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買房了,餐飲業更值得你投資

    海底撈上市后,紅餐曾撰文指出,目前我國餐飲投融資市場存在諸多問題,未來發展充滿變數,不過整體勢頭向好(點此閱讀)。

    事實上,對于逐利的資本而言,“有利可圖”是其天然訴求;而如今的餐飲業,其成熟度恰恰正在加強,餐飲投資未來可期

    2016年和2017年,我國餐飲業收入分別達到了3.5萬億和3.9萬億,預計2018年全年餐飲業規模將突破4萬億大關。餐飲業的快速發展,帶來巨大的商機和財富,而原本應虎視眈眈的資本對于這一投資風口,表現得卻十分謹慎和理性。

    從投資案例的數量來看,在經歷了2015年的高點之后,國內對實體餐飲店的投資案例逐漸回落,機構將投資重點放在餐飲O2O等新興領域,更多地聚焦在互聯網與傳統餐飲融合方面。

    傳統餐飲業之所以不容易獲得資本追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退路不明”,資本市場肯冒著風險去押注,無非是在退出的時候,能有所收獲。眾所周知,資本退出的方式主要包括 IPO、新三板掛牌、并購、協議轉讓等幾種,但在餐飲業,面對這幾條路擺在眼前時,很多人卻不知道該怎么去走才正確。在這方面,專注于消費品領域投資的天圖資本的退出路徑策略值得參考。

    天圖資本管理合伙人、首席投資官馮衛東曾表示:“過去我們退出的項目,1/3是IPO,1/3是并購,1/3是一級市場的轉讓和回購。在IPO這一塊,早些年的時候A股IPO是比較多的,但是近幾年我們在港股的IPO超過A股。未來我們預測可能并購退出會變得更多,甚至占半壁江山,而這也是美國資本市場的情況,畢竟IPO這個通道還是比較窄的。”

    01

    內地上市熱情消退

    之所以餐飲企業“舍近求遠”,更加熱衷于赴港IPO,主要原因是目前內地上市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一方面,內地上市餐飲企業多經營不善,虧損嚴重,部分企業謀求轉型,同時餐飲企業國內上市十分困難,導致整體平均市值走低。另一方面,在市盈率方面,傳統餐飲逐漸式微甚至轉型,內地資本市場也尚未成熟,部分熱點炒作就增大了PE的波動性,如煌上煌在2016年中發布的“10轉30”高送轉預期讓當年股價上漲了 400%。

    此外,國內餐飲企業經營不力情況居多,甚至處于虧損狀態。這一點從數據上可以直觀發現:2014—2017年上半年,在內地上市的餐飲企業,其平均營業收入為35.6億元、33.6億元、31.6億元、17.4億元。

    提到內地上市的餐飲企業,就不得不提湘鄂情,2009年11月11日,湘鄂情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成為A股市場的民營餐飲企業第一股。

    2012年,定位高端餐飲的湘鄂情受到了“中央八項規定”帶來的影響,2013年巨虧5.64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788.86%,交出了歷史上最差的成績單。

    病急亂投醫,2014年8月湘鄂情更名為中科云網,內部稱其為基于大數據生態環境,尋求產業模式創新,然而這一令人咋舌的跨界動作并未收到預期效果,相反是立案調查、罰款甚至停牌等危機接踵而來。

    當然,內地上市企業有時候也會為資本帶來驚喜。2017年,九鼎投資從絕味食品IPO中獲得賬面回報4.46倍,但業內普遍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內地上市企業估值偏高,該平均回報率不可持續。

    而且,一年之后的2018年3月19日,絕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發布《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稱:九鼎投資旗下的三個投資機構以及深圳匯賢擬減持絕味食品股份,減持比例總計不超過絕味食品總股本的8.43%,而這正是上述四個投資機構的持股比例總和。減持消息發出后,絕味食品的股價多天下跌,但投資了7年之久的九鼎投資卻收獲了超過10億元的收入。

    02

    赴港IPO更“誘人”

    相比于在內地上市的餐飲企業一地雞毛,由于上市制度相對寬松、振幅穩健、估值理性等優勢,赴港IPO越來越受歡迎。尤其是在今年4月,香港聯交所發布了早有醞釀的IPO新規,允許雙重股權結構公司上市,即實施同股不同權,普通股東一票一股,公司少數高管可以一股數票,目的是管理層試圖以少量資本控制整個上市公司,這一制度在世界范圍內已較為成熟,對于企業和資本方都有較強的吸引力。

    在餐飲企業赴港上市的案例中,天圖投資的周黑鴨較具代表性。2016年11月11日,周黑鴨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上市之前,周黑鴨完成兩輪共計2.1億元的融資。包括2010年11月獲天圖資本旗下天津天圖興盛股權投資基金近6000萬元A輪獨家投資和2012年7月獲得近1.5億元B輪融資,由IDG資本領投,天圖資本追加投資。

    登陸港交所當天,周黑鴨股價大漲13.435%,報收于6.67港元/股,周黑鴨市值達到154.71億港元,持有9.65%股權的天津天圖興盛股權投資基金獲得退出。2017年,周黑鴨的營業收入32.48億元,同比增長15.4%;凈利潤7.61億元,同比增長6.4%。如此結局,可謂是“雙贏”。

    03

    未來并購退出將成主流

    如果說IPO還是當下最為常見的資本退出方式,那么并購將是未來最重要的退出方式。

    企業不論是選擇在A股、港股還是美股IPO,都必須要受到各自的一系列條件限制,但是并購退出則顯得相對簡單,其復雜性和時間成本都更低,再細化到并購方式也可以“因地制宜”更加靈活。而且,并購退出只要在并購交易完成后,即可一次性全部退出,交易價格及退出回報較為明確。

    2014—2017 年間,餐飲行業共發生65起并購事件,其中51起為國內交易,14起為海外交易。海外交易涉及的均為國內外知名企業,如麥當勞、許留山、翡翠餐飲等,平均并購金額高達10億元。

    在諸多并購案例中,2017年中信資本以近140億元人民幣并購麥當勞中國最具代表性。本次并購于2017年1月8日開始,于2017年7月31日正式完成交割。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凱雷投資集團和麥當勞聯合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新公司以最高20.8億美元(約137.8億元人民幣)的總價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

    在過去行業飛速發展時期,直營固然能更好的管理并且獲得更多的利潤,而彼時麥當勞的營收增速開始下滑,適時擴大特許經營模式比例,獲得一次性的特許經營權支付額,以及持續性的權利金,有利于實現低成本的規模擴張。

    在本次并購事件完成后,各方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進一步發展了麥當勞的業務,如開設新餐廳(特別在三、四線城市)、提升現有餐廳的銷售額以及在菜單創新、便捷服務、數字化零售、外賣等方面進行拓展提升。

    04

    餐飲投資未來可期

    在之前的20年里,餐飲從來都不是資本追逐的對象,直到互聯網加持的O2O領域誕生了諸多泡沫后,資本才開始把目光轉向這個傳統的行業。但是,資本的態度似乎仍然表現得有些冷淡,2015年后,進入餐飲行業的機構數量開始下降,主要原因有兩點:國外大型機構在國內餐飲領域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直到2017年幾乎全部撤離;不少國內機構調整投資戰略,轉而關注大消費領域的其它行業。

    當市場表現出它的“態度”之后,不少人都認為餐飲投資的時機還未到來。在這個問題上,馮衛東表現出了不同的看法:

    “過去天圖考察了不少餐飲企業,但真正去投資的卻比較少,主要是因為當時餐飲行業專業化分工沒有形成,發展速度達不到資本的預期,餐飲大規模投資時機尚未到來。但是,現在的餐飲行業已經出現了第三方的中央廚房和中央工廠這樣的專業化分工,所以我認為,餐飲的黃金時代就是作為資本的黃金時代才剛剛開始。”

    正如馮衛東所言,餐飲業的成熟度正在加強,業內認為,如果餐飲投資的退出機制日趨完善,再伴隨著消費升級帶來消費紅利的加持,對于投資者、消費者、企業而言,餐飲投資未來將會呈現出一個多贏局面

    來源:餐飲投融界(ID :canyintrj)

    編輯|紅餐_左永君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0595.html

    (0)
    上一篇 2018年10月29日 21:00
    下一篇 2018年10月29日 21:4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