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1010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品類選擇|
▼
A 店
只有一個品類
我來就是吃蛙
大概2008年,南京有個牌子叫“哇哇叫”,當時就挺火的,不過那時候對餐飲沒啥研究。
直到現在,將近十年了,我發現,蛙依然是一只潛力股。
碰巧我在網上還看到一家店名不一樣,但產品、用具、視覺點等完全高仿這家店的餐廳,連墊餐紙都是一樣的“美元”。側面也說明了,這家店的受歡迎程度。
蛙,是一個挺特立獨行的品種,他本身就是一個品類。
△
單看菜單就知道,這家產品很聚焦。
乍一看這家菜單,你感覺到是什么?
就是來吃蛙的嘛!我的主品就是蛙,爆品就是蛙,專業做蛙戶的感覺,同時我再分化一個品類,叫“炭燒牛蛙”!
來我家就是吃蛙的,就口味多了點,如果再精減一點,再懂得引導一點,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B 店
三個不同的品類
消費者蒙圈到底吃什么
鹽幫菜、火鍋、美蛙魚頭,我看到了三種不同的品類產品。
△
看到這個,選擇困難癥爆發了有木有?
然后呢,我在想美蛙魚頭是鹽幫菜嗎?美蛙據說是國外引進的品種,四千里路和走了兩百年自貢鹽幫的美蛙魚頭,哇,太神奇了!
而且從菜單上看,我琢磨了好一會兒,到底是怎么個吃法呢?
不難看出,真的不是消費者挑剔,而是品類都定得不知所以!
據說這家店原來叫xx火鍋,看來又是去找了個熱門產品加勢吧!
|品牌傳達|
▼
A 店
菜單、裝飾等
所觸之處皆是蛙
蛙,在所有可觸及的點都帶有品牌名和蛙logo,裝飾風格上也一統蛙式年輕時尚風,把蛙的元素用到極致,當然少不了蛙的擬人化形象啦!
△
所見所感所嘗,處處“蛙”聲一片!
在菜品的形象上,同樣是請了專業的公司拍攝,所以網絡上的照片看起來還是挺不錯的。
菜單內容和形式也是品牌傳播的一部分,千萬不可錯過。
這是一張大開頁,不是特別輕薄,而是有質感的牛皮紙,分類簡單清晰,卡通式的菜品呈現也迎合年輕消費者的心理,不浮夸,簡單明了。
菜品的呈現方式其實類似市場上的烤魚形式,還記得深圳之前特別火的探魚,兩者比較類似。
B 店
不專業導致所有視覺呈現
是拼湊的集合體
一個連品類定位都不清晰的店,當然無法感知它到底想吸引什么樣的消費者,它的場景、視覺呈現也只能是一個拼湊的集合體,也許它只能以產品促銷去吸引人。
△
都是同一家,何必“三國殺”?
又看了一下它家在網上的照片,菜品基本上是用手機拍的,效果很不好。
有一種餐飲或許就是賣力的吆喝,有一種就是原點做好了自擴散。
|人群定位|
▼
A 店
一切為了年輕人
看看菜單、裝飾、色彩,明顯是為了俘虜年輕一代消費者,就是有耐心排隊,一排兩個多小時,吃到才是王道的心理訴求。
現在年輕人的消費力還是挺旺盛的,只要你對他的眼,入對他的胃,我就是要來,你排我也排。
△
俘虜了小鮮肉
所以當我看到他家門口那么多年輕人等候著,著實覺得又一個單品品牌火爆了!
B 店
目標群體不明
或許在MALL周邊上班的可能來聚個餐,逛街的也可能隨機選擇一下,然后被發了優惠卷的會來嘗試一下?
消費者可能是想吃四川火鍋的?想吃鹽幫菜的?想吃美蛙魚頭?反正適應度挺廣的。
這樣的餐廳,你的目標消費群到底是哪一類呢?得怎么做營銷、做推廣呢?
|小結|
▼
為什么同樣一個蛙,卻開成了兩家完全不同的店:
答案就在一張小小的菜單上,它卻是一個餐廳戰略和戰術的合集。
我們做一個品牌,不只是爭得眼前的一分一厘,而是要在產品、服務、環境上匹配你的品牌定位戰略,才能培養出一個有獨特魅力人格體的品牌來。
—點擊下列關鍵詞,獲取更多內參干貨—
史上最全“接盤坑”清單|500強為啥有麥沒肯
星巴克賣飯|火鍋黑馬的商戰|一招打敗90%對手
排隊神店死了|你為啥開餐廳|神仙姐姐精算術
交通樞紐淘金術|麥當勞革命|降成本絕招
統籌:劉曉紅|編輯:王艷艷|視覺:陳曉月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tinachenjiao
轉載原創請加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2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