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包子鋪里的場景革命:包子+咖啡,白天不懂夜的黑?
咖啡館這個空間,越來越成為體驗式消費的絕佳場景。咖啡館里賣書、賣茶、賣草藥,甚至是賣創業服務……終于,在杭州一家咖啡館模樣的包子鋪里,咖啡和包子在一起了。
▲土包子 + 洋咖啡 = ?
前兩天咖sir聽說,杭州一家包子店面鋪升級了。
而且是竄天猴式的升——空間設計上完全變成了一家咖啡館。
這是一家叫做“甘其食BAOBAO”的包子鋪,新近推出的3.0版本的新店。如果不看菜單,你完全會覺得走進了一家咖啡館。
咖啡館門口常用來推薦新品的小黑板,它有;咖啡館里“原木+綠色植物+通透落地窗”的文藝小清新風格,它有;
咖啡館標配:Wifi網絡、吧臺桌椅,它有;
甚至,它還出售咖啡。
以及精釀啤酒、紅茶等飲料。
所以,你覺得這是在包子鋪里賣咖啡,還是咖啡館里賣包子?吃著包子,就著大蒜,喝著咖啡……周立波和郭德綱的粉絲們,終于可以友好的在一起了。
▲看看這個賣包子的咖啡店長什么樣子
清新的綠色主調結合溫和的木質風格,
全透明的工作間、簡潔現代的就餐區,
你能相信,
這貨居然是我們街頭時常見到的甘其食么?
了解過才知道,貨真價實!
這貨是甘其食的3.0版本,名字叫做“甘其食BAOBAO”~
(BAOBAO。。甘包包。額。。怎么有點萌萌的趕腳呢)
不僅是裝修小資了,店里還有二十來個餐位可以坐著吃包子,再也不用急匆匆地在路上啃包子了。
甘其食的負責人說:“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的售賣包子,而是開始賣服務,賣品質,當然也許還有情懷。透明開放廚房的用意就是希望每一個進店買包子的人能夠看見監督我們的制作過程,吃的放心。說不定以后你還能在店里指定哪位師傅為你做包子。”
店升級了,包子也升級了,有“生態黑豬包、蘋果叉燒包、夏威夷果甜芝士包……”
最奇特的是店里不僅賣起了咖啡,居然還有精釀啤酒賣
……
這創意,沒喝我都要醉了
(所以說,下雨天喝咖啡吃包子更配?)
每份上桌的包子還會贈送紙巾盒一小包濕巾。吃包子前要先用餐盒上配的濕巾清潔雙手,然后再直接用手拿包子吃,這才是甘其食包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圖:荒川/浙江省商貿業聯合會)
▲賣包子的,為什么要賣咖啡?
午后,坐在寧靜的咖啡館里心緒萬千,不遠處飄來一陣豬肉大蔥包子的香氣…..
有人要說這是“對襟汗衫打領帶”,不搭嘎。
畢竟,包子和咖啡,代表的中西文化不同、氣質不同、消費群體也不同。
——當年的狗不理包子賣咖啡,已經嚇了中國消費者一跳了。好在最終二者產品沒有混搭出售。
但這家包子鋪,咖啡和包子已經在光天化日之下強行摟抱在一起了。
這看上去,既無消費場景的契合,也沒有品類嫁接的優勢。
但這或許正是這家包子鋪營銷的高明之處。
這個成立于2009年的包子品牌,每天在上海、杭州能賣掉20萬只包子,年營收3億。
他家老板的野心是,重新定義包子,實現這個街頭食物“非凡的商業潛質”。
這家包子賣到了美國哈佛大學廣場
有所謂,“不破不立”。
如果不顛覆大家對包子的傳統印象,面向年輕人“重新定義包子”,那你跟狗不理、慶豐那些能當你祖宗的老字號,又有什么區別?
▲咖啡館里的場景革命
咖sir要說,“咖啡”真的渾身是寶:
它的豆兒,可以磨來喝;它代表的文化符號,可以當做引流IP;用它開館子,則是最理想的營銷場景。
有人說,中國沒有咖啡文化,只有咖啡館文化。
簡單說,就是體驗式消費。
我可以不懂咖啡的水果酸,但我享受在咖啡館里呆著的感覺。
聰明的商家很快發現了這個秘密。
于是,咖啡館里賣書,咖啡館里賣安利,咖啡館里賣創業服務……
甚至我們喝了上千年的中國茶,也不得不低頭鉆進咖啡館的殼子,以期吸引更多年輕人。
所謂的“場景革命”,正在咖啡館里發生。強大的咖啡館文化,一次又一次被當做營銷大殺器。
終于,包子鋪里賣起了咖啡館,咖啡館里賣起了包子。
授權:咖門(AD:kamenclub),文/咖sir
整編:餐謀長聊餐飲 ,轉載請注明出處
▲餐謀長聊餐飲 (AD:Canmouchang)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