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呷哺呷哺舉辦發布會,宣布重走“大眾消費”路線。12月22日,全國千家門店已正式更新菜單,推出多款性價比套餐及網紅新品。
同時啟動“東擴南進”的發展戰略,加速在東部沿海城市、長三角區域和大灣區等地的擴張力度,呷哺集團創始人賀光啟預計,呷哺呷哺門店將從現有的千家擴增至1500家。而幾個月前,呷哺宣布關店200家 。
再往前,11月,海底撈宣布年底前關閉300家盈利不達預期的門店。事實上,伴隨著前期的高速擴張,很多人都感受到,海底撈門店前曾經那種大排長龍的景象早已不復存在。
老品牌面臨市場失守,寒深露重,新品牌卻在冉冉升起,欣欣向榮。
9月初,粵式火鍋撈王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已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沖擊粵式火鍋第一股。
8月初,重慶火鍋品牌周師兄宣布已完成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由黑蟻資本獨家投資。
最近有媒體報道,以粵港海鮮火鍋行運打邊爐為主品牌的“行運集團”,在今年9月也獲得由北京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基金,獨家投資的數千萬元Pre-A輪融資。
來源:品牌官方公眾號截圖,行運打邊爐(望京店)
據悉,行運集團成立于2018年,主創團隊2017年在北京三元里推出第一家門店“行運打邊爐”,大獲成功,如今北京已開8家門店。2021年,該集團又孵化出以粵式海鮮為主的子品牌“肥福排檔” 和“肥小福”燒鵝快餐店。
除此之外,之前大火的“明星火鍋”今年也發生不少變數。
曾風靡一時的Anglebaby代言的網紅潮牌斗瑬火鍋,在成都的兩家門店都已歇業關停。上個月也曝出,鄭愷持股企業已經退出火鳳祥股東。
火鍋行業可謂有人歡喜有人悲,就像川渝一家火鍋底料工廠的朋友所說,他們感受最明顯,今年有的品牌生意好,有的十分難熬。
企查查數據顯示,今年火鍋相關企業注冊量達到7.4萬家,但與此同時,吊銷注銷的有3.8萬家,足足有一半,競爭可謂慘烈。
那么,哪些火鍋能生?哪些會死?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火鍋市場正在發生的變化背后,有哪些不易覺察的本質。
撈王沖刺上市,行運打邊爐獲資本青睞,這一切并非偶然,背后實則是粵式/港式火鍋的崛起。
有分析就認為,撈王之所以能沖刺IPO,主要因為“白湯”與市場上普遍的“紅湯”相比,差異化足夠明顯,而且豬肚雞有“滋補”功能,與大眾追求健康的消費趨勢吻合,粵式火鍋的品類趨勢是撈王的有利競爭因素。
根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目前撈王共經營138家直營餐廳,主要集中在華東區域。內參君觀察到,在疫情嚴重的2020年,撈王新開店35家,2021年開店19家,逆勢擴張勢頭明顯。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2021年中國火鍋餐廳的整體市場規模預計在5218億元,川式火鍋在其中占據65%的份額,粵式火鍋則占據15%。雖然川渝火鍋目前的市場份額仍然最大,但粵式火鍋的增長卻最為明顯。
以椰子雞和花膠雞為例,美團《2021火鍋品類數據報告》(下稱火鍋報告)顯示,雖然筆單價都高于火鍋均值,尤其是花膠雞筆單價近三年連年上升,但這兩個細分品類的市場滲透率和銷售份額仍然大幅上升。
比如椰子雞本是海南菜,目前主要的消費區域集中在兩廣和湖南。最近一年,在上海、北京迅速增長。花膠雞火鍋憑借美容養生的強勢賣點,連續兩年銷售翻倍,最近一年更是增長2倍以上,尤其是川渝地區。
港式火鍋也是如此。上述報告顯示,南方的四川、重慶兩地,北方的北京、吉林,打邊爐/港式火鍋的銷售持續高速提升。除了這些重點省份外,很多地方都開始接受這種火鍋口味和形式,報告預測其最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潮汕牛肉火鍋。
除了港/粵式火鍋漲勢明顯,內參君發現,相比市場同質化嚴重的川渝火鍋,今年以來,具有地域特色的火鍋都迎來較快發展。美團相關數據也表明,無辣火鍋開始盛行。比如老北京火鍋額爾敦傳統涮,把“蒙古包”搬到南方賣火鍋,大受歡迎,甚至在無辣不歡的成都生意也很火爆,連開5店。
如果把目光聚焦到重慶這樣的火鍋之都,也能發現,其他地域特色火鍋正在強勢入侵。本地火鍋份額僅占一半,而潮汕牛肉火鍋、泰式火鍋、打邊爐等日漸風靡。
而在很多城市的火鍋熱門榜上(12月23日),也不再是清一色的被川渝火鍋霸榜,比如上海榜單第四是一家沙茶火鍋;而在北京,肥腸火鍋、老北京火鍋都在熱門榜前三;深圳榜單第二是祿嬸雞煲·香港打邊爐。
“性價比”火鍋日益火爆
地攤火鍋回歸
呷哺呷哺重回“平民火鍋”定位,就印證了性價比火鍋的大勢所趨。
“火鍋+”跨界融合成大勢所趨
小結
大型連鎖餐飲的智能設備供應商都是誰?歡迎大家關注和點贊,也可進入視頻號評論區說說你的想法~
內參小秘書 neicanmishu(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餐企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