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里的許多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看過、聽過或者在心里默默的分析過,但真相總是如霧里看花,捉摸不透。
今天,我們搜集了5個業內常被議論的話題,等待高人撥開云霧。
謎題一
那個排隊的品牌
究竟是雇人充場還是制作太慢?
促銷是許多茶飲店吸引客流百試不爽的方法,元旦節打折、父親節滿減、周年慶半價、開業買一送一。你別說,客流往往比平時多。
但有一個品牌,從年頭到年尾,門店中看不見任何促銷信息,消費者沒有占到過他任何便宜,卻甘愿排長隊。這種現象讓人開始琢磨那些排隊的顧客從何而來。
業內早期的猜測是雇人排隊,但連續多家店開業,天天排隊,有人幫他算賬,這樣請人成本很難承受。接著出現了他家生意并非好到爆,因為制作太慢所以顧客排隊等飲料的說法。
此答案一出,有人竟拿著秒表去他們店內觀察單杯飲品的制作時間,結果的確比其他家慢了不少。
此答案看似成立,不過最近有人對這個結果進行了解釋。說這個品牌的店員制作并未減慢,只是他們根本就不會快速做飲料,顧客再多也按正常節奏走。
還有人表示他們的網絡營銷很厲害,各種安利滿天飛,種草、拔草成常態,排隊的顧客就是這樣被吸引而來。錢都用到了推廣上,當然不會做促銷。
眾多說法誰對誰錯,究竟真相是什么,誰也說不清楚。但此謎題給了我們另一個答案,生意好并非一定要靠促銷。
2
謎題二
正常糖甜到變態
茶飲產品究竟有無標準?
“微糖都甜,正常糖更是難以下口!”這是許多顧客對奶茶店糖度的吐槽。因此,有人調侃奶茶店是造詞公司,變態甜都可以理解為正常糖。
在與許多研發人員聊天中得知,他們在研發產品時都會依據糖度標準,奶茶、水果茶的糖度都是不一樣的。微糖都甜的現象一般會有三種情況,操作人員制作不標準;店內果糖機長期不校準;喝飲品的是個“佛系”顧客,吃不了甜。
在茶飲店中,類似的問題還出現在冰塊上,一邊是商家為了最佳口感拒絕去冰、減糖的原則堅守,另一邊是顧客要常溫、不加糖的特殊需求。
每個研發對于產品的理解不一樣,每個顧客對于飲品的口感需求不同。是犧牲口感滿足人情?還是放棄人情堅守口感?真的沒有一款無糖也好喝,常溫仍可口的飲品嗎?
3
謎題三
奶制品原料層出不窮
植脂末如何應對?
時間倒退5年,大部分顧客眼中的奶茶是牛奶和茶,飲品店經營者眼中的奶茶是植脂末和茶。
從風味、制作方法、使用簡單、儲存便利等因素來看,優質的植脂末有它一定的優勢。
但現在,不少品牌開始了用牛奶、煉乳、淡奶油等原料制作奶茶,植脂末開始遭受著各種奶制品的挑戰。
經歷了反式脂肪酸的社會級議論后,植脂末在2年前開始走向了“零反”的普及之路。僅憑這一點,能否消除顧客對植脂末的“恐懼”,我們不得而知。
是等待專家對零反植脂末的再一次“無害證明”,還是技術革新做出更被認可的產品,植脂末究竟應如何應對奶制品發起的“奪地戰”。
4
謎題四
信息高速發展
加盟商為何總是找不到心中的“她”?
“我們公司的這個品牌加盟名額已滿,現在有個新品牌將在你的區域開放,我幫你介紹一下!”本想加盟A品牌,卻被忽悠去了加盟C品牌,這是加盟常見亂象。
各種加盟騙局的報道不時出現在媒體,但山寨品牌卻仍能見縫插針,肆意生長。品牌也加大了維權力度,從公眾號聲明到實體店收銀小票提醒,方法無所不用。
信息高速發展、實地考察更加便利的今天,為何加盟商尋求的姻緣總會被插足,是外行人的見異思遷,還是山寨品牌手段高明?
原創與山寨、忽悠與防騙,幾時、如何休?
5
謎題五
天天都在升級的茶飲
下一次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巨變?
如今的茶飲店,不時冒出新創意,相比前20年其創新速度明顯加快。這些創意多體現在原料、店面形象、產品器皿的升級,以及宣傳渠道的改變。
今年有人提出了奶茶5.0時代的設想——門店現焙茶飲店,即在店內烘焙、制作茶葉。這一設想,被星巴克剛剛在上海開的“超級大店”所證實,只是星巴克在店內烘焙的是咖啡豆。
而另一個預測是現煮現熬類產品的大面積出現,這里指的不是煮茶,而是自制原料。
1828王老吉中的涼茶就是這一類型,從藥食同源的原料到涼茶底的熬制,時間相比煮茶更長。
YO!tea的新作醬子の茶,也開始了新鮮水果熬制果醬的嘗試,這些果醬被運用至了水果茶的制作之中。而與此類似的還有今年流行的現作珍珠。
對于現場熬煮類產品如何實現快速復制,王老吉給出的方法是在所開區域設立一個“配送中心店”,擔當原料制作、配送的職責,以降低其他門店的工作強度。
無論是現焙茶飲店或是門店自制原料的逐漸普及,對于品牌來說,對其開店位置的選擇、工作的強度、食品安全的管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天都在升級的茶飲,下一次巨變是以上兩種創新之一還是是其他,我們期待!
6
謎題六
大陸究竟有多少家飲品店 市值幾何?
這個問題就如天上的星星有多少一樣難以回答。果汁、咖啡是否也歸于此類,開店數和關店數時刻變化,太多的變數影響著答案。
今年一些數據統計顯示茶飲行業市值為400-500億元,而一些行業者結合該數據與其產品銷售量推算飲品店數量為15萬-18萬之間。
盡管有團購類網站認為全行業新品店數量在36-40萬家,但綜合考慮重疊計算及死亡新生的輪換,預計全國存活飲品店總數量大約在18-25萬家。但確實無法有一個準確的統計。
以平均每個店面5名員工計算,僅飲品店的一線員工有百萬+。再加之各原料、設備、包材及周邊生產、服務工廠或貿易商,飲品業相關從業人員或超200萬。
但這些都是推算和估值,大陸究竟有多少家飲品店,從業人員有多少,市值幾何,誰又能說得清?
—————END—————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3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