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秦朝傳下的小吃手藝只賣500塊,震驚國務院智囊!

    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1026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古往今來,沒有生意人不維護自己的商業機密。

    核心配方、核心技術、核心數據……不要說這些年可口可樂、華為們為此打過的官司,就連蒼蠅小店,至今都恪守著“教會徒弟 餓死師傅”的底線。(相關案例:為一碗雞湯,外婆家吳國平買了家日本米其林)

    但是,有一個著名小吃,它的傳承者們擁有從秦始皇時代傳下來的老手藝,卻不自珍,人人掛招牌賤賣之。

    它就是秦鎮米皮,想必人人都吃過。

    為什么?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實地探訪后深感意外,曾專門撰文揭秘。今天,就為你分享他的這篇舊文。其中,有你想都想不到的市場經濟原理及“知識產權”新解。

    01

    始于秦始皇時代的手藝

    秦鎮位于陜西戶縣,以米皮——一種陜西地方小吃——知名天下。踏入秦鎮,幾十家小吃店沿路一字排開,家家都以米皮為招牌。

    米皮用當地出產的一種秈米制成。制作工序包括泡米、磨漿和蒸制,然后師傅當著顧客的面,用一把幾十斤重的大刀切成細條,拌上特制的辣椒油(叫“油潑子”)、醋和鹽,加上黃瓜絲和豆芽,一碗碗看來紅通通、吃來“筋、薄、細、軟”、涼爽可口的米皮就可以上桌了。

    米皮制作工藝

    米皮頗有來歷。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大旱,秦鎮稻田多出稗秕,農人無法完成糧食進貢任務。

    當地一位叫李十二的農民,將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濕,碾成米粉,和成糊狀蒸熟,切成條狀,制成了最早的米皮上貢,始皇帝大喜,欽定秦鎮米皮為朝廷貢品。

    后來,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鎮家家戶戶蒸米皮,紀念李十二。制作米皮的習俗與技藝由此世代相傳,成了陜西地方一道歷史知名小吃。

    三周前在西安,滿街市面皮米皮應有盡有,可是久仰秦鎮大名,臨走看時間還夠,打車直奔秦鎮去也。說來不好意思,幾十分鐘車程奔波(因為修路),剛一碗米皮下肚就飽了。不甘心,又動員開車師傅與我分食一碗。

    02

    秦鎮人居然家家都賣技術

    飯后在鎮上走走,看那些小吃店的招牌。

    這些小吃店的門面當然比不上大都市的連鎖店,不過看到簡陋的街邊停滿了中巴和小車,你就知道秦鎮沒有浪得虛名。

    寫“百年老字號”的很多,是不應該奇怪的——從秦始皇時代就開始的手藝,就是經營了百年還是非常年輕。

    可是至少不下10家都打出“薛家老店”的旗號,就不明白究竟哪家才是真的。“聞香下馬、知味停車”很傳神,前句講歷史,后句說現在。

    最欣賞的是:“寧愿一人吃千次,不愿千人吃一次”,明白古樸的關中人現在追求的是長期商業利益。

    “特制米皮”很平實,“米皮世家”有味道,“皮霸子”略為張揚,“秦鎮米皮研究中心”就不免過于隆重其事。

    行來看去,意外發現了一個大名堂。原來這里的小吃店,家家的招牌上都有“傳授技術”四個字。想起店主送給我的名片,拿出來看,背面印有“想學米皮操作技術人員的理想之家”字樣。

    家家傳授米皮制作技術

    03

    500元包吃包住包學會

    走回去請教,到底怎樣“傳授技術”?店主說,誰來都行,每個學員交費500元,我們管吃管住,一星期包教包會米皮制作的全套技術。

    “要是一周學不會呢?”“繼續學,不加費用。”我問學員多不多?“多,每批5到6個,幾乎不斷。全國各地都有來的。”

    傳授學員米皮制作工藝

    為了加深我的印象,店主拿出好幾張學員結業照,點著說明他們分別是內蒙的,新疆的,貴州的。“你看這個,他回大慶開了一個米皮店,比我們店大多了!”

    我又問搞技術傳授多少年了?店主答,十多年了。誰發明的?說不好,反正家家都這樣搞。

    04

    自泄商業機密背后的玄機

    就是說,秦鎮的米皮生意,既賣米皮,也賣米皮制作技術。驟眼看去,是一個奇怪現象。

    常見的餐飲買賣,為自家招工收徒是有的,招來的徒工學得技術后跑掉,甚至另起爐灶,也是有的。

    但像秦鎮米皮這樣,家家大張旗鼓出售制作技術,完全不在乎“商業秘密”流失,不免過于夸張了吧?

    技術可以傳授,訣竅不能教

    從道理上講,賣家掌握的技術秘訣,有極大的商業價值,為什么秘籍而不自珍?僅收一筆小錢,不但公開傳授,且“包教包會”,難道不怕影響產品銷售?不怕制造出競爭對手?古老相傳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意識,比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又比如“傳兒不傳女”之類,怎么突然就不管用了?

    想、想、想,我在秦鎮街上想到了三點,覺得可以拿出來向讀者報告。

    第一點容易,秦鎮米皮的制作秘訣,為當地居民共同掌握,你不授人別人也可能“泄密”。不比美國可口可樂的配方,知識資產的專屬性高,保守容易。
    第二點困難,但因為身在秦鎮,有直接的觀察,被我想到了——米皮制作技術雖然可以包教,但“秦鎮米皮”的特殊味道并不容易掌握。否則,怎樣解釋西安城里那么多,可是人們還非要跑到秦鎮來食米皮?
    這就是說,技術可以教授,但”know-how”(訣竅)絕不易學。由此學得技術、未掌握訣竅者,還是無法與秦鎮人競爭。
    最后一點最重要,市場絕對夠大,五湖四海跑來學制米皮的,有的是機會開辟出一個自己的新市場。只要買家足夠多,技術貿易可也。

    合并上述三點,米皮的“產品交易”與“技術交易”,就可以合乎邏輯地相安無事了。

    05

    蘭州拉面、過橋米線、沙縣小吃……

    民間小吃的“知識產權”學問

    是的,包教外人技術并不妨礙店家出售米皮。絡繹不絕的求學人口來到鎮上,還增加了秦鎮米皮的需求量——“包吃”者,米皮管夠是也。

    秦鎮米皮

    反過來,外傳技術可得一筆追加的收入。以我光顧的那家為例,每天平均賣200碗,進賬300元;5個學員在店,每天攤得的“學費”差不多就是500元。打個折扣算,傳技術比單純賣米皮,收入倍增。你當然可以拒絕外傳技術,但只要你的鄰居傳授,你爭他不贏。

    難怪現在凡人口積聚到一定密集程度的地方,可享受的傳統地方小吃就有如此之多!“蘭州拉面”、“過橋米線”、“沙縣小吃”、“土家火燒”,應有盡有,甚至還有“印度飛餅”。

    從來沒有看到誰下達全國推廣計劃,但是不知不覺之間,老百姓用很低的價錢,就可以享受各地歷史知名小吃。反省起來,這早就是一個應該追問的經濟現象。舉一反三,“保護知識產權”原來有多條路線可走。

    自發市場選擇里面的學問,世人千萬不可輕看。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瘋狂的烤魚|避免“成熟死”|外賣“野蠻人”入侵

    南北派餐飲PK|月入52萬到0元轉讓|老板累成狗

    起死回生的復盤術|高翻臺率|開店“掃雷”日記

    700億咖啡市場|711的營銷真經|肯德基沒人要

    文章來源:北大國發院

    統籌:張琳絹|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709.html

    (0)
    上一篇 2016年8月13日 03:00
    下一篇 2016年8月13日 08:4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