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綜藝節目《奇葩說》主持人,他父親是著名相聲演員馬季。在娛樂圈發展得風生水起,卻非要在競爭激烈的茶飲圈一展拳腳。
據說,《奇葩說》的辯手馬劍閱在成都也開過奶茶店,資料顯示加盟的是皇茶。有人猜測馬老板的斜杠人生是否就從這個“奶茶妹妹”的人生經歷獲取靈感。
言歸正傳,我們來看看馬老板的奶茶店長什么樣。
品牌名為“謝謝茶”。走的是茶+輕食模式,茶飲13款,售價24元-32元不等。輕食從外觀看像漢堡包,共6款,最便宜18元,最貴的是加了波士頓龍蝦的,賣88元。
產品價格算是不卑不亢,剛剛好。
有人對其產品做了評測,總分5分,馬東的店得分3.9分,列入值得一試的行列。來看看評測員對他家飲品的評價:
包裝、裝修、產品結構均在專業框架之內,難道真的是馬東一手策劃?
謝謝茶的創始團隊是米未,是一家以互聯網內容產生、開發及衍生為定位的傳媒,CEO就是馬東。
據其主創團隊表示,在《奇葩說》給大家帶來了精神層面的一絲絲甜后,米未也想為大家提供一些具體的味蕾之甜,所以就有了“謝謝茶”。
在講述產品研發時,米未團隊將“奇葩說”節目中煽情、搞笑、講段子的風格發揮得淋漓盡致。
比如說學技術,他們去到了珍珠奶茶的發源地臺灣,找到了傳說中第一杯奶茶的店鋪,軟磨硬泡地以“你難道忍心見這么好的味道只困頓在臺灣么?難道就任由它在未來的某一天失傳,從世界上消失么?你應該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它,懂得這杯奶茶的好,而不是讓它就只在這里。”的動容話語打動了“全世界第一杯”奶茶的創始人,才取得真經。
聽他們談研發,猶如真的經歷了一場科學實驗:
學成歸來后,卻發現北京的水質跟臺灣相差太遠了,為了復原原本的水質,除了凈化之外,還調整了酸堿度,精確到了小數點后兩位。還以為,工作后再也不用做數學題了呢。但誰能想到,冰塊打9秒和打15秒,味道竟然會有那么明顯的差異。
從最初的“這是什么鬼?”,到后來的“有點意思”,直至最后一次試飲,大家確定說“就是它了!”當時整個研發室都激動壞了,就差抱一起痛哭了。
煽情嗎?絕對煽情,“你應該讓更多的人品嘗到它,懂得這杯奶茶的好,而不是讓它就只在這里。”這種話誰又不心懷波瀾,想要重出江湖?
勵志嗎?真的勵志,研發過程就如經歷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成佛般。
作為業內人士,聽到這里可能也不禁感嘆創業不易。
但等一等,世界第一杯奶茶的傳人,酸堿度調整至小數點后兩位?這究竟是不是夸大其詞,我想真是。
不過結合奇葩說一貫的網絡段子風格,也就釋然。而謝謝茶團隊的講述,實則是將創始故事作為一個賣點進行品牌包裝,歸根結底,就是告訴消費者,做奶茶人家是專業的。
茶飲幾乎長一個樣時,品牌都在尋找差異化和消費共鳴。但有時,我們會專注于產品而忽略了周邊。
曾經我們拍產品照,只會突出產品。而現在你會發現,搭建場景或用模特擺拍,越來越多。
兩個毫無關聯的品牌,比如櫻桃小丸子、大黃鴨這些卡通形象,和茶飲品牌進行聯名合作。
某茶的產品名是碌碌無為紅茶、或者今天不加班奶綠,不成體系的名字卻在網絡中傳播。
消費者喝奶茶不僅是為了解渴,早已成為行業共同認知。他們選擇一個品牌或許是回憶、或許是被安利、或許僅僅是因為喜歡的品牌與茶飲跨界合作,這些都是情感共鳴。
當謝謝茶團隊以段子的方式,夸夸其談創業歷程時,我更多感受的不是是真是假,而是跟隨情節進入一個故事。如何將品牌的喜怒哀樂,與消費者共享,產生共鳴,或許也是品牌建設的一個方向吧!
—————END—————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快報精選 | 好原料點擊下方logo去了解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0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