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0
期
馬太效應加劇:
海底撈、呷哺呷哺突破千家,
連鎖化率超行業平均水平
火鍋作為餐飲第一大品類,吸金能力超強。據《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火鍋線上訂單量占全品類近三成。
火鍋熱度之高,原因有二:一是,火鍋重口味、強社交的屬性,讓消費者對火鍋形成了“疫情后的報復性消費”;二是火鍋品牌激烈競逐,創新速度快,使消費者一直擁有新鮮感。
疫情之后,火鍋門店數雖然有所下滑,但連鎖門店數逆勢增長。火鍋連鎖化率從2019年的15.1%大增至18.3%,超出餐飲行業的平均連鎖化率15%。
回顧近年來火鍋行業發展歷程,具有一定周期性。
2013年前后,資本涌進火鍋行業;2015年后供過于求,行業進行了一番洗牌;2018年隨著海底撈成功IPO,再度引發行業投資熱潮,新興火鍋店大幅增加;疫情后,馬太效應日益加劇,大品牌加速跑馬圈地,一部分經營不善的門店被淘汰出局。
內參君特地盤點了目前門店數前十的火鍋連鎖品牌:
值得注意的是,海底撈、呷哺呷哺,這兩大巨頭門店數均已超千家。
除此之外,賢合莊鹵味火鍋、譚鴨血老火鍋開店也非常迅猛。賢和莊鹵味火鍋2020年門店凈增長567家,增速位居第一,譚鴨血老火鍋門店則凈增長250家,位居第三。
以王婆大蝦、蝦吃蝦涮為代表的蝦品類細分賽道,熱鬧非凡。不過蝦品類的熱度仍局限于河南、山東等區域。
有拈頭等市井火鍋品牌,自前幾年開始風靡全國,如今已花開遍地。
火鍋品類的競爭,已經變得愈加多元。
火鍋賽道持續細分,
有料火鍋瘋長
火鍋品類歷史悠久,不同派系各有千秋。
依據地域、口味等不同,可以將火鍋分為7大派系:以銅鍋、 炭火和牛羊肉為招牌的北派火鍋,以麻辣著稱的川渝火鍋,以海鮮和清淡湯底為特色的粵系火鍋,以天然食材和酸辣口味為精髓的云貴火鍋,還有江浙系火鍋,以及海南椰子雞火鍋和韓式火鍋等特色火鍋。
(數據來源:美團大學餐飲學院)
川渝火鍋引領著目前的整體市場,占據了近1/3市場份額。而在火鍋行業發展愈成熟時,品類競爭給也愈加細分。
前幾年熱度最高的串串香,如今已經沉淀出了馬路邊邊、鋼管廠五區等領軍品牌。潮汕牛肉火鍋經過激烈競爭后,也留下了左庭右院、八合里海記等頭部品牌。
近兩年,火鍋市場的激烈競爭,迫使入局者做出更多創新,“有料”鍋底熱度漸起。
在譚鴨血和湊湊風靡全國后,鴨血火鍋熱度一直很高;以撈王為代表的豬肚雞火鍋也廣受歡迎;根據美團數據,全國椰子雞線上門店數4年來上漲近60%,跑贏了大部分品類。
在2020年熱度最高的當屬鹵味火鍋。2018年,鹵味火鍋在重慶萌芽,2019年,快速發展,逐漸在全國范圍內擴散。
根據大眾點評,如今單單川渝地區,就有幾百家辣鹵產品的火鍋店。大部分品牌的客單價在70-80元之間,走中低端路線。憑借高性價的打法,賢合莊、鹵校長、鹵力拼等鹵味火鍋實現了爆發式增長。
火鍋有料化,這是火鍋賽道競爭的必然結果,預計未來在餐飲市場上,火鍋的創新將繼續引領風潮。
作為一個成熟的大品類,火鍋勢必迎來行業的升級。
從價格趨勢上就可以窺見一二。雖然中低端價格仍是品類大盤,但中高端火鍋的增長趨勢更明顯。
從《中國餐飲大數據2021》可以看到,90-120元價格區間的線上訂單金額占比提高了2.7%,120元以上的占比提高了3.8%。同時我們可以觀察到輕奢火鍋正在崛起,代表品牌如湊湊、新京熹等。
行業升級的最大突破口,在于火鍋食材的品質把控與提升。
36kr研究院的《火鍋行業研究及消費者研究報告》顯示:菜品質量已經成為消費者最為看重的消費評估因素。
辰智餐飲大數據同樣顯示:用戶對火鍋店“價格合理”、“交通便利”的關注度有所下降,反應出火鍋消費者更加注重菜品及餐廳的質量,期望火鍋行業往質量更高的方向發展。
巴奴便是憑借產品主義出圈,基于優質食材,吸引越來越多顧客的認可。各個火鍋品牌也更加關注食材的價值,推出應季食材、河鮮、海鮮等新鮮產品。比如,大龍燚專門推出了167元的“鮮貨新品雙人套餐”,海底撈推出鱸魚片、墨魚須、墨魚仔等。
火鍋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迭代:從物質追求,向精神需求的升級。通過環境引發顧客的精神共鳴,從而促進消費行為。
湊湊是場景革命的領軍者。它非常強調MOT(Moment Of Truth),針對每一個市場,每一個周圍的環境、消費人群,定義整個場景模式。以青春懷舊為主題的迪士尼小鎮主題店;主打太空艙概念的未來主題店“湊湊2049”;以“餐+酒”為主題的“湊湊小酒館”……
(未來主題店“湊湊2049”)
在創新之路上狂奔的湊湊,截至2020年底,共開出140家門店,每到一處,都能掀起排隊熱潮。
再比如,海底撈開出粉色火鍋店;香天下把火鍋店開到“綠皮火車”上;朱光玉火鍋館門店裝修“土到極致”;莽子火鍋戲院則把場景布置得神似戲院,讓人身臨其境。
除了門店裝修設計,產品、擺盤、燈光、服務等環節,都是深化場景體驗的環節。在菜品擺盤上,各個火鍋店都開始注重美感,比如湊湊的“跳水企鵝”,蜀大俠的“春筍蝦滑”,都很容易引發消費者的自傳播效應。
場景體驗、文化認同是未來競爭力。因為單純的產品升級,很難帶來持續的新鮮感,結合場景帶來的精神共鳴,更容易把品牌力和品質感傳遞給消費者。
一線品牌掘金下沉市場
隨著一二線城市市場逐漸飽和,火鍋品牌戰場也延申到了三線及以下市場。
從2019年開始,海底撈就開始關注低線市場,2020年更是重點發力。從2020年的財報可以看到,海底撈在一、二、三線及以下城市的門店數量分別為255、499和451家。一年之間,海底撈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門店數凈增長257家。
下沉市場已經是海底撈的未來增長曲線。三線及以下城市的營收占比,已經從2019年的22.5%,增長到了29.5%。
(數據來源:海底撈財報)
除了海底撈,越來越多火鍋品牌也正在瞄準低線市場。
有拈頭成都市井火鍋聯合創始人魯林曾提到:實際上,中國目前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消費者,占整個火鍋消費市場的70%,他們主要分布在二三四線城市。他們有個共性,就是具有很強的消費動力,但是受制于收入,因此一開始我們就提到,要做中國下沉火鍋消費市場。
除了三線以下龐大的人口基數,火鍋品牌下沉能夠跑通,還有三個助推因素:
一是,受到疫情沖擊后,一二線城市的年輕人中興起一股“返鄉潮”,一部分人口回流到三四線城市。低線城市的人氣回升也會帶來更多的消費。
二是,三線以下城市消費者的社交時間更多,與火鍋品牌的社交屬性相契合。
三是,三線以下城市的人工和租金成本更低,門店模型更容易跑通。
供應鏈是核心競爭力
供應鏈則是火鍋品牌的另一重要戰場。火鍋品牌背后的供應鏈能力,更是體現了這家餐飲企業的實力。
火鍋供應鏈可以分為上游的火鍋食材原料,和中游的火鍋調味料。海底撈、呷哺呷哺、巴奴等頭部品牌,都已經在供應鏈戰場上深耕多年。
頤海國際最初專門為海底撈餐廳提供火鍋底料及蘸料,2007 年開始對外銷售火鍋底料,2013年頤海國際投資控股公司注冊成立,2016年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根據頭豹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火鍋底料短報告》,如今頤海國際占中國火鍋底料市場份額為20.8%,位列行業第一。
蜀海在2007 年作為海底撈食材加工、倉配方開始獨立運作,在2011 年拆分并獨立,2016 年開始服務外部客戶。如今蜀海已經是集銷售、研發、采購、生產、品保、倉儲、運輸、信息、金融為一體的餐飲供應鏈服務企業,是供應鏈領域的標桿企業。
而呷哺呷哺自建供應鏈體系,向上游延伸,自建從采購、加工到配送的供應鏈體系。比如聚焦在對原產地食材基地的搭建,并建立起源頭追溯制度。另外,呷哺呷哺通過收購上游肉類公司,增加自產比例,把控肉類質量和采購成本。
巴奴也耗資1.5億的在鄭州建立了中央廚房。這座新央廚負責毛肚、蝦滑、蔬菜等各種重要食材的初次加工處理,總面積高達32000㎡。巴奴的供應鏈強調以產品為核心,食材供應鏈以高產品質量為重心。
作為最成熟的餐飲品類,火鍋賽道競爭激烈,需要參賽選手不斷精進技能。同時,火鍋賽道上的競爭,從品牌,到供應鏈,再到創新能力,都走在行業前端,也值得其他賽道選手參考學習。
翁瑞雪13811864253(同微信)
佳音吶 18842356756(同微信)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5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