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易君近日發現,已經接近涼透邊緣的自助餐好像又有了復活的跡象,不少餐飲頭部企業也開始上線自己的自助套餐和自助產品,涼透了的自助餐這是要翻紅了嗎?

餐飲大佬們布局自助產品


自助餐是要翻紅了嗎?
一場疫情讓整個餐飲行業在格局上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據數據顯示,1-8月份,我國餐飲行業的收入為27482億元,同比下降5.0%。
另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今年5月份,16-24歲就業主體人群失業率為18.4%,創歷史新高,消費信心持續不振。
所以大家都說,這是一個消費降級的時代,但消費降級并不代表著人們不消費,我們要正確理解這個消費降級的意思。消費降級,是表示著消費者消費能力的降級,但消費需求卻并沒有降級,反而還在升級。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一分錢掰成兩分花”,性價比一詞成為了主宰消費的關鍵詞,于是,越來越多高性價比的餐廳被消費者青睞。
例如茶飲賽道頭部品牌喜茶、奈雪的茶也開始降價,例如火鍋賽道呷哺呷哺回歸原始定位,從客單價100左右降回50-60元左右……
性價比成為了現階段發展最重要的關鍵詞,而各大餐飲品牌們布局自助產品與這個有什么關系呢?
在業內看來,這無非是餐飲人們的一種自救。
后疫情時代,在反復的疫情下餐飲各大賽道各個品牌仍然無法很有起色的回到巔峰時期,如今的餐飲人最大的目標就是“活下去”。
要如何才能活下去?
例如海底撈在疫情期間的各種自救,賣早餐、賣盒飯、賣團餐、賣菜,可以說是消費者需求什么就賣什么,就為了門店回血。
不僅如此,如今的餐飲市場早已不比當年,如今餐飲市場的規模已經在無限擴大,其中玩家入過江之卿,各個賽道內部內卷也越發嚴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餐飲品牌們也都使出各種手段來為自己“爭取”盈利機會,打折促銷、套餐、優惠等各種常規手段就不說了,在競爭下,這種吸引客流的手段、有著性價比幌子的“自助模式”自然又被抬上了桌面。
在業內看來,這大部分的原因應該是餐飲人為了自救。
據餐易君查詢數據發現,不少企業在疫情期間就通過“自助模式”回了不少血。
例如,2020年東來順短暫試水過68塊錢的自助火鍋,在疫情中成為了救命的“良藥”;北京的烘焙品牌黑眼圈少見的推出了“48元的面包自助”;而去年上海地區的小肥羊火鍋推出了138-228元不等的自助套餐,成為不少消費者青睞的對象;吉野家也在上新了火鍋產品后,快速推出了68元/位的火鍋自助……
這些企業雖然在疫情期間通過“自助”模式回了血,但從結果上來看,無論是自助產品還是自助套餐,都并非餐企們的主要經營業務,也非主流模式。
大部分企業都是淺嘗即止,不多久就會下架“自助類產品”,雖然有少數品牌在這之中轉型自助餐飲,但也都是個例,并非主流。
而這些企業推出自助模式的原因大多也是為了增加產品線的變化,吸引客流。
而如今的自助品類的火熱,在業內看來,這與之前的狀況也都差不多。在他們看來,新一波的“自助餐熱”大概率將會“重蹈覆轍”,在一陣喧囂之后歸為平靜。
因為自助模式無論是經營時段還是經營模型上,其實都與大部分的餐企并不相同,例如商場自助餐大部分時間都是將非正常時段的人氣集中在周末或者節假日或者晚上來銷售,時段很集中也很固定。
但一般的餐企并不可能像自助餐這樣經營。
是以,自助餐會不會翻紅,這個我們還需要根據當前的大市場去看,去分析,目前來看,自助餐仍然在走下坡路,翻紅或許有機會,但前路還有很多問題待解決。
原創文章,作者:餐易私塾,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5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