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國際家庭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
報告顯示,目前家庭規模小型化,2人、3人家庭成為家庭類型主體。而在養老方面,老年人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員,對社會服務需求較大。
國家衛計委家庭司司長王海東介紹,為全面系統地了解我國家庭的基本情況,國家衛計委2014年組織開展“中國家庭發展追蹤調查”,并在此基礎上編寫了《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這是我國首次由政府主導的全國性家庭追蹤調查。本次調查共涉及全國31個省(區、市)的32494個家庭,登記人口184439人。
調查結果表明,我國家庭發展在諸多方面都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突出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家庭規模小型化,家庭類型多樣化。
二是城鄉家庭收入差距明顯。
三是城鄉養老照護和醫養結合需求較大。
四是父親在照料和教育兒童的過程中角色陪伴、教育不足。
五是計劃生育家庭發展狀況總體上好于非計劃生育家庭。
六是流動家庭與留守家庭成為常態家庭模式。
七是城鄉社區服務設施和功能差異明顯。
家庭人口
以2人或3人為主
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家庭平均規模為3.35人,其中,農村家庭平均規模為3.56人,城鎮家庭平均規模為3.07人。
報告指出,2至3人的小型家庭已成為家庭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型家庭,單人居住的情況也占一定比例。
家庭模式
流動家庭成為重要形態
報告顯示,家庭類型以核心家庭為主導,核心家庭(以夫妻、子女為核心的家庭)占64.3%,直系家庭占26.2%。
調查表明,流動家庭已成為我國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態,戶主居住地與戶籍地不在同一鄉/鎮/街道的流動家庭,占比17.2%。在流動家庭中,2人戶中夫妻共同流動占81.7%,3人戶中夫妻攜子女共同流動占84.7%,流動家庭平均戶規模為2.59人。在農村,“留守”現象比較突出,其中留守兒童占農村全部兒童的35.1%。
家庭收入
城鄉家庭收入差距明顯
調查表明,城鄉家庭收入差距明顯。其中,收入最高的20%家庭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家庭的19倍。
報告指出,在我國城鄉差別較大、人口流動等背景下,加上人們在擇偶過程中的婚姻梯度選擇,婚姻匹配的矛盾將不可避免地發生轉移。導致經濟欠發達地區一些大齡男性因擇偶困難,“被迫”未婚甚至終身不婚。例如,50歲以上農村男性的未婚比例在2%以上。
家庭就業
女性未就業者占15.9%
本次調查的16至59歲家庭人口中,未就業者比例為10.5%。其中女性未就業者比例為15.9%,高于男性未就業者(4.8%);居住在城鎮的人口,未就業者比例為13.2%,高于居住于農村的未就業者比例(8.8%)。
接受調查的16至59歲成年人中,除了未找工作者,失業率為4.8%。女性失業率為5.5%,高于男性(4.3%);農村失業率為5.4%,高于城鎮失業率(4.2%)。數據顯示,2014年年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與本次調查結果接近。
家庭教育
父親角色關鍵時期缺位
調查表明,無論是在農村還是在城鎮,0至5歲兒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人是母親,其次是祖父母;農村祖父母照顧的比例高于城鎮;城鎮外祖父母和父母雙方照顧的比例均高于農村。但父母雙方共同照料的只占7.5%。在日常生活照料過程中,父親角色發揮不足。
0至5歲兒童在家日常教育承擔人與日常生活照料人基本一致,主要是母親,其次是祖父母,再次是父母雙方。母親承擔日常教育的比例城鎮家庭高于農村家庭,祖父母承擔教育的比例農村家庭高于城鎮家庭,父母雙方承擔教育的比例只占11.7%,城鎮家庭高于農村家庭。
0至5歲兒童中,母親每天的陪伴時間在1小時及以下的比例只相當于父親的1/2,而陪伴時間在4小時及以上的比例是父親的兩倍。總體來說,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多于父親。
專家觀點
父教缺失有很大隱患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王大龍表示,中國家庭當前存在的問題是,父親很少參與家教。“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思想影響還是很深遠,大多數人持“男人是摟錢的耙子,女人是裝錢的匣子”這樣的觀念,導致父教嚴重缺失。但是,父親這個角色代表著規矩、責任,很多方面是母親無法給予的。從孩子的角度來說,渴望父親能夠多陪陪他。缺少父愛的孩子容易產生情感方面的障礙,容易焦慮,自尊心低下。“所以,我認為,中國父教的缺失是我們民族一個很大的創傷,是我們下一代的隱患。”
國家衛計委家庭司司長王海東表示,現在正在開展的“新家庭計劃”項目,其中一個模塊就是家庭科學育兒,通過培訓社區工作人員和家長,請一些專家培訓家長和監護人,如何在家庭中對兒童進行科學養育和教育。“新家庭計劃針對家庭的科學育兒,怎么做好父親、怎么扮演好父親的角色都有專門的培訓,相信會對改善這方面的問題發揮作用,會對家庭育兒有所支持和幫助。”
家庭養老
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10%
調查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41.9%。農村老人比城鎮老人面臨更多困難,28.9%的城鎮老年人感覺養老目前沒有困難,而農村則低于城鎮13個百分點。47%的農村老人認為錢不夠花,42.3%認為病痛較多,均高于城鎮超10個百分點。
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員,養老服務的需求集中在健康醫療方面,對社會化服務的需求較大。老年人接受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比重很低,且城鄉差異不大。老年人接受過的社會化養老服務主要為身體健康檢查、咨詢,約27%老年人接受過該服務,其次是上門看病和幫助干農活、陪同看病,但接受過這幾類服務的老年人很少,分別只有7.5%、6.8%和4.4%。
分析認為,“空巢”家庭和單身老人戶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人口年齡結構的老齡化,人口遷移的頻繁流動,特別是勞動年齡人口的大量遷移流動;二是伴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低齡老年人經濟生活的獨立,具備自理分居的能力。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1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