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立即報名
1649 期
呷哺呷哺、西貝、旺順閣、王品……今年都在推大店,“小而美”時代過去了嗎?
◎餐飲老板內參 主筆 王新磊
記者 孟蝶 發自武漢
4月20日,呷哺呷哺在武漢新開一家千平大店。
另根據餐飲老板內參已知的消息:西貝、旺順閣、王品、牧之初心,今年都在力推大店。
“小而美”的時代過去了嗎?
力推大店背后,這些品牌先人一步,看到了什么樣的趨勢?
1
呷哺呷哺開千平旗艦店
延續20年的橙黃色不見了
▼
呷哺呷哺千平旗艦店,做了體驗全升級的大調整。
青磚、絹燈、怪石、流水,旗艦店每個入口都特別設計了場景布置,水霧裊裊、禪意濃濃。
店內更是一步一景、意境悠遠。原石和木色、絹燈,組成了呷哺呷哺旗艦店的新中式禪意餐廳環境。
呷哺延續了20年的橙黃色環境,在旗艦店升級成新中式裝修風格。
“(升級版的呷哺和湊湊)還是不一樣的。呷哺旗艦店是呷哺自身的升級版,有自己的DNA,但呷哺和湊湊和口味、菜品、價格、定位、服務模式和裝修細節都不一樣。”
呷哺呷哺董事長賀光啟接受餐飲老板內參采訪時解釋說,“最重要的是核心不一樣,呷哺是一人一鍋的國民小火鍋,客單價在100元以內(集中在50~60元),湊湊客單價在100元以上”。
除了場景、菜品和服務的升級,還加入了呷哺集團特別引入的臺式手搖茶。
呷哺旗艦店的門前,是臺式手搖茶的制作銷售區。與湊湊門店相同,呷哺升級后也選擇了“火鍋+茶憩”的組合路線。非用餐時間的呷哺旗艦店全區域開放,提供給手搖茶顧客享受下午茶時光。
2
體驗主義來了——
“小而美”的品牌也在開大店
▼
升級版呷哺與湊湊背后,是賀光啟的新理念。
此前,他在和內參君分享“湊湊”模式時,強調“體驗至上”。他說,要留出空間,做出五星級的體驗感。這既是競爭策略,又是對趨勢的洞察。
中國餐飲業30多年來的發展,餐廳與餐廳間的競爭,正從服務、產品維度,向全維度的體驗主義升級。
以前的呷哺主要滿足了一兩人、兩三人顧客的就餐需求,“呷哺的大店,接待客群可以從一兩個人到幾十個人就餐需求都能同時滿足”。
而呷哺有了大店模式的嘗試后,會在全國各大省縣市開出不同規模的門店。“今年呷哺新開店鋪數量不會低于去年。”賀光啟說,今年在各地新開店鋪會有大、中、小不同面積。
開大店,不僅僅是呷哺的動作。
西貝賈國龍也在反思,“小而美”到底要多小?
太小了“耍”不開,反而影響業績。像西貝,因為增加了外賣業務,需要開大店,為外賣留出操作空間。而西貝主力店選了300到500平。
就連“小而美”的代表企業牧之初心,在血拼過效率之后,也在發力“體驗”。
以小店模式為代表作的“牧之初心”原切牛排,深圳金光華店曾經創下紀錄,18平米只做3道菜,日賣6萬元,相當于每小時賣出1.3頭牛。
但現在,他們店型模式也悄然“轉型”:一種是目前的20~30平米,一種是60多平米的白金店。其中,白金店會有牛排課堂和周邊零售商品銷售,近期將達到三家店。
這種大店帶小店的模式,好比是“老母雞帶小雞”。大店做好體驗感、品牌感,小店做好坪效和人效。
而在星巴克,這種模式有個更優雅的說法:他們把大店,比喻成“教堂”。
原北京美大星巴克咖啡有限公司總裁王朝龍說,“(大店)就是增加體驗感,提高品牌勢能”的。在上海,星巴克的工廠店,就是起到了供消費者“朝圣”的作用。
3
王品、呷哺、西貝……
餐飲主力軍們都擴張大店
▼
曾經,“小而美”模式是餐飲人共同的追求。
2012年之后,“三高一低”倒逼餐飲業變革:減人員,縮店面,減菜單……
“小而美”成為行業共識,并催生了“極致人效坪效”的行業標桿作品:彼得家的廚房。
但是,2017年中旬,餐飲業中高端市場已經開始復蘇。
在上海,王品加速了開發新品牌的力度。
2017年,王品相繼推出了鵝夫人、蜀三味,2018年又推出了新品牌“舞漁”,招牌商品烤生蠔。而這家店選在上海徐家匯太平洋百貨,306平米,而人均客單價約125元,鎖定25~35歲愛好日式美食的白領。
進入2018年,這個勢頭更是強勁。
首先是各個知名品牌都加大了開店數量,堪稱“瘋狂”。
一向謹慎的海底撈,這次就任性了一把。年初有消息稱,海底撈今年要開210家店。
而內參君求證的消息更是驚人:“肯定比這個多,并且沒有上限。華東、華南、新一線城市,都要進駐。”
海底撈的這個開店力度,堪稱前所未有。因為目前海底撈也就200多家店。
除了海底撈,其他品牌也都在加速擴張——
西貝2018年要新開店100家,總數突破300家;
喜家德2018年在達到500家店,并加強深圳布局;
4月10日,旺順閣今年開店33家店,還要進軍深圳,進行全國布局。
其次是開店面積。
西貝主力店在300到500平,旺順閣不論主品牌,還是新推的徽菜品牌“披云徽宴”,新開店面積都在500-700之間,位置好超千平也開。
剛剛在武漢開業的呷哺呷哺旗艦店,面積超過1000平米,最多可同時容納近300人用餐,是呷哺呷哺在中國開設面積最大的店鋪。
……
4
從“小而美”到開大店
體驗感正成為企業競爭的護城河
▼
為何餐飲主力軍集體力推大店模式?主要有是三種考慮:
一種是業務需要。
比如西貝新增外賣業務,需要空間;呷哺呷哺拓展多人就餐消費場景,也需要空間。
一種是全面提升體驗感。
回頭來看,“小而美”模式,在實現極致人效、坪效同時,也犧牲掉了“體驗感”。
而從市場表現來看,“體驗感”正在重新成為企業的競爭武器和護城河。
像麥當勞已經由效率的“快”,悄然轉向體驗的“慢”,推出了“送餐到桌”的服務。
不僅餐飲業在加強體驗感。購物中心早在2016年已經嘗試整合更多超強體驗感的項目。這些項目從電影院、電玩、KTV,擴展到手作集市、藝術展、屋頂農場等。
還有一種原因,是市場復蘇,風向標就是中高端餐飲。
經過5年的震蕩,中高端餐飲的泡沫已經被擠掉,虛高的產品被擠掉水份,而真正的宴請需求依然存在。并且,從客群分析來看,除了商務宴請,親朋好友間的宴請也在增多。
這是一個對全體餐飲人都利好的趨勢:開大店背后,折射的是餐飲行業整個消費水平、市場空間的上升。
·end·
輪值主編|笑凡 視覺|尚冉
近期熱門
(點擊圖片/文字直接閱讀)
高客單價餐廳|麥當勞漢化后|小眾菜爆發
西貝會員制|搶蝦大戰|打造爆品
巴奴slogan|無錫外賣瘋狂|海底撈組織變形記
首席勾搭官1:13810394973(同微信)
首席勾搭官2:13693220621(同微信)
轉載原創聯系:首席小秘書 微信 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