒店行業;
而在食物領域,一些高新科技也開始嶄露頭角,讓我們的食物系統變得更加可持續:
為了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一些食物科技公司運用基因編輯技術(Genome Editing)改進作物特性,以此提高產量及品質。
基因編輯技術
圖片來源:hitconsultant
例如 Tropic Biosciences 通過CRISPR/CAS9對香蕉和咖啡的自身基因進行編輯(非基因改造),以達到延長作物保質期或增加產量的目的;專注于室內種植的初創企業AeroFarms、Plenty、Alesca Life 、Freight Farm等公司,則可實現在不受氣候因素影響的條件下,生產產量和品質都穩定的蔬菜。
僅僅是應對未來蛋白質短缺的問題,就有不同的創業公司從各個角度提供解決方案:Beyond meat 及 impossible meat 相信植物蛋白是未來;剛被 Aspire Food收購的 Exo、Chapul、Bugsolutly Bella Pupa 專注于昆蟲蛋白;更進一步,Memphis meat、 JUST (原Hampton Creek改名)等初創企業則從實驗室里尋找蛋白質供應的答案。
Aspire Food昆蟲蛋白
圖片來源:redfingroup
在食物營養和功能這個領域,沙拉瓶子、Evolution Fresh等企業,通過HPP技術,把更加安全、營養的食物帶給更多消費者。新加坡的初創企業 Alchemy 則是研制了一種特殊的低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大米, 幫助以大米為主食的消費者群降低患糖尿病的風險。
除此之外,OriginTrail 把區塊鏈技術運用于食物可溯源,Inspecto 把拉曼光譜分析運用于農殘檢測,佳格天地把衛星遙感及大數據分析用于農業種植……數不清的例子都向我們展示了科技在食物領域方面的潛力。我們也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創業團隊有能力把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運用在創造更好的食物上。
很多投資機構不看好食物行業,認為這一領域沒有爆發力,周期長。但我們卻在國內外觀察到了以下這些例子:
在短短十年間,Chobani就從一個初創酸奶企業到與食物巨頭平分秋色,占據了25%的市場份額;致力于替代蛋白的食物科技公司 JUST (Hampton Creek )的估值超過十億美元;2017年,作為一個全新的品類,康普茶(Kombucha)及其他發酵飲料在美零售額激增, 其中初創企業GT’S 康普茶的年銷售收入已經達到3億美元。
GT’SKombucha
圖片來源:healthyusa
換一個角度,僅從收購行為上來看,我們做了以下統計:
source: crunchbase
這里值得一提的背景是:在2011年至2015年間,美國大型消費品公司被小型競爭者搶走了180億美元的市場份額;2012年開始,中國食品飲料行業增速也開始放緩,下降到個位數,哇哈哈、可口可樂、雙匯、康師傅等企業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業績下降。
而除了收購外,大型食品企業也通過投資等形式來爭取與初創企業的更多互動:Tyson Venue投資了“人造肉”公司Memphis meat 和植物蛋白公司Beyond meat;General Mill 成立的 301inc 投資了10家初創企業、Kellogg’s 成立的 Eighteen94 capital 投資 4 家初創企業、Campbell’s 成立的 Acre Venture 投資12 家初創企業。就在今年3月,Kraft Heinz 成立了 Springboard 加速器,成了最新一家步入這條隊伍的大型食品企業。
02
食物x Startup :為什么在食品領域小公司有可能跑贏大公司?
在一個傳統的CPG食品公司中,新品從研發到上架需要經歷重重關卡,平均耗時18~24個月。我們于 2016 年成立 Bits x Bites 這個專注于食物科技的風投機構,是因為我們相信初創企業具有反應速度敏捷的天然優勢,能在這片還未被完全開發的領域中大顯身手。
和大公司相比,初創公司和消費者靠得更近,有著天生的敏銳觀察力:“沙拉瓶子”是一個致力于為公眾提供健康食品的初創企業。幾年前,從美國哈佛大學建筑系留學歸來的創始人曹楠就觀察到沙拉這種西式食物的好處。
沙拉瓶子
圖片來源:sohu
然而,沙拉雖好,但在中國卻沒能很好地轉換成購買行為。于是,通過市場觀察與消費者調研,他總結除了沙拉在中國消費者中存在的兩個問題:
1、沙拉為冷食,但大部分中國人不習慣吃冷的食物; 2、沙拉為生食,也不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
洞察到這兩點后,曹楠迅速找到一種名為 HPP 的高壓殺菌科技,推出“可以喝的沙拉”系列產品。通過正確的市場定位,這個食物初創公司找到了市場空白,打造了一款復購率超過30%的新產品。
快速的迭代能力是小公司的制勝法寶之一:總部設于北京的食物科技初創團隊“三刻”是一家為消費者提供半成品生鮮食材包的初創企業。“三刻”的團隊來自中國最大食譜分享社群App下廚房的創始團隊。去年11月,通過對下廚房后臺的流量、轉化率、復購率的精準分析,“三刻”進行了產品迭代。在短短的2個月內,周訂單量出現了5倍的增長。
這兩個成功案例中,初創公司不僅有敏銳的觀察力,并能快速地把新觀察付諸于實踐之中。在 Bits x Bites ,我們也愿意在這個旅途中,為這些快速反應的初創企業提供相應的行業資源,讓他們更好地成長。
03
食物科技初創公司需要修好的三堂課
經過一年多的學習,投資了8家食物科技初創企業后,我們也總結出了以下心得,和有志于在這個領域闖蕩的創業者分享:
第一堂課:深刻的洞察消費者,創造出極致產品/用戶體驗,才能顛覆行業
曾經的手機巨頭諾基亞做過無數消費者調研。調研中消費者告訴諾基亞,他們需要手機信號清楚、按鍵易操作、天線可伸縮、手機可折疊放入口袋等功能……但不斷滿足消費者表層需求的諾基亞,最終敗給了Steve Jobs 帶領團隊耗時八年開發出的極致產品 iPhone。
Steve Jobs
圖片來源:cnbc
iPhone被認為是革命性產品的原因是:Steve Jobs 成功的將消費者未知但極度需要的需求,以手機為載體完美實現。在食物科技領域,我們需要這類具有勇氣、甚至瘋狂的創業者。他們能放眼未來,發明設計出改變未來人類飲食方式的科技,來顛覆食品行業。
第二堂課:黑科技很酷,但好吃才是硬道理
在當今這個高度發達的的社會,我們相信科技是達成一個可持續食物系統的有效且必要的手段。但所謂食物科技,食物在先。不管科技如何先進,最終仍要回歸食物本質。
從市場的角度來說,消費者永遠都是在追求好吃、方便,高性價比的產品。很多人聽到人造肉、植物肉等詞時,腦子里面出來的都是很高科技、未來主義的東西,甚至很多人都恐慌說,在未來,我是不是不能好好吃飯、好好吃肉了?
我想用 impossible food 的這句話來回應:“我們希望你買這個漢堡不是因為你是個素食主義者,而是因為這個漢堡很美味。”
他們的創始人,基因化學家Patrick Brown,花了7年時間,花費1.8億美金,改造酵母并通過發酵來生產的血紅素蛋白 ( Hemopexin ),就是希望在口感和味覺上能做到極致。
另外一家植物肉初創企業 Beyond meat 則早早把他們的產品放在了超市里真肉產品的貨架上,也是為了爭取大眾消費者的心。
Beyond Meat
來源:profood world
第三堂課:找對合適的投資伙伴是起步的關鍵
食品這一行是良心事業。浮躁的社會氛圍,可能會讓創業者焦慮,甚至走偏:出現創業者拿著投資人的錢買假流量、買僵尸用戶等情況。許多國外創投機構甚至不能理解為何中國項目可以在一年之內完成三次融資。又因為食物創業的旅程漫長而艱辛,很容易出現類似多位聯合創始人發生爭執,導致公司分家等情況。
所以我們認為,一味追求財務回報的投資人對于食品初創企業來說,可能不是好的伙伴。在創始人面臨重大挫折的時候,投資人能不能以切身經驗給予創始人經驗分享,并且站在一定高度上開導團隊,幫助團隊走出困境,對初創企業的長遠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因此我們相信:對于食物科技的初創企業來說,選擇有食品行業背景,認同項目愿景,能夠給予創始人經驗分享的的投資伙伴是重中之重。
Joseph,系Bits x Bites投資合伙人。在加入Bits x Bites之前,他和另外兩位合伙人一起募集5000萬美金成立了Fusi Capital,專注投資中國的國際學校。他擁有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他在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私募基金領域累計了12年的行業經驗,協助企業在一級市場募資的金額超過1.2億美金。
Bits x Bites是中國首個專注于食---物科技的加速器+VC,面向致力于改善食物系統的創業團隊。從種子到餐桌,Bits x Bites的投資領域覆蓋整個食物價值鏈,涵蓋農業、生產加工,分銷零售,消費者教育及經驗分享各個環節,希望在其中培養出一系列能夠兼顧社會責任和商業愿景的公司,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可持續的食物行業。
Bits x Bites官網
圖片來源:foodindustrybids
迄今為止,Bits x Bites已經投資8個食物科技初創企業,包括創新營養飲品“沙拉瓶子”、下廚房創始團隊打造的半成品生鮮食材包“三刻”、中國第一款量產康普茶“PAPPS”、室內種植系統“Alesca Life”、昆蟲蛋白零食“Bugsolutely”、納米級農藥殘留快檢設備“Inspecto”以及區塊鏈應用于食物可溯源的”OriginTrail”。
室內種植系統“Alesca Life”
圖片來源:cn.technode
來源:鉛筆道
作者:Bits X Bites投資合伙人Joseph Zhou
提示:
*原文標題:Bits x Bites周桓達:十年前錯過互聯網?如今不要再錯過食物科技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比爾蓋茨和李嘉誠看好的植物漢堡,未來將搶占傳統漢堡市場嗎?
建筑師出身的他做了一款可以喝的沙拉,月復購率30%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研發創新A(乳制品、飲料)、研發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 微信群 /
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2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乳品、飲料、休閑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烘焙、營銷、研發、包裝、代工、新零售等,關注訂閱號回復“2”可了解群介紹。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