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7日起,太平洋咖啡全國門店推出“太茶”系列,不僅讓顧客多了嘗新的機會,也順應了時下茶飲體驗的新趨勢。
1
進軍中國大陸市場第七個年頭,
市占率僅為2.7%
太平洋咖啡的企業咖啡業務是于1995年在香港最先開設的,2010年華潤創業投資3億元并購太平洋咖啡80%的股權,成為華潤創業旗下的另一連鎖品牌;2011年,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截至目前,太平洋咖啡在中國大陸地區門店數量已有300余家。
然而太平洋咖啡在咖啡消費量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上,市場份額占領的程度卻不高,與星巴克相比,其兩年內的市場份額增長僅為0.2%。
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2015年,太平洋咖啡曾推出“國酒咖啡”系列,用花雕、二鍋頭與咖啡進行搭配;
2018年6月,太平洋咖啡聯合瑞典燕麥飲品牌OATLY,在內地300多家門店中推出為乳糖不耐受癥人群及素食主義者等提供燕麥飲基底的咖啡產品。
如今,太平洋咖啡推出“太茶”系列,主打以中國茶葉為原材,部分產品添加了目前市場上流行的奶蓋,有嚼勁的配料,比如:無花果、銀耳。
食材上之所以選擇銀耳和無花果,而非奶茶店里常見的珍珠和椰果,是為了符合太茶系列的“輕養生”主旨,也順應了消費升級下消費者對于健康茶飲的追求轉變。
2
新茶飲融資規模超過10億,
帶動中國茶葉市場發展
新茶飲,顧名思義“新式茶飲”,與傳統的奶茶不同,新茶飲是以原葉茶作為核心,更好地萃取茶葉原汁;口味上由原來的茶+奶,擴展為原味茶、茶+奶、茶+水果、茶+芝士等新鮮品質元素,創造出獨特的飲用體驗。
自2011年開始,茶飲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時期,2016年上半年達到頂峰。根據《2017年中國飲品生態發展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我國奶茶果汁店開店數達到5.6萬間,關店僅為1.7萬間,但在2016年下半年關店數則超過開店數;而2017年全年開店數量均超過關店數量。
據中信證券估計,我國新式茶飲的潛在市場規模達到接近500億元,超過了在中國市場成長了20年的咖啡行業的50%。
如此迅速發展的新興行業引起了資本家的重視,2016年因味茶、喜茶、奈雪的茶三個億元級別的融資事件更是增長了新茶飲行業的發展勢頭。
據統計,新式茶飲行業融資金額已超過10億人民幣,最新一次新茶飲融資事件則是2018年上半年喜茶獲4億元B輪融資。
發展迅猛的新茶飲行業也帶動了其產業鏈上的行業發展。新茶飲與奶茶行業類似,上游主要由以茶葉、水果、芝士、鮮奶以及配料(珍珠)等為主要原材料,經燒煮、沖泡等工藝制成;中游主要包括奶蓋茶、水果茶等各類新式茶產品;下游則為餐飲業消費。
新式茶飲的核心在于茶,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茶葉生產國。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數據,2017年,我國茶葉總產量達到255萬噸,同比增長6.0%。
然而在世界茶葉消費領域上,我國茶葉消費量一直不高,但近年來得益于下游終端消費新式茶飲店的爆紅,我國茶葉消費量呈現出平穩向好的態勢,2017年我國茶葉消費量已達到193萬噸。
3
眾多行業入局者,太平洋能分得一羹嗎?
目前,我國新茶飲市場上已經有眾多品牌,其中以喜茶和奈雪的茶為首主要布局在深圳和廣州,而北京和上海地區主要以樂樂茶和因味茶為首,內陸城市則有自己本土品牌,如重慶的嫩綠茶,長沙的茶顏悅色。
但隨著資本入注新茶飲品牌,最先入局的喜茶、奈雪以及逐步將市場延伸至全國各個城市,根據品牌的公眾號所顯示的門店信息,前瞻作出了部分不完全統計如下:
值得一提的是,與太平洋咖啡一樣以咖啡業務出身的星巴克早在2012年就布局了茶飲業務,并單獨開設了專門的茶飲門店,然而獨立經營茶飲業務并未給星巴克帶來預期的收入,隨后2017年關閉了所有獨立茶飲門店,但繼續保留茶瓦納品牌在星巴克咖啡門店里進行銷售。
星巴克首席財務官Scott Maw指出單獨經營茶瓦納品牌難以為繼,但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星巴克的茶飲業務板塊,品牌五年以來為星巴克在美國市場的茶業務增長了40%。
2016年,星巴克正式將茶瓦納帶入中國市場,推出兩款本土化的冰搖茶。據悉,2017年星巴克中國市場的茶業務提升超過60%。
目前,中國新茶飲市場的產品主要以奶蓋茶和水果茶為主,同質化現象嚴重。品牌想要在行業內立足,打造差異化產品,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成為關鍵。
太平洋咖啡的“太茶系列”雖然也是奶蓋茶,但用的配料與以往常見的珍珠、椰果與眾不同,太平洋所用的是銀耳、無花果等食材,在豐富了消費者口感的同時,還帶來更好地“養生”效果。
乘著新茶飲的東風,設計出符合健康養生概念的產品的太平洋能否搶占更多地市場份額,值得關注。
—————END—————
中國飲品快報
來源|前瞻網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找原料,請點擊下方LOGO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0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