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982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當我們在談論王石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么?
昨天,一項“力挺王石,無關結局”的接力在微信朋友圈傳遞,截至今晨7點,已有401460位“中國企業家”參與挺王石。
戳中參與者的是有關企業家的話題:有人說,王的斗爭,傳遞的是企業家“不愿做資本的奴隸”;也有人說,應該尊重資本“罷免王石”的權利,不承認資本話語權的企業家該清醒了。
爭議的焦點無非一個:企業家和資本家,到底誰雇誰?
而討論這個問題的前提是,究竟什么是企業家?
請看市場營銷戰略創意專家華杉的觀點,或許會顛覆你的固有認識。
△
6月27日,王石、郁亮出席股東大會
萬科股權之爭,在以萬科股東大會上“董事會和監事會報告均被否決”的方式,繼續發酵著。以寶能要罷免萬科原管理層的強硬態度,萬科高層重組的局面恐難以扭轉。
王石作為萬科掌門人的位置岌岌可危,他是以難堪還是體面方式為此事收尾,備受輿論關注。向王石算總賬式的批評和嘲諷隨之風起,其中不乏各種詆毀。
將視線轉移到他創辦萬科上,王石作為萬科締造者,讓萬科發展成中國無可爭議的地產第一品牌,王石應收獲應得的尊重。
萬科股權之爭引出了關于企業家和資本家的話題。企業價值和資本價值到底該如何權衡?到底是資本家雇傭企業家,還是企業家雇傭資本家?王石是不是企業家?姚振華是資本家還是企業家?
這一連串的問題,從“什么是企業家”的角度,熊彼得會給你答案。
企業家是一種創新的狀態
▼
關于企業家的本質,最好是回歸熊彼得的定義。
△
熊彼得
1912年,熊彼得在《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奠基了創新理論,也定義了企業家這個詞。所以我們要談創新,或者要談企業家,首先要回到熊彼得的理論:?
在《經濟發展理論》中,熊彼得首先提出了一個理論:經濟本身并不會發展!?他說:?
“我們應當說,并沒有經濟發展。我們這樣說的意思應當是:經濟發展不是可以從經濟方面來解釋的現象;而經濟——在其本身并沒有發展——是被周圍世界中的變化在拖著走;為此,發展的原因,從而它的解釋,必須在經濟理論所描述的一類事實之外去尋找。”
那么這個經濟之外推動發展的東西是什么呢?就是創新。
只有創新,才有利潤
▼
沒有創新,就沒有經濟發展。
比如農業社會,一千年經濟也不發展,經濟就是“循環流轉”,剛好能循環生存就是了,形成一種不斷重復的“經濟均衡”。到了工業革命,創新了,就帶來了經濟飛速發展。一輪創新紅利結束了,經濟就停滯了,達到均衡,循環流轉,等待下一輪創新。?
這和我們企業經營的感受是一致的,所謂“年年難過年年過”,也沒餓死,就是剛好能吃飽,繼續過。很多企業主,活得很艱辛,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老板多么有錢。
如果說企業還有一點可以投入再生產的資金,老板還能得到一點“利潤”賺錢養家。但熊彼得說那不是“利潤”,是“管理工資”而已。
想想看還真是,一個年年難過年年過的企業,老板的收入,比大公司高管的年薪少多了,就是個管理小企業的管理工資。
熊彼得說的循環流轉的經濟均衡,有點像我們中學物理學的“能量最低原理”。能量越低越穩定。
這也符合我們管理大師德魯克的思想:企業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利潤最小化。利潤是投入競爭,打擊對手的資源。企業追求的,就是繼續經營而已,大家都沒錢賺了,就穩定下來了。
如果還有人賺大錢,就繼續打架。熊彼得說:?
可見利潤也是一種不穩定的暫時現象,而不是一種穩定的常態現象。企業有利潤是暫時的,不穩定的。沒利潤才是常態的,穩定的。
只有創新,才有利潤。沒有創新,競爭的結果就讓你沒有利潤。?
在一次成功創新之后,我們會獲得一個利潤豐厚期。這一利潤豐厚期,有一個持續的慣性,以至于我們已經停止創新了,他還在持續給我們利潤回報,直到有一天,別人的創新顛覆了我們的成功,我們就突然死亡了。諾基亞就是這種情況。
創新的五種定義
▼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熊彼得定義了五種創新:
● 采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
● 采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
● 獲得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同樣不論這種供應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 實現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今年還流行的一本暢銷書《從0到1》,就是講企業追求的是壟斷。壟斷才能獲得利潤,沒有壟斷,就是年年難過年年過。從0到1說的壟斷,就是熊彼得說的創新帶來壟斷。
所以我們不必哀嘆“實體經濟”多么艱難,實體經濟企業也有過得很好的,因為他有創新,有創新壟斷。沒有創新的實體經濟企業,永遠都艱難。至于虛擬經濟的畸形泡沫繁榮,那是制度壟斷和制度套利。
只有企業家能創新
▼
熊彼得說,只有企業家能創新。事實上,他正是用創新來定義了企業家。他說:?
“創新是建立一種新組合。新組合意味著對舊組合通過競爭而加以消滅。我們把新組合的實現稱為‘企業’,把職能是實現新組合的人們稱為‘企業家’。
只有實現新組合才構成一個企業家。我們的概念比傳統要狹窄一些,并不包括各個廠商的所有頭目或經理們或工業家們,他們只是經營已經建立起來的企業。
企業家的職能是把生產要素組合起來。把它們帶到一起,因為只有在要素第一次組合時,這才是一次特殊的行動——而如果在經營一個企業的過程中去做時,就只是例行的工作。”
熊彼得認為馬歇爾的企業家定義,只是把企業家職能看著最廣義說的‘管理’。我們不接受這個定義,就是因為他沒有把我們認為的主要之點表達出來,而這是使企業家活動與其他活動具體分開的唯一要點。
每一個人,只有當他實際上“實現新組合”時才是一個企業家。一旦當他安定下來,像其他人經營他們的企業一樣的時候,他就失去了這種資格。因此,任何一個人在他幾十年的經營活動生涯中,很少能總是一個企業家。?
企業家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種創新的狀態。總經理不一定是企業家,董事長也不一定是企業家,只有當他在創新的時候,他才是企業家。
比如,李總在2013年創新了,那么2013年的李總是企業家。2014年,李總的企業還在賺錢,但是2014年的李總沒有做什么創新的事,那么2014年的李總就不是企業家了。
企業家雇傭資本家
▼
有一本雜志叫《中國企業家》,封面有一句口號——“一個階層的生意和生活”。按熊彼得的定義,這就不是企業家了,因為熊彼得專門強調——?企業家不是一個階層!
只有他在創新的時候才是企業家,企業家不是一個階層定義。因為他只是一個企業主在人生的少數階段才能獲得的稱號,在他創新的時候。
沒有創新,就不是企業家,只是一個管理者,管理者只能獲得“管理工資”,只有企業家才能獲得利潤,這個利潤叫“企業家利潤”。?一旦停止創新,利潤很快就沒了。
熊彼得為什么要較這個真呢?
他是針對另一個詞——資本家。我們常常說資本家攝取了利潤嗎?但熊彼得說:?
回到萬科股權之爭,看客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王石是不是企業家?姚振華是資本家還是企業家?
熊彼得的理論,正印證了今天的創業現象,創業者,也就是企業家。以一個創新的計劃,符合熊彼得五種創新之一的,提出一個新產品,或新的商業模式,以一個商業計劃書,就能吸引投資人,也就是資本家的投資。風險由資本家承擔,企業家在成功后獲得利潤,而投資人獲得資本回報。
企業家是經濟發展的源動力
▼
熊彼得的企業家定義,對今天的中國企業家有重大的意義,企業家不是一個階層,而是一種創新力,是經濟發展的根本源動力。?
同樣,當我們思考自己的企業,也懂得時刻用五個創新來衡量自己。
我們所有的利潤,都來源于創新。如果我們今年沒有創新,但還有利潤,那不過是去年創新建立優勢的慣性,這慣性隨時會離我們而去。
所以,我們在經營業績最好的時候,就要著手布局下一輪創新;否則,我們隨時會被淘汰。
這就是為什么那些優秀的企業家,總是在說自己公司離破產只有十八個月,或者說只有六個月。這不是說來嚇唬員工,這是現實。企業只要失去創新動力,肯定玩不下去。
企業必須有企業家,不能只是職業經理人“打理”,而是要有具備企業家精神,能持續創新的“職業經營人”。
熊彼得也以他的創新理論解釋了經濟周期,他說:?
企業家為什么會云集性出現呢?
因為一個或者少數幾個企業家的出現,可以促使其他更多企業家的出現,于是又可促使更多的企業家以不斷增加的數目出現。
如果一個人或少數人成功地前進,那么許多困難就會消失,于是其他人就會步這些先驅者的后塵,直到最后創新為人們所熟悉,成為一種人人都可以選擇的事情,這輪創新紅利也就結束了。
比如喬布斯的出現,促使了雷軍的出現,雷軍的出現,又促使了余承東的出現,現在帶來蘋果營收和利潤的下滑,最終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的利潤都會消失。
△
站在創新前沿的喬布斯
企業家成批出現是繁榮產生的唯一原因。反之,經濟衰退的原因是什么呢?
衰退的原因就是繁榮,衰退是繁榮的結果。這一輪創新紅利都吸收完了,就衰退了,進入均衡狀態。
衰退的結果是什么呢?衰退的結果,是下一輪創新,下一輪繁榮。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說企業追求的關鍵,在于“永不出局”。對于經濟周期運動的認識,熊彼得說:?
企業家創造市場變化
▼
認識上述現象,可以緩解我們的“戰略焦慮”,或者說“轉型焦慮”。在經濟進入衰退周期的時候,我們要堅定于自己的使命和戰略,而不是轉型去找別的機會,甚至把轉型搞成了轉行。
不要說“應對市場變化”,當你說“應對市場變化”的時候,你已經輸了。
因為市場自己是不會變化的,消費者的需求是不會自己變化的。市場變化,是企業家創造的。消費需求的變化,也是企業家創造的。
消費者自己不會產生一個智能手機的需求,然后喬布斯去滿足了這個需求。相反,是喬布斯創造了智能手機,消費者才會需求它。然后,諾基亞的市場就變化了,怎么應對呢?應對不了。只有雷軍能應對,他跟進。
所以,當你發現市場變化的時候,那是別人已經創新了。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讓品牌“上天”的營銷術|大娘水餃遭甩賣
吃的報告|小肥羊爆發了|喜家德階段勝利法
最忙星巴克|眾籌新玩法|品牌講故事
降低流失率|餐飲大數據|海底撈服務有毒
來源:華與華(ID:huayuhua-2013)
統籌:劉曉紅|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