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后回復數字“2”,加入系列食品微信群
來源:市值風云
貝因美,曾經頭頂中國本土奶粉第一品牌的桂冠,在中國奶粉市場的占有率長期位居三甲之列,縱橫捭闔,風光無兩。
但是到了2016年,這家公司銷售業績劇烈下滑,經營業績出現巨額虧損。當年,其營業收入27.64億元,同比下降39.0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81億元,同比下降853.24%。
那么貝因美這家公司為何從昔日王者變成今日虧貨?它又是如何從輝煌走向沒落的?
風云君今天就跟大家叨逼一下貝因美的曲折經歷。
一、初試鋒芒
1992年11月,貝因美創立于浙江杭州。創始人謝宏,是個奇才,小伙子15歲考入杭州商學院(浙江工商大學前身),念的是食品衛生專業,87年考進浙大,念的是哲學。
小伙子思考天地萬物浮云芻狗之余,對嬰幼兒產生興趣,嬰幼兒和食品一結合,于是搞出一款全新的嬰幼兒速食米粉——貝因美就是靠速食米粉發家的。
當時國內的嬰幼兒速食米粉是美國亨氏一家獨大,基本上處于壟斷地位,國產米粉靠邊站,只有干瞪眼的份。
貝因美要發展,狙擊亨氏是必然選擇。但是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產品品質要過硬。老謝研制出的這款產品,口感細膩,入口即化,品質一流,是具備狙擊亨氏的基本條件的。
除了產品,還要講究打法,畢竟人家亨氏財大氣粗,拔根腳毛比你腿粗,不能硬上。老謝的哲學當然不是白學的,關鍵時刻就派上了用場,一出手就是“農村包圍城市”:
戰略上,先進攻農村市場,然后二三線城市、再搶占一線城市邊緣區,最后挺進一線城市腹地;
策略上,特約經銷與代理相結合,主攻加盟商,兵力集中在地縣級城市和一線邊緣區域夫妻店,快速建立起全國銷售網絡,形成對亨氏的合圍,最后聚而殲之。
僅用2年多時間,貝因美就橫掃中國嬰幼兒米粉市場,以70%的年市場增量,將亨氏剁下馬,成為中國嬰幼兒米粉市場的黑馬冠軍。
二、異軍突起
在嬰幼兒米粉市場取得成功的貝因美躊躇滿志,準備進一步開疆拓土,進行產業鏈延伸。
創始人謝宏隨即制定了“同心多元化”戰略,瞄準的下一個靶心是嬰童配方奶粉。
首先,奶粉這玩意是剛需,中國人口多,市場廣闊;
其次,隨著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國民購買力大增,嬰幼兒奶粉市場在快速增長;
再次,貝因美已建立起良好的嬰幼兒米粉銷售網絡,有良好的渠道;
最后,貝因美已經積累了嬰幼兒食品方面的豐富經驗,進軍奶粉行業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2001年,貝因美喊出“國際品質,華人配方”口號,隆重推出“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貝因美奶粉,吹響了貝因美進軍奶粉市場的號角。
憑借早期建立起來的強大銷售網絡,貝因美很快在嬰幼兒奶粉市場打開局面。
當年,貝因美總銷售金額一舉突破億元大關。
2004年,阜陽劣質奶粉導致“大頭娃娃”事件,引發舉國上下對嬰兒食品安全問題的強烈關注,整個行業猶如進入寒冬。而貝因美一直在產品質量上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行業“洗牌”時成為受益者,進一步拓展了市場份額。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舉國嘩然,給國產奶粉帶來了嚴重的信譽危機。中國奶粉行業的老大哥、連續17年中國奶粉銷售額第一的三鹿,頃刻間灰飛煙滅。
貝因美是少數避過三聚氰胺事件的企業之一,又在2008年之后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
由于產品質量過硬,貝因美很快崛起為中國本土奶粉企業的龍頭。
三、混戰時代
三聚氰胺事件后,外資品牌成了搶手貨,為了讓自家娃娃吃口放心奶,中國的爸比媽咪們將洋奶粉“洗劫一空”,很多人跑到香港去掃貨,更有甚者打飛的去新西蘭、澳洲、歐洲等地搶購奶粉。
同時,外資奶粉企業迅速席卷了中國中高端奶粉市場,在高端奶粉市場上處于絕對壟斷地位。
市場風云突變,給國產奶粉品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中國本土奶粉產業遭遇了空前危機,整個行業是一片愁云慘淡。
在這種背景下,為了爭奪市場,奶粉行業價格戰爆發。
2009年年初,多家國產乳企為爭搶市場,發動了歷史上最為激烈的價格戰,而貝因美當然不能袖手旁觀,也迅速跟進,價格戰打得昏天暗地。
幾年價格戰打下來,哥幾個發現雖然銷售額增長不錯,但是凈利潤卻很不樂觀。
這還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整個市場格局發生了對他們及其不利的變化。
首先,在產業鏈中的議價權被大大削弱。
以前奶粉生產企業相對強勢,對下游渠道擁有一定的議價權。之后,渠道反客為主,可以對奶粉企業吹鼻子瞪臉,要求其加大讓利幅度,侵蝕其利潤。
其次,國產奶粉企業的行業地位一落千丈。
以前他們是中國奶粉行業的領導者,特別是三鹿當老大的時候,外資奶粉企業基本上不敢越雷池一步。之后,洋奶粉得到國人狂熱追捧,身價倍增,價格蹭蹭蹭的往上漲,成了行業的領導者。而國產奶粉企業成了市場跟隨者,當時國內品牌銷售額第一的貝因美,以及第二的伊利都沒能以行業領先者的姿態出來整合市場,扛起振興中國民族奶粉產業的大旗,相反,哥幾個不約而同的以跟隨者的姿態,爭先恐后學外資品牌,拱手讓出了市場主導權。
如果不能奪得市場的主導權,即使貝因美贏得了“國產第一奶粉品牌”的光環,也注定無法成為一家偉大的企業。
因為,它喪失了一家偉大企業所應該具備的領袖氣質。
四、從輝煌到沒落
早在2008年,貝因美就謀求登陸資本市場,以借助資本的力量來助力公司發展,但是因為股權結構過于復雜,貝因美首次IPO很快就擱淺了。
經過再次努力,貝因美才在2011年4月正式在深交所掛牌。
貝因美最早的財務數據可以追溯到2007年,我們就以2007年為起點,來看一看貝因美最近十年(07至16)的營收、歸母凈利及經營性現金流量凈額的變動情況:
首先從營收來看,分水嶺出現在2013年。
2007年至2013年,貝因美的營收從12億增長到61.17億,翻了5倍有余,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1.18%;2013年之后,貝因美的營收掉頭直下,節節敗退,從61.17億降到27.64億,年復合增長率是-23.26%。
再來看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量,兩者的變動趨勢大體一致,分水嶺大概出現在2012至2013年。
凈利潤方面,基本與營收變動趨勢一致,在2007至2013年保持較快增長,2013年后迅速跳水,從2013年盈利7.2億到2016年虧損7.8億,幾乎是在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金流方面,在12年之前,雖有小幅波動,但總體還是處于增長態勢,12年之后,貝因美經營性現金流開始惡化,從12年的10億跌到16年的-4.2億。
所以,從上述幾個關鍵的經營數據來看,貝因美這家公司的分水嶺大概出現在2013年左右,2013年是其最輝煌的時候,當年營收61.17億,凈利潤7.2億,雙雙創出歷史新高,其后開始走下坡路,業績迅速下滑,到2016年暴虧7.8億,成了中國本土奶粉企業的“虧損王”。
五、大潰敗,大反思
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貝因美從輝煌走向沒落?
風云君認為可能是由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1、頻繁換帥
2011年7月,也就是貝因美上市后三個月,貝因美創始人謝宏因“個人健康”原因辭職,創下了中國上市公司創始人最快離職紀錄,這一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謝宏一直是貝因美的靈魂人物,謝宏一走,貝因美就沒“魂”了。
其后,公司主帥開始頻繁變動:
接任謝宏董事長之位的是常務副總朱德宇,老朱是公司的實權派,本被寄予厚望,可惜干了9個月,就撂了挑子;
2011年4月,黃小強走馬上任貝因美第三任董事長,2014年1月,黃小強又因“個人原因”辭職走人;
2014年2月,公司原總經理王振泰轉任貝因美第四任董事長。
伴隨著主帥的更替,其公司戰略也發生變化。
早在2001年,貝因美雄心勃勃,要做一家囊括0~6歲嬰童“吃、穿、用、行”的全產業鏈公司,老謝辭職之后,貝因美于2012年11月宣布出售嬰童用品相關業務,全產業鏈戰略宣告失敗。
其后雖然專注于奶粉,但也并沒有取得多大的建樹,反而因食品安全問題多次陷入危機。
2、食品安全
中國的優秀企業,往往離不開英雄人物一般的創始人,謝宏的出走對貝因美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后,貝因美不僅被摘掉了高新科技企業的“帽子”,還陷入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危機。
比如2012年7月,貝因美米粉違規添加豬骨粉一事鬧得沸沸揚揚,引發輿論軒然大波;
2014年2月,貝因美生產的黑芝麻營養面條被檢出亞硝酸鹽超標;
同年,貝因美的主營產品——奶粉——也出了問題,因進口乳清蛋白粉檢出阪崎桿菌而上了國家質檢總局的黑名單。
這一系列的風波在無形之中損害了貝因美的品牌形象,我們知道,食品這個行業,聲譽就是生命,想當年三鹿雄霸中國奶粉市場十多年,一場“三聚氰胺事件”令其頃刻間土崩瓦解。
貝因美雖然成功避開三聚氰胺事件,并在其后迅速崛起,但后來陷入了功利主義,其“配方升級”的本質,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產品價格,增加毛利。
但這一飲鴆止渴的策略,非但不能贏得利益,反而影響了企業過去多年辛苦積攢起來的口碑。
3、渠道之殤
在謝宏時代,貝因美憑借優質的產品和強大的銷售渠道,得以在嬰幼兒食品領域脫穎而出。產品品質和銷售渠道猶如貝因美的兩條腿,兩條腿都利索,才能走得順馳。
前面我們說過貝因美在產品品質方面先后爆出一些負面消息。同時,它的銷售渠道也開始出現問題。
前面我們說過,在09年奶粉行業大規模的價格戰后,渠道商的議價能力上升。而在2013年后,貝因美產品全線降價,并把降價的損失壓給渠道商,這就引發了貝因美跟渠道商的關系惡化。
同時,貝因美在加盟標準上也不像以前那樣嚴謹,貝因美只關心渠道商的進貨金額,不關心其營業面積,甚至是是否還賣其他的競品。
因銷售貝因美的產品毛利偏低,部分加盟商私下還銷售其他競品,這不僅嚴重擾亂貝因美的銷售渠道,還削弱了其品牌形象。
4、瘋狂的價格戰
貝因美業績由盈轉虧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貝因美不斷參與價格戰。
價格戰是中國商家最熱衷的一種競爭手段,但同時也是一種非常low的競爭策略。
2016年,由于受到假奶粉事件及奶粉新政配方注冊制的雙重的沖擊,貝因美推出了瘋狂的“買一贈一”銷售活動,這個坑爹的政策一方面沒能讓貝因美銷售額有所增長,同時導致銷售費用激增。
在2007年到2015年,貝因美的銷售費用率一直在40%左右波動,從來沒有超過45%。到了2016年,其銷售費用率飆升到了62.13%!也就是賣100元產品需要62元的銷售費用。
貝因美的產品毛利率在行業中算比較高的,但是也沒有超過60%,你的銷售費用率就超過了60%,能不虧嗎?
下面我們將貝因美最近三年的毛利率和凈利率,與競爭對手飛鶴和雅士利做一個對比:
我們可以看到,在毛利率方面,貝因美要優于競爭對手飛鶴和雅士利,也就是說它的毛利率是沒有問題的。
但從銷售費用率來看,貝因美總體上要高于兩個競爭對手,特別是2016年,其銷售費用率比雅士利高出將近9%,比飛鶴高25.35%!
正是因為瘋狂的促銷,才導致貝因美2016年出現巨額虧損。
除此之外,2016年貝因美的營收規模首次被競爭對手飛鶴超越,當年飛鶴的營收37.24億,超過貝因美近10億。
貝因美“國產奶粉第一品牌”的桂冠,也黯然掉落。
提示:
* 本文市值風云(ID: mvlegend)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內容合作,聯系Mote Chan(微信:motechenfbif)
/ 更多文章 /
中國乳業的下一個10年:品類戰爭時代
進擊的HMO:雅培、雀巢、杜邦、菲仕蘭搶先發力,開啟深度模擬母乳奶粉新革命
揭秘飛鶴奶粉逆襲的秘密:飛鶴乳業的定位戰略設計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研發創新A(乳制品、飲料)、研發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微信群/
添加王淼(Bill Wang)微信:wang494859121,申請加入CEO、CMO、首席研發官、食品綜合、功能性食品、特醫、嬰幼兒、啤酒、生產&供應鏈、乳品、營銷、餐飲、飲料、休閑食品、研發、設計、包裝等微信群(群成員包含雀巢,可口可樂,百事,百威,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紅牛等全球高管)(級別可參考:FBIF2017嘉賓)。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創意文章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