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互聯網人、企業界、知識分子和所謂中產階級來說,在每一年的年底都要去看兩個人的演講。
對,吳曉波的年終秀和羅振宇的跨年演講。
這兩個人在年底端出來的這盤菜,是回顧過去,也是展望未來,究竟味道如何,要看各人的感受如何。
2018年12月30日夜,吳曉波預見2019年終秀在珠海橫琴舉行;2018年12月31日20:30,羅振宇“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在深圳“春繭”體育館舉行。
一連兩天精神的盛宴,各有各的味道。
1
吳曉波的5個懸念
和8大預測
首先是吳曉波。
1968年的吳曉波是國內著名的財經作家、出版人和投資人,曾獲“中國青年領袖”的名譽,在國內企業界、知識界有很大的影響力。
在其代表作《激蕩三十年》題記里,有這樣一句話:
“當這個時代到來的時候,銳不可當。萬物肆意生長,塵埃與曙光升騰,江河匯聚成川,無名山丘崛起為峰,天地一時,無比開闊。”
可見吳曉波眼光的落腳點是偏于宏大的、宏觀的。
即將消滅你的人,
今天還未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
在2008年基本上都沒有,那時沒有云計算,沒有微信、商湯、滴滴等企業。
2018年6月,麥肯錫發布了一份報告,公布了決定未來的十二項技術:物聯網、3D打印、移動互聯網、自動化交通工具、云計算、可再生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能源存儲技術、機器人、基因組技術、非常規油氣勘探技術。這些領域都是當前變革發生的重要區域。
2018年,變革給我們帶來了很多解釋和可能性。火熱的區塊鏈既是2018年最不堪的新經濟名詞,也將會是下一代信息革命的引爆區。
凱文·凱利曾說過一句話:“即將消滅你的人,今天還沒有出現在你的敵人名單上。”不妨問問自己這樣兩個問題:
第一、我們這一代人是不是比上一代人更值得信任?
第二、我們是不是仍然有背叛前輩的勇氣?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但無論是改革還是開放,都遠沒有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所以說,面向未來,在水大魚大中,把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是我們這一代人的任務。
2018年留下的5個懸念
1?中美貿易戰何時方休?
未來12年-15年,中國的GDP很有可能會超過美國。未來,美國對中國經濟的五大狙擊區包括: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金融、人民幣國際化、5G商用。
2?企業家的投資熱情靠什么激活?
2018年的問題在于,企業家不知道花錢買什么,企業家投資熱情的下降——最關鍵的點在于能不能恢復大家的投資信心,所以必須要重新定義民營經濟的定位,這將成為2018年的新戰略認知。
3?是不是出現了消費降級?
在今年,拼多多、趣頭條這兩個企業和“消費降級”這個名詞經常被討論,為什么?透過這些品牌,很多人說出現了消費降級,因為出現了很多價格很低的產品,銷售量非常大,下載量驚人。但其實我并不這么認為,我認為今天真實出現的情況叫消費分級。
拼多多、趣頭條在2018年的火爆,是兩個紅利所帶來的結果:第一個紅利是智能手機的大規模下沉,中國四線、五線、六線以及鄉村級的用戶都開始用智能手機;第二個是社交紅利,在平臺流量大抵被吃光的環境下,社交成為一個私域環境下新的信用基礎。
4?房地產會不會發生崩盤?
今年總體來看,房價漲了的城市有67個,跌的只有3個。
所以經濟學家管清友也講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是在三線、四線以下的城市。而且在2019年,房地產行業仍然非常糾結,大規模人民幣增發和居民消費的恐慌,不動產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承載物。不久前已經發生了“菏澤事件”,我認為大概從2019年一季度開始,房地產政策的波動會成為我們觀察2019年產業和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
5?創業還會不會繼續熱下去?
2015年,國家大規模提到雙創,很多創業企業選擇了軟件、信息傳輸、信息技術服務業,這兩年為什么降溫了呢?有人認為,移動互聯網紅利結束是主要原因。制造業在未來會成為新的創業趨勢。
今天來了很多新匠人的企業,就是跟制造業相關。但制造業需要很多軟件信息技術、文創技術、工業設計技術,幫助我們變成一個新經濟。今天已經沒有所謂的傳統產業了,所有企業都跟新經濟有關,這就是我們希望在未來看到的景象。
2019年八大預測
1?信心之年,經濟待暖
解讀有三,一是經濟趨勢可能悲觀,明年大概率是現金為王;二是明年我們確實希望資本市場可以活躍起來;三是中美貿易戰將在未來成為中長期現象,但這對中國產業政策未必是壞現象,可能會帶來倒逼式改革。
2?基建擴容,警惕物價
如果這一輪經濟建設不是通過激活民營經濟來改善的話,可能會以物價膨脹的方式出現,從宏觀層面來看,這條隧道還是比較長的,確實很值得擔心。
3?制造升級拐點出來
從服裝到家電到家居,都正在經歷制造業升級的拐點。
首先,技術驅動是大勢所趨;
第二,定制正在成為大趨勢;
第三,提供解決方案對用戶來說變得非常重要;
第四,大量的企業正在進行跨界,跨界增值的效果會逐步顯現;
第五,這一輪經濟危機會淘汰一部分企業,而頭部企業在制造能力方面必須要加強。
最近一兩年,很多行業都出現了產業生命周期的拐點,家電業的發展過程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為什么拐點會在現在到來。
4?新匠人制造新國貨
這是近來讓中國創業者最高興的事情,新國貨的特征有幾點:
1)本土蘇醒:本土自信的崛起;
2)顏值迭代:買一件東西不是因為需要,而是滿足審美方面的需求;
3)物美價平:在很長的時間里,中國的消費市場被一種觀念所誤導——“價廉物美”,這幾年我們發現本土元素、長得好看、價格還不貴的產品賣得很好,“價廉物美”的消費觀念正在被摒棄;
4)細分為王:大而強、小而美正在變成中國市場的新景象。
新中產正在成為第四次出國潮的核心群體,這次出國潮的特點在于:海鷗型移民、移外不移居。
以名創優品指數為例,三四線城市的創意小商品消費增長快于一二線城市,這對企業釋放出的利好消息在于:好產品的滲透能力正在不斷加大,但也因此帶來了危機。
6?社交圈層會員風行
2019年的三大商業模式創新:圈層社交、私域電商、會員制。社交的私域電商在2018年已經被證明了是成功的商業模式,獲客成本正在變得越來越高,而會員制可以保證圈層的聚合性,這三種是相互具備勾連屬性的社交模式。
7?新金融革命要來了
在今天的中國,給中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性很大,很多企業借助大數據和供應鏈金融的方式在做。前段時間,我去微眾銀行做研究,它在去年11月份試點貸款,截至今年11月,有30萬家小微企業申請了貸款,69%的客戶無任何企業的貸款記錄。
大家想一下,如果這種模式在中國跑通的話,它有可能在印度等地方跑通嗎?2019年,中國式小微金融創新將獨步天下,如果在國家相關政策允許的條件下,三年內解決中國小微企業貸款的問題不是夢。
8?車業突進5G來襲
2017年,我們的汽車銷量達到了2887萬輛,2018年,出現了產業轉型的新拐點,新能源汽車獲得了新的機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從2014年的7.47萬輛增長到了2018年的110萬輛。
與此同時,5G要來了,會創造哪些未來呢?高通認為5G會帶來新的互聯互通的機遇,它將體現在:精細農業、實時運輸、智能物流、無人駕駛、沉浸式購物、協作工作空間、靈活制造、無人機運輸、沉浸式娛樂、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2
小趨勢的扎心5問
然后是羅振宇的跨年演講。
相比吳曉波的宏大思考和精悍主題,羅胖的演講明顯是更細致緊密,當然在“量”上也更大一些。
羅胖首先就提到了變化和不確定性,然后還有2018年密集的“告別”,他說,「我們并不是在告別誰,我們是在告別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必須習慣,這個世界抽換掉一些我們喜歡的、熟悉的東西。」
而他重點描述的就是 “小趨勢”,與他以前講的“超級用戶”一樣,羅胖喜歡自己定義一個詞語。
你還能抓住某個大趨勢、隨大流、湊熱鬧,然后鯉魚跳龍門、一勞永逸嗎?我們還可以拿著一張通用的入場券,叩開某一個大門,然后從此躺著分享里面的紅利嗎?2018年我們知道,那個時代再也不在了,我們必須學會用新的方法:小趨勢。
那么,什么是小趨勢呢?
羅振宇說,它有兩個特征:第一,它小,所以很難察覺。第二,它不發生在我熟悉的領域里,它是通過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才滾動到我面前。
他給出的定義是,小趨勢是影響趨勢的趨勢,(是)帶來改變的改變。它不是大趨勢的小時候,它本身也未必能長成一個大趨勢,它的威力是能啟動連鎖反應。
所以呢,羅胖給出了一個樂觀的結果:這個世界總有新機會,“機會窗口”總有下一班。
對于創業者和我們這些平凡普通的人來說,羅胖的觀點離我們更近一些。
因為我們太過于“微塵”,所以根本不用太關注宏觀的層面。
查理·芒格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網紅經濟學家,薛兆豐教授說得更明白: 宏觀好壞就像全球平均氣溫,你要是關心人類的命運,平均氣溫有價值。但是你今天要出門辦個事,它真沒啥用。
比如你就一開小飯館的,你操心股市、貿易和國際形勢等有什么必要? 你關心好自己的飯菜口味、服務水平和對過的同行更有意義。
羅振宇說,所有趨勢都起源于事實,想抓住小趨勢,那就得能認清事實。在“真實世界”和“感覺世界”之間有個巨大的鴻溝。
但遺憾的是,好多人和企業都活在了“感覺世界”里,“身處果殼之中,仍是宇宙之王。”
然后還有游戲、時間、壽命、孩子、婚姻、共識、職業和信用等等,羅胖四個小時通過5個扎心的問題說了一大通“干貨”。
第一問:我能看到事實嗎?
2018年,梁寧在大學里做了一項調查,她問學生:“你覺得長得不好看的人會自卑嗎?”
結果所有人的回答都是:我長相中等偏上,不知道長得不好看的人心里怎么想。我們的五官是真實世界的感知,但每個人對同樣五官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真相正在離我們越來越遠。
很多人告訴我,沒什么人看春晚了,但這是事實嗎?要想在春晚打廣告,產品日活得先過億。去年春晚,阿里天貓參與了,它們日活確實過億了。
結果當天登陸的實際峰值是當年雙十一的15倍,導致春晚開播瞬間宕機。別把自己當主流,這個世界的事實和我們默認的不一樣,在中國再眾所周知的事,都起碼有1億人不知道,而大多數的時候是十億人都不知道。
今年很多經濟學家說我們的經濟下行,2019年可能會出現“倒栽蔥”。看一張過去2000年的GDP圖片,過去2000年都沒有出現過“倒栽蔥”的現象,2019年就真的會出現“倒栽蔥”?這讓我們怎么相信。
想要獲得還原真相的能力,就要有“多元思維模型”。今年我們做了得到大學,就是想讓更多做事的人,一起學會多元思維模型。
第二問:我們能夠感知“非共識”嗎?
梁寧說,創新的本質就是非共識。非共識是從被排斥到被承認,從脫離共識到再造共識。所有的創業者,都有一個傻瓜窗口。
2015年8月,我們想做一個產品,我把很多同事拉入群,說實話,所有人都是懵的,最后我們起了一個群名叫“音頻怪物產品群”,2015年11月,得到App上線,幾年后,得到大家認可。你看,一個創新的想法在冒頭的一刻,連我都覺得是個怪物,如果它不被社會接受,它就真是個怪物。
真正的創新,一開始都是異端邪說,之后是偉大革命,最后變成稀松平常。一方面我們覺得方便面挺好吃的,另一方面又對方便面的虛假宣傳耿耿于懷,我們以為這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這么多年,沒有人會覺得需要還原。
第三問:我的時間夠用嗎?
我們這代人的時間太碎片化,歲月靜好變成了歲月驚慌。我們還發明了一個詞:信息過載。但這個問題不能深想,因為立不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說信息過載的人是莊子,他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那個時候有多少書啊,他都學不過來,所以信息過載根本不是個問題,習慣了就好。
信息過載,就是你對環境的熟悉程度不夠。如果你回顧自己所在領域,這一年有幾篇有洞察的文章?你會發現沒有多少篇,有什么信息過載可言?
人們夸大了信息過載,這不是個真問題,也不是我們今天想說的問題。我要說的是:時間太長了,我們沒做好準備。
4年前,我準備做跨年演講的時候,咬牙決定做20年。跨年演講結束那年我多大,61歲。我這么算是按照原來理解的壽命定的,61歲該退休了。可是,如果我能活過100歲,甚至逼近120歲呢?61歲不干活?怎么甘心呢?
在過去的時間,戰爭、饑荒、癌癥這些威脅人類壽命的東西一個接一個被掌控,我們這一代人大概率人能活過100歲,這催生了我們這一代人在百歲人生下的5個挑戰。
第一個挑戰:老了能干什么?
活得長,有充分的時間,這是一個好消息,也會變成一個大問題,為啥?因為我們都沒有為這么長的時間做好準備。本來60歲就該退休,如果我活到100歲或者120歲,60歲剛剛進入中年,后面還有幾十年的時間。
第二個挑戰:我和我的孩子怎么相處?
在百歲人生下,我們和孩子的關系變得不一樣。按照過去的習慣,老一代總想把自己最珍貴的東西傳遞下去,不管是經驗還是觀念。代際傳承是這個世界的基本價值紐帶。但是當我們可以活到百歲人生時,代際傳承變得有困難。到了我們老的時候,如果沒有能力跟子女像朋友一樣相處,也會變成一個問題。
第三個挑戰:怎么重新定位婚姻?
過去,婚姻是成年的第一件事。但現在,婚姻是把自己整理好后才做的事情。這其中真正的挑戰是:婚姻將在人生里扮演怎么樣的角色?
第四個挑戰:職業會發生什么變化?
現在年輕人進入一個行業,把每個行業看成一個大山,默認要往上爬,所以非常在意第一份工作,也不敢換賽道。但如果能活到120年,第一份職業有那么重要嗎?
新坐標決定了新人生。2018年一則新聞:因為一個收費站被裁撤,一個女員工說:我都36歲了,除了收費,啥也不會。
而另一位100歲的老奶奶說:我特別后悔60歲的時候沒有開始學小提琴,如果當時練了的話,現在已經有40年的演奏經驗。這就是我們這代人的故事:60歲上大學,70歲學門手藝。如果現在不開始,難道要等到100歲后悔嗎?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好的時間就是現在。
第五個挑戰:如何面對挫折?
簡單描述一個人的狀況,他創辦一家公司,花上百個億,錢全部燒光,欠了好多債,剛剛被限制不能坐飛機,他就是ofo小黃車的創始人戴威。
你知道戴威今年多大嗎?他91年出生,才27歲,他至少還有70多年,甚至更多時間。70年還會發生多少種可能?丘吉爾也說:這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只是開始的結束。
說了5大挑戰,我們發現:當壽命那么長,我們做重要選擇的標準會發生變化。我們選擇就不是眼下的利弊了。
第四問:我的力量從哪來?
很多人說,拼多多是靠賣假貨起來的,拼多多創始人說:拼多多的底層是人的邏輯,兩個人相互推薦的來源是信任。總而言之,人的感知和判斷,勝過千萬條數據。這是人工智能算法無能為力的東西。
幾年前,我想做一個新的事,開始做得到App,我也想信用飛輪人推人。別人算的都是:我有多少用戶,但下載得到App的2600萬人真的是我的用戶嗎?我這里還有一個數據,過去一共有240萬人把得到的內容轉發出去,一共3500萬次,這240萬人才是我的用戶。
第五問:時間愿意和我做朋友嗎?
抖音是一個時間黑洞,我就是這樣,一玩起來莫名其妙2小時就過去了。有一個朋友說他拒絕接受應用的推送,而是堅持自己,我問他,你在對抗算法嗎?他說不是,我在馴化它。
這就是長期主義,長期堅守自己的目標,才能成為時間的朋友。長期主義,不只是持續做你想做的事,而是不能中斷,一旦中斷,前功盡棄。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有得選。只要我們是一個長期主義者,我們就有機會反敗為勝,我們就有機會把自己變成算法。世界是豐盛的,還是惡意的陷阱,取決于你是否堅持長期主義。
以上是精華版演講,與你分享。加微信cyo2o666可獲得PPT全文圖片.
– END –
來源 | 邏輯思維、網絡收集整理
整編 | 餐飲O2O—小貝
更多精彩干貨
▼
點擊關鍵詞,關注更多精彩內容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國餐飲精英交流學習社群
▼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32662349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6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