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蜀大俠推出兩款新品“海鴨蛋蝦滑”、“黑松露蝦滑”,引發顧客追捧。
在這之前,海底撈的咸蛋黃蝦滑、集漁的奧利奧蝦滑,都是“蝦滑+”的創新產物。蝦滑的價值感越來越強,流行勢不可擋。
為了探尋真正的好蝦滑,餐見君聯系了一家比較有實力的蝦滑生產商“逮蝦記”,到蝦的原產地“北海”走了一遭,探訪了鮮蝦捕撈和加工細節。
蝦也是“變色龍”?如何辨別蝦滑的好壞?大顆粒感是如何實現的?帶著這些疑問,跟餐見君一起出發吧。
從鄭州起飛,三個小時后到達廣西北海,我突然就明白了,為什么蝦滑廠家都聚集于此,因為這個小島特別適合養蝦。 地處北緯20°左右,冬暖夏涼。陽光、沙灘、一望無際的大海,以及水上漂泊的一只只小船……生態,是北海最靚麗的名片。 初見蝦塘 天然海域、黑膠紙塘,養出的蝦顏色更青,品質更好 第二天早上六點多就被叫起來了,因為只有七點能看到“捕蝦”。 為什么是七點?答案是“光照”,如果等到太陽升起來再捕,紫外線比較強,蝦就會缺氧,很容易影響品質。 這樣說,蝦可是一個“變色龍”,容易受天氣影響,嬌氣的很。 到達約定地點,我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藍天、白云、一片片水塘相互連接,放眼望去很是壯觀。 距離要參觀的蝦塘還有三分鐘車程,路上,“逮蝦記”負責鮮蝦采購的顧廠長邊指引我們看風景邊介紹。 這里一片片的水塘都是人工挖的,引灌入北部灣海水,模擬青蝦天然生存環境。得益于北海13度—15度的海水鹽度,以及富含微生物和礦物質等天然優勢,能給蝦提供足夠的營養。 “到了,到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捕撈蝦塘。”在顧廠長的招呼下,我看到眼前這方蝦塘有一畝地大小,中間的氧氣機在不停運轉,感覺這里的海水也比周邊水塘顏色更深。顧塘主說,是因為蝦塘底部鋪的黑色膠紙襯的。 我上前摸了一下,很厚,很結實。漁民說:黑色膠紙一方面能避開泥沙,讓水質更清澈。另一方面,通過改變水色和透明度,增加水中的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下能釋放更多的氧氣。 這樣養出的蝦,通體顏色更深,色澤也更均勻,蝦青素含量自然就更高。 “待一會兒捕撈出鮮蝦,一看你就明白了”。顧廠長笑著說。 開始捕蝦 80天生長周期,旺季畝產值達4000斤 說著,漁民們便開始張網捕蝦,據說這是最辛苦也是最快樂的時候。 只見兩三個人穿戴好裝備下水拉網,岸上的人也幫忙照應,眾人合力收攏網口,一只只火力十足的大蝦開始躍出水面。 此時,另一位漁民潛入網底,不斷抖動,將蝦都趕到了角落。稀奇的是,蝦軍中還混合了幾只小魚和螃蟹,據說是為了生態平衡。 被一隅網兜禁錮住的蝦瘋狂跳躍,仿佛預料到了接下來的命運走向。 待這時,幾個漁民趕緊把提前準備的水桶拿出來,合力抬到岸邊。 活蝦出水后,很容易死亡,他們將這些蝦先過了一遍冰水,迅速冷卻保鮮,再放進運輸車上的冰水箱中,運往工廠。 終于,被一方池塘滋養了80天的鮮蝦們,開始了它們的價值利用之旅。 看到這一筐一筐的蝦,我也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隨手拿起幾只蝦觀察,表面泛著青色,陽光下通體透明無暇。 正說這蝦個頭不小,但顧廠長說,這批次只能算中等,因為是冬天,蝦的生長速度緩慢,眼前這畝蝦塘的產值在2600斤左右。如果是7—9月份的旺季,蝦長得更快,個頭也更大,畝產能達到4000斤。 這些鮮蝦一部分出口,大部分都供給了“逮蝦記”。一般旺季時,幾乎被“逮蝦記”壟斷,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規模和資金去儲存這些蝦原料。 嚴格的生產線 加工前先按照蝦的顏色、大小進行分級 探訪第二站來到了“逮蝦記”工廠。進入前,我因長發被要求戴了兩層頭罩,大家都包裹的嚴嚴實實。 還按照要求在洗手池邊進行了15秒的消毒水侵泡,接下來吹風、用沾毛器刮一遍外衣。此時,我終于見識到了大廠風范。 言歸正傳,我粗略算了下流程,鮮蝦在成為蝦滑之前,要經過三道工序。 首先是分級分類。 工廠會把不同批次、不同品質的蝦分類。先是人工進行初步顏色分級,A1、A2、A3,等級越高顏色越青,蝦青素含量越高。 左邊的蝦泛白,右邊的更青透,品質更好 然后是大小的分級。利用自動分揀機操作,機器能快速識別蝦的大小,大致分為五六個不同級別的蝦。 規格大小差不多的蝦被規整到同一個出口 不同級別的蝦原料用以生產出顏色、口感、品質不同的蝦滑產品。比如高品質的黑虎霸王蝦、咯吱咯吱的大顆粒青蝦滑、以及性價比更高的逮蝦記、青鮮大顆粒蝦滑。 即可滿足不同客單價的火鍋店,即使在同一家火鍋店的菜單,也能實現不同價位、不同特點的蝦滑產品,有的用于引流,有的做溢價。 再者是加工處理。 分級后的蝦會進行人工剪蝦頭、機器剝蝦殼,人工去蝦線、過水、打碎攪拌、包裝,環環相扣。 “尤其去蝦線,要求比較高,用人工做得更精細。”于是,就有了眼前,60個人同時作業的場景,基本上兩秒就能處理好一只。 處理過蝦線后需要過一遍水,進行人工二次檢驗。 然后放入機器中進行第三次蝦殼蝦線的檢查,一個完整的蝦仁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保水、加工。 經歷“九九八十一”道關卡,最后把蝦仁攪碎,與一定比例的紅薯粉投放到攪拌機中,然后灌裝。最后通過全程冷鏈運輸,到達餐桌。 工人們正在包裝產品 據“逮蝦記”負責人翟巖濤介紹,從鮮蝦捕撈、加工生產、冷鏈運輸到餐桌,蝦滑的供應周轉率不超過2個月,能最大程度保證鮮。 全產業鏈是確保品質的必由之路 參觀完這條長長的生產線,餐見君最大的感受就兩個字“安全”。 總結發現:原料品質決定了蝦滑的品質,現代化工業加工技術,把蝦滑品質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并且更具穩定性。 全產業鏈布局,就是蝦滑生產深深的護城河。據了解,逮蝦記又斥資2億元建了新工廠,占地84畝,年產值預計能達50億以上。 在展覽區,餐見君看到,逮蝦記的蝦滑細分為十多種,不只是蝦原料的不同,還有“蝦滑+” 的多樣玩法,比如會拉絲的芝士蝦滑、顏值更高的黑虎蝦滑……還有針對不同企業訴求獨家定制的。 站在“專注火鍋店需求”的角度,逮蝦記投資500萬建立專業的丸滑水產研發中心,在蝦滑的擺盤、賣點提煉等方面為客戶個性化定制,同時提供產品相關的工具包(原產地生態、蝦滑加工生產等的圖片和視頻)以供火鍋店參考。 在翟巖濤看來,了解市場最前沿的動態,站在C端消費者角度去做創意研發,就是在幫助火鍋店把產品賣得更好。 尤其對于連鎖火鍋系統來說,找到適合自己的,能提供“食材解決方案”的供應企業,或許是個好選擇。 往期精選 探店海底撈最新粉店,除了“便宜”外,一切都很“海底撈” 營業額突然下滑,毛利率太低,這6個經營數據你真的懂嗎? 火遍抖音的“火鍋杯”,是賺錢新風口還是韭菜收割機? 攻下京城!這個重慶老火鍋用5個創新之舉,開店40多家 學學重慶這5個品牌的“必殺技” 美團官方揭秘:不花錢登上必吃榜的5個秘訣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13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