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月二龍抬頭 舅舅再也不用擔心我剃頭了

    10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春回大地,萬物復蘇。人們認為這天理發會鴻運當頭,便有了“二月二剃龍頭”說法。忍了整整一月的長發也終于可以修剪了!

    沈陽市文史館研究員、民俗學家齊守成表示:“其實,二月二剃龍頭和龍抬頭,本來不是一回事。剃龍頭與清朝的規定有關。龍抬頭與節日有關。”

    ?舅舅和頭發的聯系

    民間有一句老話說:“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所以一進入農歷正月,理發店的生意變得很清淡。那么,這種民俗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齊守成認為:起因與清初時努爾哈赤、皇太極在盛京(今沈陽)發布的“剃頭令”有直接關系。

    在清朝之前,漢族人只梳理頭發,根本不剪也不剃。在他們看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后來由于清初強行推行“剃頭令”,人們才開始出現大面積剃發。

    在清朝的幾部史料中,記載清軍攻城略地時,都出現了“剃發”這個詞。“各處文武軍民盡令剃發,倘有不從,以軍法從事。”在清朝文獻里,把歸降叫作“剃發歸降”,投降的百姓叫“剃發降我之民”。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率領后金軍攻占沈陽,不久遼東各地大小城池盡入后金人手中,“官民皆剃發降”。

    清順治元年(1644年)4月,清軍打敗李自成進入山海關的第一天,也下達了“剃頭令”。漢族人不愿服從,但又不能為此丟了腦袋,就約定正月不剃頭。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正月不剃頭,就表示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表達人們的思舊之情,稱之為“正月不剃頭,思舊”。后來就演變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

    齊守成笑說:“現在大家都移風易俗了,正月里剃頭的人也不少。”

    經過多年的演變,“二月二剃龍頭”在民間產生了不少表達美好愿望的諺語,比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龍抬頭,大財小錢往家流,好運剛剛起了頭;二月二,剃剃頭,剃掉煩惱和憂愁,今年定有好兆頭”。

    ?“龍抬頭”寄托美好愿望

    齊守成介紹說:“農歷二月二,在歷史上有‘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龍頭節’等多種稱呼。元朝學者熊夢祥在其所著元大都(今北京)志書《析津志·風俗》中記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由此可見,元朝時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了。”

    其實,“二月二”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首民謠寄托了古代人祈禱獲得好收成的希望。過去,在遼沈地區的一些農村,滿族村民在大年三十前會在院內豎起“燈籠竿”,此后每天都要在黃昏之時點燃燈籠,讓其徹夜長明。這個燈籠竿要在二月一日清早放倒,因為“二月二,龍抬頭”了,把燈籠竿子放倒,表示在這一天“年”正式過完了。

    ?這一天吃什么?

    從節日名稱上來看,這是一個與龍有很大關系的節日。實際的節日習俗也是這樣,吃龍眼(炒豆或蹦豆)、吃龍須(細面)、吃龍耳(餃子)、吃龍鱗(卷春餅)……這一天大量的節日食品都與龍有關。還有些地方把這天當作東海龍王的生日。所以人們自然會聯想這是一個與龍信仰有關的節日。

    吃龍須,吃龍眼,吃龍鱗。

    ?最初的起源是土地公公?

    但二月初二更早的節日源起,卻不是與龍信仰有關,而是與社神的信仰有關。社神就是土地神,漢代應劭在《風俗通義·祀典》中引《孝緯經》解釋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報功也。”也就是說社神是土地之神,因為土地太廣博,不能所有的土地都祭祀到,所以將土地之神封為社神而祭祀它,以報答土地的功德。

    最初的土地神,不是影視劇中那個矮小滑稽又和藹可親的小老頭,而是掌管一國命運的高級神祗。古代將國家稱為“社稷”,“社”就是土地神,“稷”則是五谷神。社神負責有一定的地域供百姓居住和種植,而稷神負責有足夠的五谷能養活百姓,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個基本條件——一定范圍的土地,一定數量的民眾——國家才能稱之為國家。因此,社神與稷神是古代非常重要的神祗,正常情況下,皇帝必須每年祭祀社稷神,并建有相當規模的社稷壇。

    社神后來也成為民眾祭祀之神。我們知道,春節象征著春天的開始。在傳統農業社會,春節慶祝活動結束以后,民眾就開始祭祀社神,祈求神靈保佑減少自然災害,獲得豐收。祭祀社神的日子被稱為“社日”,并且分春社與秋社兩種。

    不少地方的民眾將春社日當作社神的生日。春社日不僅有祭祀儀式,更有很多娛神活動,并集體歡宴,相當熱鬧。唐代詩人王車駕有《社日》一詩,描繪了春社宴飲結束后的場面:“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宋代楊萬里的《觀社》更直接描寫了鄉民們的慶祝活動:“作社朝祠有足觀,山農祈福更迎年。忽然簫鼓來何處?走煞兒童最可憐。虎頭豹面時自顧,野謳市舞各爭妍。王侯將相饒尊貴,不博渠儂一晌癲。”詩人說,即使是那些尊貴的王侯也沒有享受過社日這樣的歡樂。可見春社在古代是一個備受重視的節日。春社的具體時間,各朝代都有差別,宋代開始以立春后的第五個戊日作為社日,一般在農歷二月初二前后。

    所以,二月初二,最初是與社神,也就是社神信仰密切相關的一個傳統農業節日。

    那二月初二是怎樣與龍信仰產生了聯系呢?這與先秦時期的星占有密切關系。古代的星占學者們用星座的運行來判斷季節,以提醒農時。在西周,甚至是夏商時代,星占學者們發現:在農歷二月春分的黃昏,東方蒼龍星座的“龍角”恰好從地平線上緩慢升起,而同時,蒼龍星座的龍身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整個畫面很像蟄伏了一冬的龍終于抬起了頭,俗稱“龍抬頭”。

    而此時正值驚蟄前后,也是萬物復蘇,冬眠動物蘇醒的時間。龍在民間信仰中是“百蟲之長”,它的抬頭就代表了動物界的蘇醒,乃至春天的到來。《淮南子?地形訓》說:“凡羽、毛、鱗、介皆祖于龍”,也就是說各類動物都以龍為祖。所以,“二月二,龍抬頭”是星象與民間信仰的結合。

    龍在二月二中具有特殊地位,還與春耕生產需要大量及時的雨水有關。一方面二月二在驚蟄前后,天上打雷,地上流水,而龍在民間信仰中正是司風雨之神。民眾認為,正是蘇醒的龍帶來了豐沛的降雨,有利于春耕,所以民間在二月二有了各種對龍的祈禱祭祀活動。

    后來,民間祭祀龍的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而祭祀社神的儀式反而有所削弱。其中原因比較復雜,可能與社神在明清時期逐漸轉變為各地方保護神(就是土地廟中的土地爺),并且地方保護神的功能逐漸得到增強、種植保護神的功能減弱有關。在當代,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二月二祭祀社神的活動越來越淡化。

    來源:華西都市報

    推薦閱讀:點擊下方圖片即可閱讀

    約起來!排隊網戰略發布會等你來!
    就是這么火,當然有理由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8493.html

    (0)
    上一篇 2016年3月10日 21:15
    下一篇 2016年3月10日 21:41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