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10日 | 第[717]篇原創
作者 | 張大寬
來源 | 餐謀張大寬(ID:dkxy029)
轉載授權請聯系(ID:BG9FBG)
節日快樂
–張大寬
5月10日
今天是5月10日,母親節。
祝愿天下的母親們,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今天在回家路上聽到《邵恒頭條》的節目,是母親節的特輯。
節目的主題是“作為母親,我最得意的是。。。。”
這個主題很棒啊,從母親的角度來說最得意的一件事。
節目中有一段,是《焦慮情緒管理課》的主理人張輝老師說她最得意的事情,是一直致力于對孩子情緒的輔導。
她說,這個情緒輔導,往大了說,就是“情商管理”。
孩子慢慢長大,家長就會因為孩子的各種行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來做,而產生爭執,甚至沖突。
而面對這種沖突,考驗的就是家長的情緒控制能力。這個事情不簡單的,即使是她這樣學過專業心理學,日常也難免會因為各種情況產生各種情緒。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每當這樣的“情緒”出現的時候,也是為孩子展示如何處理情緒的好時機。
她舉了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說有一次,她和閨女出去逛,中間因為一些事情不開心,倆人就拌了幾句嘴,這時候誰也聽不進去誰說什么。
這種情況可能你和你的孩子也遇到過,很多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會開始“沉默”,大人也不多說什么,孩子也不說什么。
而張慧卻沒怎么做,她看到前面不遠處有三棵樹,她對孩子說:“好了,我們也別爭了,你看到那棵樹了么?我們往那棵樹走的路上,都各自說說自己到底想說什么和想要什么。走到那兒咱們這事兒就了了,不說了好么?”
孩子聽到這句話后,立刻噶虐好像有了一個新目標,就開始說“媽媽,我覺得你剛才誤會我了,我其實……”孩子說完了之后,她也立刻說出我當時的想法是什么。然后當他們快走到第三棵樹的時候,兩個人都聊得很興奮,真的就在走過那棵樹之后,把剛才的事情翻篇了,不爭了。
從此以后,孩子對這個“三棵樹”的例子記得很深刻,以后再有事情說不到一起,就會尋找一個“便捷”,比如時間走到9點,就和好。過了這個紅綠燈,就翻篇等等。這就是用看得見的邊界來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聽完之后,就覺得有知識的人處理事情的方式真的不一樣。有多少家長和孩子都在冷戰,爭吵,甚至大打出手,這樣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造成的影響是很大的。
但你看上面這個例子,用看得見的邊界來為雙方設立一個“翻篇”的點,這就做到了對事不對人,雙方也能很好的溝通。
剛才說的是第一個例子,還有第二個例子。
帶孩子的過程,總不會是“母慈子孝”的,總會有家長正忙著,孩子還要鬧騰的時候。
一般情況下,這個時候家大人就要開始“發飆”了。
好一點的就是怒吼,呵斥孩子,差一點的還可能會動手。
如果平常都在教孩子要控制情緒,可這時候大人先崩潰,先發火,這不就是“言行不一”的表現嗎?
孩子看了這樣,肯定會不服,還會和大人“杠”起來!
這時候,咋和孩子說呢?總不能裝作沒事敷衍過去吧。
張慧老師說他是這么做的,在面對無法解釋的情緒的時候,找個可以解釋的形象說明。
這里,她有一個好用的招,就是用一個比喻給孩子形容自己的情緒。
她用的比喻,是“大魔怪”。
她會這么說:“剛才媽媽太生氣了,所以大魔怪就出現了,吼了你。但是你也很棒啊,為了打敗媽媽的大魔怪,你的小魔怪也出來了,所以看起來好像我們兩個吵架了。可是你不用害怕,大魔怪有兩個特點,第一就是他從來不打人,第二就是他吼的永遠是小朋友的行為,不是小朋友個人。
請你仔細的品味這段話,這可以說是教科書級別的。
這段話,告訴了孩子,剛才發生了什么,還告訴了孩子,這種吼叫是沖著孩子的行為,而不是對孩子個人。
就是我們所說的“對事不對人”。
沒有一個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但當大人處理不好情緒,對孩子吼叫,甚至還會用別的孩子來做對比的時候,孩子很容易會覺得“你們愛的不是我,而是別人家的孩子”。你們是“對人不對事”。
如果讓孩子沒有了安全感,青春期的叛逆,甚至長大了不合群的幾率會大大增加的。
張慧老師的兩個例子說完了,我作為一個大老爺們,也能想象的到,這樣帶孩子,是非常得意的事情。
有文化的母親做事,不服都不行,你說是吧。
下方廣告,戳圖片獲取技能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張大寬,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8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