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財經第45期
前幾天一個做生鮮水果的朋友跟有味君聊天,他說,“這場疫情的爆發讓他為之前的聰明舉措“沾沾自喜”!”
“納尼!民之水深火熱,你還在這邊沾沾自喜?”,有味君醒醒耳朵,勸他謹言慎行。
朋友反駁,“害,別著急下定論,你難道不好奇我的聰明舉措是什么嗎?”
經他這么一激,有味君還真是有點好奇,“那你所謂的舉措究竟是何方尤物?”
“在之前的經營過程中,我加了不少顧客微信,構建了自己的私域流量!”
加微信=私域流量?如果你跟我這個朋友一樣對私域流量存在以下想法:
私域流量=加好友,每天拉群,群發消息打廣告
私域流量=微商,每天在朋友圈刷屏廣告
私域流量=用戶從a渠道導入b渠道,然后賣貨
那你的經營思路未免太危險了!
對私域流量的誤解,你有沒有中招?
—— ——
一提起私域流量,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加微信好友、拉群、不定期發發廣告,只要魚餌拋出去,就可以坐收漁翁之利,然而私域流量并非那么簡單。
1) 成為好友,還不完全是你的私域流量
私域流量是一個良性運轉的生態閉環,即:引流-成交-復購-轉介紹。成為好友、群發廣告給好友,這種理解很片面,也很低級。
為什么這么說?
品牌建立私域流量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為了能更好服務用戶,讓用戶更多地購買產品或者服務嗎?加好友僅僅是其中一個很小的行為動作,與用戶對話,構建品牌的信任機制,促成閉環的良性運轉才是關鍵。
有味君曾因購買某品牌的產品,加好友之后被拉入他們的社群。這一拉不要緊,我和N多用戶一同見證了品牌“翻車”的慘狀。
社群的管理員,倒也是勤懇,面對并沒有任何回應的社群也能日復一日,每天多達數百條的進行產品圖片投放,除此之外,與用戶之間沒有任何交流。
品牌圍繞著產品也好,服務也罷,甚至是做其他的事,這個世界上總存在兩種邏輯。前一種邏輯是“推動”,后一種則是“觸動”。
而無效的努力,只能感動自己。以上的做法,相信品牌日常的運作當中不在少數。
2) 私域流量的承載不止有微信個人號和微信群
私域流量的定義有兩個基本標準,一是無需付費,二是自由觸達。微信個人號和社群幾乎完美符合這兩條標準,發條消息,就能觸達數百上千好友。只要用心經營,他們就能夠幫商家維系用戶關系,促成變現。
相對淘寶、拼多多、小紅書、微博這些公域流量平臺,私域流量屬于品牌“私有化資產”。所以,微信個人號和社群只是私域流量可選擇的工具一部分,而非全部。
按照無需付費、自由觸達兩個基本標準,私域流量工具按照承載還有其它三種:
1、自有App:擁有的用戶數據最全面,權限最多樣,可能性最大,而可承載用戶的規模幾乎無上限。
2、社交媒體賬號:按照平臺的去中心化程度,個人的:公眾號>快手>B站>小紅書>微博>抖音。每個平臺賦予賬號的權限各不相同,而能做多大與平臺規模有關。
3、自建小程序:伴隨著美團、餓了么等生活服務類平臺扣點高漲,不少品牌紛紛選擇自建小程序為用戶提供服務。以喜茶go為例,用戶不僅可以點餐,還可以購物。
所以,做私域流量只盯著個人號,你失去的是更多的可能性。
什么才是真正的私域流量?
—— ——
私域流量是指企業能自主運營,可以反復自由利用,無需付費,又能隨時直接接觸的流量資源,它屬于品牌的私有化資產。
隨便舉個例子。
比如說你要開個店,那么你會先去做一個調研,比如說店的周邊有2萬人,那么這2萬個人就是公域流量。
理論上,這2萬個人都可能會成為你這店的用戶,但現實嗎?不太現實。
如果這2萬個人有1000個人來到了你家店里,并且在1000個人中,又有500個人家主動/被動加了你微信,那么我們就可以說,這個500個人就是你的私域流量。
到這里,大家可能要提出異議了。上文不是講,加好友還不完全是你的私域流量了嗎?這就繞不開私域流量的本質:用戶的精細化運營。
1) 長期關系培養
品牌和用戶之間,就像男女朋友從談戀愛走向婚姻一樣,你對我付出長期的關愛,我才能長久的陪伴你;你對我進行“漁場管理”,忽冷忽熱,我憑什么對你忠貞不渝?
所以,今天的品牌想要進行長足的發展,就不要糾結于短期得失,寵愛用戶是我們的職責所在嘛。
2) 明確用戶定位
你的品位要配得上粉絲的定位,“德不配位”的事情少干。以社群為例,一個社群要活躍,就八個字,要么氣味相投,要么臭味相投。1000個真愛粉成就一個品牌,品牌首先要確定你的產品的核心價值是什么?然后確定社群價值觀、用戶畫像、社群價值,所以要對你的目標用戶設標準和門檻,不是什么人都圈進來。
在私域流量被熱議的2019年,就有不少品牌因精細化的運營取得不錯的成績。有的憑借超高的復購率實現業績的翻倍增長;有的品牌成為行業內的頂級流量;有的甚至受到資本的追捧,囊獲數筆融資。
會玩私域的品牌,用了哪些套路?
—— ——
只有當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誰在裸泳。
這場疫情就是一場潮水,它來了,誰在裸泳一目了然。新經濟領域的觀察者沈帥波,拋出一個問題:當你的門店關門的時候,你還知道你的顧客在哪里嗎?
服務行業最重要的是什么?客戶。那找不到客戶的時候怎么辦?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平時與客戶建立粘性連接,這也就是大家反復提到的私域流量的重要性。
1)社群運營典范-錢大媽
錢大媽是南方一家生鮮品牌,去年12月底剛剛完成10億元的D輪投資。
錢大媽的門店扎根于社區之中,得益于社區的天然土壤,錢大媽通過社群與顧客建立強有力的粘性。
如果說其他社群就是一灘死水,那么錢大媽的社群就是一汪活泉。
首先,錢大媽解決了用戶的便捷性。
客服每天把當天的菜品和優惠折扣發到群里,用戶想要買什么菜,可以讓店員拍照,隨時在群里下單,滿38元包配送,且是半小時送上門。
其次,用紅包和抽獎來盤活用戶。
客服每天晚上會定時在群里發紅包,不多,幾毛錢的成本,手氣最好的人送一樣菜。不要小看這樣一個操作,這可是一個精心設計的消費者心理博弈,用戶高高興興地搶著紅包,高高興興地去門店領獎品,然后順便在門店里把第二天的菜買了。
售后服務,解決的是信任問題。
只要有消費者在群里反饋買到的菜有質量問題,客服無條件退款,在營業結束后,店員會把門店貨架上照片發到群里給用戶做監督,把錢大媽不賣隔夜菜的理念植入用戶的心智。因為看見,所以相信,錢大媽這一操作,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最后一厘米”。
2)蘇小糖,疫情期間銷售額幾乎未受影響
廈門有個品牌,叫做蘇小糖,是專門做旅游景區伴手禮的。主營牛軋糖、袋裝花茶、鳳梨酥等等,產品包裝精美,適合送人。
我們都去過不少旅游景區,景區門店都賣些什么東西,就不用有味君描述了吧,更別提門店裝修了,不宰客就已經很良心了。
蘇小糖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的門店裝修風格特別精美、吸引眼球。但是我們知道,旅游景區生意大多數都是一次性生意,這就對了蘇小糖的復購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剛開始,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就引導消費者添加微信好友,告訴消費者可以查詢商品訂單、確認收貨信息。顯然,這并不是個有吸引力的理由,逐漸他們的運營就擱置了。
經過一系列的迭代,蘇小糖采取線下調研,再引導線上的方式搭建了自己的私域流量方案。
他們對線下門店微信私域流量營業額目標拆解,比如顧客逛街的時候路過門店,他們就會測試進店率,顧客進去之后,他們又會測試進店之后的成交率,以及在收銀臺支付并加微信的比例,逐漸形成一個流量漏斗。
在引導顧客添加微信后,他們進一步精細化的運營,提高復購的同時,還會引導顧客裂變目標。以疫情期間為例,他們的店長在朋友圈經營自己的人設,曬出用一款白桃烏龍花茶制作的戚風蛋糕,實時數據顯示,烏龍茶的銷量在半天的時間內持續增長。
得益于私域流量的運營,已經有20萬人添加蘇小糖的微信,預計到2022年,這個數字將提升至500萬;2018年線上整體業績不到200萬,2019年整體業績相比于去年翻了五倍。
總之,洞察用戶需求、有價值內容的輸出、精細化用戶分層、超預期的服務、組織協調能力,始終都是私域流量的核心。順著大浪游泳,怎么都能游得更快一點。
友情提示:大人們,我只是一個不滿一歲、正經而又博學的財經公眾號,不要為了偷看我的表情包,關注并轉發我,這會讓我在公司很沒有面子!
另外:蘇小糖超全、超詳細的運營套路,已經為大家拆解好了,后臺回復【案例】領取。
關于有味財經 基本內容:聚焦以提升餐飲門店效率為核心的供應鏈信息、知識、服務 服務對象:餐飲從業者、餐飲服務商、行業研究者 文章原則: 1、深度:深耕小切口,洞悉小體系 2、廣度:跨學科研究,拓認知寬度 3、顆粒度:注重實效,提供解決方案
原創文章,作者:有味財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