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9是比2018更加艱難的一年,餐飲業的閉店率高達70%,餐廳平均壽命只有508天,餐飲業告別野蠻生長狀態,即將迎來下半場。
“餐飲下半場會更慘烈,而這也只是很長時間內極其慘烈的新階段的開始。
對餐飲創業者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先去搞明白‘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阮志勇,知名餐飲媒體人,10年餐飲投資經驗,曾服務于KFC、85°C。他發文探討了餐飲業下半場的“不死法則”,希望能給做餐飲迷茫中的你一些啟發。
文丨九潤老阮
這首歌,是電影《飛馳人生》里的片尾曲。
旁白是男主張弛這樣的一段描述:這條賽道,我每天都在腦海中跑二十多遍。五年、三萬六千多遍,我能記住每一個彎。
這是一個賽車手對夢想、對人生的奉獻。
那么,你拿什么奉獻給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呢?
一有空檔就葛優躺著刷刷抖音?去參加不知所云、僅供刷存在感、跟你沒半毛錢關系的“瘋”會?
還是前往一線、和顧客交流、洞察需求、看看為什么仍然有員工缺乏熱情和動力?究竟是招募、還是培訓或者機制方面需要改進?
餐廳生意為什么就變差了?
一凡是我一個從知乎到公眾號的網友,大概是88年的還是89年的小伙子,具體想不起來了。
去年下半年在武漢開始創業,那段時間剛巧到那里看幾個店,且對于85、90后持續關注,那就順便約了一小時的下午茶。小伙兒長得還是又酷又帥,充滿活力,給他起了個外號“武漢吳亦凡”。
之后半年多沒怎么聯系,這幾天忽然頻繁地收到給我發的微信。
手里事情忙完打開一看,一大段一大段的敘述創業之艱辛、世道之不平、早知如此何必當初…blabla的…
反正幾段加起來字數夠3000了,看了老半天沒看明白重點說啥,一看樣子八成估計店快掛了。
阿布是臺籍機車青年,喜歡庫里,手臂上也紋著同樣庫里左手內側的希伯來符號,來大陸3年,一直在做迷你小吃店。
最早是大眾點評的小網紅,這幾年隨著抖音、小紅書的崛起也順便給自己門店引流。粉絲加一起有好幾十萬,還開了幾十家的加盟店。
不過最近一年、一年半,營銷的效果好像越來越差了…
約了我好多次,因為最近比較忙,他就專門飛來我辦事兒的城市,一起聊了90分鐘。
成功沒有套路,但失敗都有相似的理由
打開“武漢吳亦凡”在大眾點評上的門店鏈接,不用3分鐘,大致就知道問題的關鍵可能會在哪里。
這場景似乎有些既視感,仿佛已經發生過很多很多次。
這些年看了不少店、聊了不少人,記的筆記差不多都幾十萬字了。前段時間忽然有些感覺:
我可能仍然不知道“怎么樣才能干成一件事情”,但是好像朦朦朧朧地知道“怎么樣是干不成一件事情”的。
比如,“武漢吳亦凡”的這店,開了有200天,點評不到60條,平均下來3天都沒有一條點評。
而且,連續3條的顧客點評都在吐相同的槽點,下方沒有任何回復。
換成是一個在app上隨機選商家的顧客,剛開始點進來有一點興趣、心能大到看幾條這樣的點評還會愿意去試錯的估計也sei了~
你開個店,又不在乎老顧客的點評,又不在乎給新顧客什么印象,這店是開給自己玩么?
任何企業在不同階段,都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武漢吳亦凡”、阿布,他們的情況都不是個案,而是一個群體的縮影。
幾個月前的一次復盤,讓我意識到這背后的一個關鍵邏輯:
1、任何企業在不同階段,都有“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2、這件事情能夠解決當前階段的影響到發展的關鍵問題;
3、只有找對這一件事情去徹底解決,才能走向下一階段。
舉個常見的例子:
A、B、C三家店月營業額都是50萬,但是對于三家店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卻未必一樣。
因為“營業額”這單一維度的數字,作為決策依據太過單薄,還需要其他的數據、提供一并的分析。
如果不斷繼續補充…
A店:做串串,75平米
B店:做酸菜魚,150平米
C店:做川菜,300平米
A店:做串串,75平米,房租6萬,人工8萬
B店:做酸菜魚,150平米,房租9萬,人工9萬
C店:做川菜,300平米,房租12萬,人工14萬
A店:做串串,75平米,房租6萬,人工8萬,毛利30%
B店:做酸菜魚,150平米,房租9萬,人工9萬,毛利67%
C店:做川菜,300平米,房租12萬,人工14萬,毛利50%
…還可以繼續補充很多的信息維度。
你覺得這三家店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什么呢?
我們可以從中發現:
每多一個信息維度,都很可能會影響到關鍵的決策。
圖片來源:華空間設計
餐廳嚴重虧損時,最重要的是提升營業額嗎?
人類這顆大腦,延續了一路演化而來的“生存為先”的設定,有個糟糕的BUG:
因為大腦占體重不到3%、耗氧量卻高達近30%,所以在出廠模式里,當面對需要深度思考解決復雜問題時,首先啟動的是本能反應、直覺反應,天然屏蔽了解決復雜問題的理性深度思考的高耗氧模式。
說到底,人跟人本質的區別,就在遇到問題是首先啟用本能直覺模式,還是理性啟用深度思考的高耗氧模式。
改個產品名字啊、改個品牌名稱啊、菜單里配幾張漂亮的圖片啊、價格調到尾數是8調到9啊…
這些有沒有用?
早期會有用,長期效用一定遞減。
其一你這樣做,別人也會,其二,顧客慢慢也就習慣了。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
門頭字兒越來越大、用的顏色也越來越有反差、門口都會有個拍得漂漂亮亮的大大的產品圖。
對于經營者來說,長期處于信息過載環境下,更需要將無效信息進行噪音屏蔽,以更高效的方式對當前狀態進行深度思考。
比如,面對下面2種常見的情況,最重要的事情往往會感覺與常規相悖:
1、嚴重虧損狀態,優先止損
不是先提升營業額!不是先提升營業額!不是先提升營業額!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當傷員大失血送進急癥室,首先要采取的就是先止血。
因為身體失血到一定程度,心臟、大腦會停止繼續工作。
這就是“優先止損”的邏輯。
嚴重虧損主要是成本結構原因,同時提升營業額又是復雜性系統工程,沒有任何一種簡單方法能夠快速提升營業額,當一系列提升營業額的動作都無效后,回頭再想重構成本結構止損,已經積重難返了。
創業超過10年的老司機心里往往都有一些傷疤,其中有一大塊一到黃梅季節就酸痛無比:
“集中所有資源去救一家選址不合適或商圈發生重大轉移的門店,至少要搭進去2-3倍的投資額,大概率下仍然會救不回來。”
2、良性盈利狀態,優先建模
不是先提升營業額!不是先提升營業額!不是先提升營業額!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不斷提升營業額,對于單店有些許意義,對于連鎖經營,價值反而不大。
孫正義提過的“蘭徹斯特法則”隊伍兵力=最小作戰單元兵力x作戰單元數量,邏輯等同于連鎖模式。
最小作戰單元的兵力并不是唯一關鍵,作戰單元數量也是有重大潛力的關鍵點。
前段時間上市的瑞幸咖啡,平均單店月營業額僅為7萬,靠門店數量取勝吶!
結合上面兩個案例,你會發現:
對創業者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先去搞明白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是什么。
是什么決定了一件事情的結果?
是我們對于這件事情的資源配置決定了這件事情的結果。
那么,是什么決定了這件事情的資源配置呢?
是我們對于這件事情的“認知”。
所以,我們對于一件事情的“認知”,最終決定了這件事情的結果。
如果我們不去改變對于一件事情的認知,也就不會改變對于這件事情的資源配置,自然也就不會改變這件事情的結果。
因此,我們如果要改變一件事情的結果,得首先從改變“認知”開始。
改變“認知”,需要先配置深度思考的時間和精力。
圖片來源:華空間設計
餐飲下半場,
把時間精力用對,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
時間精力在哪里,未來就在哪里。
創業者最重要最稀缺不可再生的資源,是時間精力,把時間精力用在對的事情上,才能得到相應的結果。
把時間精力用在刷抖音、混圈子上,你是要去當網紅么?
對于“武漢吳亦凡”來說,在店里推了大碗寬面絕不應該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阿布也應該知道:庫里紋身的那個希伯來符號,代表著過去和未來,代表著在每天的過程中、實踐中自我精進,方能抵達未來。
餐飲下半場,對于商家而言,水流變得干涸。
上一次的水流,因為外賣平臺的進入而發生轉變;上上一次的水流,因為購物中心的進入而發生轉變…
如果下一次的水流發生改變,在沒有看到結果以前,你是堅持還是改變呢?
在沒有看到結果以前,你該如何平衡自己的堅持和改變呢?
一個個重要的問題,都需要你能夠靜下心來、深度思考。
下半場會更慘烈,心肺功能不太好的根本無法經受得起,這也只是很長時間內極其慘烈的新階段的開始。
你已經開始創業,有了開始的勇氣。
那么你有自我突破、自我變革的勇氣么?
那么你有不斷自我修復、于實踐中微調方向的智慧么?
即使哪天身邊沒有一個人支持,你有雖千萬人吾往矣、永不言敗的毅力么?
生命是由時間精力構成的。
把時間精力用對,才是生命里最重要的事情。
做對的事情,才不會犯錯。
用對時間精力,才會有未來。
-END-
主編丨陳青編輯丨馬聰
專開30到50平店,賣小龍蝦肉夾饃,1年突破200家!
把魚做成“炸藥包”,顧客排隊一整夜,300平店日營收5萬!
估值5億,連開30家店,這個小面館找到了一條快餐破局之路?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