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如果沒來木屋燒烤,有沒有想過現在的自己會是什么樣子?
如果沒來,現在可能還是哪個餐飲店默默無聞的小服務員吧。
和很多人一樣,想學燒烤技術,2014年,年少的他經老鄉介紹來到了木屋燒烤白石洲店。
那時他17歲,就想多賺點錢寄給父母,但是內向的性格好像成為了他成長路上的絆腳石。
窘迫的自我介紹
剛來沒多久時店里開員工大會,店長突然叫他起來做自我介紹。當時心頭一緊,完全不知道要說什么,臉都憋紅了,支支吾吾說了自己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和誰關系好,好不容易憋出來的幾句話卻惹來哄堂大笑。
這是當時內向的他跳不出的困境。
過年不回家的代價
由于不愛說話,像個悶葫蘆,店長老想把他調走,還從別的店調來一個人準備代替他。但好在自己做事勤快,并且打算過年不回家,而調過來的那個人非要回家,最后才順利留在了店里。
那是自己第一次不回家過年,打電話給媽媽,沒想到媽媽沒有怪他,反而說既然店長看重你,你找這么一份工作也不容易,不回來也可以。
內心深處的覺醒
因為肯學,進來5個月后便開始接觸值班工作,每天值班、做表、一個個檢查冰箱,他形容自己就像一頭耕田的牛,總是店里最后一個下班的。
下班的時候,天已經蒙蒙亮了,路上來來往往的人群中,不乏有一些背著書包,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學生。
圖/網絡
他說:他們上學的時候,我就下班了,他們放學回家的時候,我就上班了。有時候想想,心里挺難受的,其實自己也可以好好念書的。
但每次難受后,又在心里暗暗告訴自己,別人這三年在上學,那我就用三年的時間多學點東西,說不定三年后我還比他們強呢!
那一刻,這個17歲的少年眼神堅毅。
尋求突破
本來剛來木屋燒烤的時候,只想學點技術,接觸值班后,開始想往管理組方面發展。但是有人告訴他,你不愛說話,不適合當管理者。
為了克服自己身上老是被人詬病的點,他開始逼自己。主動告訴廚師長,以后出品會議我來開。
每次開會前,他都會提前準備好要發言的稿子,一字不漏。再加上那時候的陳建店長,為了激發他,員工大會讓他開、巔峰團隊讓他帶隊,鼓勵他競聘廚師長。
一次又一次的鍛煉,他告別了那個講不出話的自己,漸漸變得會表達了。
學會死磕
后來跟著店長調到了廣州,雖然在深圳的時候,競聘了兩次廚師長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還是選擇死磕到底。
半年內又競聘了兩次,在四戰之后,終于競聘成功。
成為了廚師長后,困難好像來得更為直接,當時出品間9個人,有6個人要辭職,這是成為正職管理組后第一次面對“人荒”。
怎么能留住這些伙伴呢,對19歲的他來說,這個問題太難了。他也沒想別的,就是當榜樣,攬下最難、最累的活,一有時間就帶伙伴們去打火鍋、跑步、打籃球。沒想到過了段時間,最后離職的僅1人。
店里有個老A看他每天上十幾個小時的班,就問他為什么在該好好玩的年紀要這么拼命?
他說以前家里條件不好,小時候在別人家看電視,還會被別的小孩欺負。媽媽知道了又心疼又氣不過,所以借錢都給他買了電視機。在這樣的環境中,他從小就告訴自己,以后一定要出人頭地,讓父母過上好日子。
一路向前
是心中的信念支撐著他一路向前,在曉港做廚師長的半年里,和整個團隊一起將虧損的曉港激活,就像撕掉自己身上“不適合當管理者的標簽”一樣撕掉了曉港“養老院”的標簽。
后來去學院,從廚師長到店長,打磨了一年,獲得廣深半年A類門店的第6名,因此有機會去接大一點的棠下店。
在本來就很不錯的店里做出突破性的成績,好像也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他在棠下絲毫不敢松懈,帶領團隊繼續穩扎穩打,18、19年的顧客人數都是環比上升,而且營業額相比于17年提升了20%。
再到現在帶徒弟店的教練店經理,他說這一路走來,確實要感謝這個平臺和指路人,從一個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到現在獨當一面。
要是沒有遇到木屋燒烤,恐怕這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潛力有多大。
內向,老實,不善言談,是別人對古志平的評價,正因為如此,他好像更能安靜地扎根。
在這個過程中,木屋燒烤已經由一份糊口的工作變成了一份值得拼盡全力為之奮斗的事業。
木屋就像一個磨刀石,不斷地把我們打磨得更鋒利、更強大。
正是無數個像古志平這樣平凡的伙伴,遇到了木屋燒烤,在這個平臺上不停地成長、綻放,找到了不平凡的事業,變得不再平凡,這就是木屋燒烤這個磨刀石存在的意義!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9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