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ehouse不僅是獨立音樂人的孵化器,還是當代年輕人的聚集地。 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躲”進Livehouse里。 Livehouse從無人問津到一票難求都經歷了什么?
Livehouse,活著為音樂而生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
Livehouse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是一個有理想、有夢想的地方。
一個99年的小伙說:“Livehouse里裝著姑娘、理想、深夜和酒。”
如今,面對現實的殘酷,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躲”進Livehouse。
一間50平米屋子,一支樂隊,加上頂級的音樂器材和音箱設備,這是最早Livehouse的樣子。
然而就是這間小屋,卻是一群人的天堂。
因為Livehouse的存在,讓年輕人在平靜如水的生活里保有一些期待。
1、起源于日本,國內發展較晚
Livehouse指小型現場演出的場所,舞臺和場地都相對較小,是提供給一些地下樂隊和藝人演出的地方。
規模從兩三百人到一兩千人不等。
每個Livehouse都有頂級的音樂器材和音響設備,非常適合近距離欣賞各種現場音樂。
這也是它有別于普通酒吧、最獨具特色的地方。
最早,Livehouse起源于日本,隨后風靡臺灣、內地。
在日本,大大小小的Livehouse有近千家,僅東京就有三百多家。
在東京,最受歡迎當屬Billboard Live,由日本阪神集團投資,是通過引進美國Billboard公告榜的衍生品牌。
Billboard Live是集演出+餐飲為一體的音樂劇場,每年200多位演員將近300場演出和活動,每場能容納觀眾300人。
相比之下,國內的Livehouse起步較晚。
最早,很多Livehouse都是靠情懷在支撐,商業化并不完善。
近兩三年,由于幾款熱門節目讓日漸沉靜的Livehouse起死回生。
2、《樂隊的夏天》帶火Livehouse
2019年,《樂隊的夏天》爆火,火到什么程度呢?
《樂夏》的微信指數自開播以來,一路飆升,力壓《中國新說唱》、《這就是街舞》、《明日之子》這三檔熱門節目。
節目中的歌曲幾乎每天都有人在朋友圈轉發,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刺猬樂隊的《火車駛向云外,夢安魂于九霄》。
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在節目中屢次被提到的北京著名Livehouse–School酒吧,也成了新晉“網紅”,每到周末演出時門口都會排起長隊。
Livehouse是中國地下樂隊的溫床,參與《樂夏》錄制的31支樂隊中絕大多數都是從Livehouse走出來的。
《樂夏》讓Livehouse火了一把,讓圈內圈外讓紛紛加入“樂隊”浪潮中。
最先“響應號召”的是這屆年輕人。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中國Livehouse觀眾以Z世代為主,占比七成以上,其中18-22歲觀眾群眾最多。
每周末,看著密密麻麻的年輕人,某Livehouse的主理人不禁感嘆到:“時代變了~”
3、從無人問津,到一票難求
要知道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幾乎沒有專供樂隊演出的小場地。
那時候著名歌手崔健是在經營西餐的馬克西姆西餐廳演出,這也意味著內地迎來了Livehouse處女秀。
而且,早些年做Livehouse都是靠情懷在支撐,很多音樂人演出的收入都不夠來回路費,幾乎無人問津。
但近幾年受眾明顯多了,不光頭部樂隊的演出一票難求,知名度相對較低的樂隊也基本座無虛席。
▲刺猬樂隊
根據大麥《2021五一檔演出觀察》的數據顯示,Livehouse觀演人次,較2019年上升了326%。
觀演的人多了,票價自然水漲船高。
《樂夏》播出前,Livehouse的票價基本在百元以內,就連當時最熱門的“后海大鯊魚”樂隊專場演出票價也就120元。
《樂夏》播出后,票價上升兩三倍,如刺猬樂隊、九連真人的演出門票基本都上升到200-300元,有的甚至更高。
五一檔開始前,劉昊然與痛仰樂隊的互動中直言搶不到票,被粉絲調侃“人類的悲歡都相通”。
“觀看演出的時間里,我們可以完全拋棄自我在外部世界里,各種各樣的身份、各種各樣的標簽,完全沉浸到自己的音樂世界里面。”一位剛從mao Livehouse走出的觀眾對消費界說道。
確實,Livehouse獨一無二的視聽體驗和現場氛圍,能夠讓觀眾享受到最極致的體驗。
1、最嗨的音樂現場
Livehouse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現場屬性。
為了保證最極致的現場體驗,一些Livehouse不惜重金購買專業調音臺、音箱、燈光等成套設備,從幾十萬到上百萬。
可以說,設備是Livehouse場地方用錢砸出來的鎮店之寶。
正是這些觀眾們很難通過肉眼觀察看到的隱性設施,提升了觀演的現場體驗。
一位熱愛搖滾的朋友曾經和我說過:“聽搖滾,一定要聽現場!”
不僅是搖滾,應該說大部分樂隊的現場演繹往往會對原作品進行改編,更注重樂隊們的即興創作。
這些有別于錄音室的版本,只能在現場能夠看到和聽到,是獨一無二的。
光聽還不夠,你還可以蹦!
身處現場,大家挨得很近,很難不被現場氛圍所帶動。
少則兩三百人,多則上千人,大家沉浸在音樂范圍中,將“活著當下”發揮得淋漓盡致。
2、粉絲經濟帶動Livehouse發展
《樂夏》不僅吸引來熱愛搖滾的鐵桿粉絲,而且還收獲了一批年輕的新粉絲。
這群新粉絲中,有學生,有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他們愿意為樂隊偶像們買單。
高山就是百萬粉絲大軍中的一員。
在《樂夏》播出期間,無意間聽到白皮書樂隊《清河》,清河不就是自己每天上班騎車經過的地方嗎?
以前高山發現自己總匆匆路過清河,從來沒發現景色如此好看。
這首歌仿佛在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生活的美好。
高山因為一首歌喜歡上了一個樂隊。
喜歡一個樂隊,讓他成為Livehouse的常客。
從這以后,只要是白皮書樂隊的場子,高山必到場。
Livehouse的內容供給端是像白皮書樂隊這些優質的樂隊及其作品。
優質的內容產出吸引更多粉絲,帶動Livehouse的發展。
而Livehouse的作用就是為樂隊提供完善服務,讓他們能夠解決生存問題,創造出更多優質作品,從而形成“樂隊-Livehouse-粉絲”相互促進的正循環。
除了樂隊作品和粉絲觀演體驗本身,Livehouse 也自帶社交屬性。
1、年輕人的打卡圣地
小白是livehouse的常客,上海大大小小的Livehouse幾乎都打卡過。
他打開大眾點評,興奮地給我們介紹了他打卡過Livehouse。
他說道:“育音堂是上海最早、最純粹的Livehouse,上海大部分樂隊是從這里走出去,非常具有“中國特色”。
mosso是我個人比較喜歡的一個,兩三百人的場子,音效很好。”
每去完一個Livehouse,小白都會習慣性的在朋友圈打個卡,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有時候,朋友之間還會私底下談論各個Livehouse優缺點。
無論對樂隊還是Livehouse而言,這都是一種無形而強有力的宣傳推廣。
2、年輕音樂愛好者聚集地
Livehouse音樂風格日益多元化,民謠、搖滾、爵士、說唱等類型應有盡有。
多元化的音樂更有真實性,更貼近生活,滿足這屆年輕人的需求。
Livehouse是耳機里的音樂變為現實的魔法。
在爵士場,我們感嘆《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美好;
在搖滾場,我們看到年輕反叛的人們圍成一圈POGO,耳邊回蕩的是后海大鯊魚的《心要野》;
在民謠場,我們也許會被鮑勃迪倫、許巍的詞曲感動到熱淚盈眶。
如果幸運的話,粉絲在演出結束后還有機會和喜愛的樂隊合影。
這些都是一般大型演唱會所沒有的體驗,絕對物超所值!
3、年輕人壓力釋放地
近兩年,很多年輕人選擇“躺平”。
特別是95后、00后一出生,中國就開始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期,社會貧富開始分化,他們面對的問題是階級流動緩慢。
生活中,競爭無處不在,階層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
漸漸地,年輕人發現自己再努力奮斗也無法實現階級躍遷。
夸張點說,奮斗一輩子也買不起上海的一套房。
工作、生活的壓力讓年輕人喘不過氣,導致年輕人選擇“躲”進Livehouse。
說是一種逃避也好,一種壓力釋放也罷,Livehouse代表著年輕人的生活態度。
“工作戀愛都苦惱,love哪有live好”。
毛姆曾經寫過一本書《月亮與六便士》,講述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為藝術夢,拋妻棄子,拋棄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生命的故事。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理想與現實面前,Livehouse是堅持純粹的音樂夢想,還是讓資本注入實現標準化商業化?
至今,還沒有一個標準答案。
1、鮮少資本關注,MAO Livehouse一枝獨秀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國內Livehouse實現融資的項目,僅一筆。
2017年,MAO Livehouse宣布獲得由君聯資本和太合音樂集團聯合投資的pre-A輪融資。
MAO Livehouse是世紀樂夢旗下的現場音樂品牌。
截至目前,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西安、重慶、昆明、長沙、蘇州、成都等共十多家家門店。
MAO Livehouse總經理沈楓透露,MAO旗下大的門店以往全年演出量能達250場,數量最少的門店也在150場以上,部分門店有時月場次會超過30場,一天分2場進行。
目前MAO的標準化是行業中做的最好的,這也是資本看中它的原因。
據尼爾森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美國有超過50%以上的音樂消費用于現場音樂。
在中國,隨著消費升級,年輕人追捧,現場音樂也將成為中國年輕人音樂消費的新增長點。
相比于大型的演唱會動輒上千元的潮汐消費,類似MAO Livehouse這樣的中小型場館填補了市場空缺,成為一種常態化消費的大眾娛樂生活方式。
▲最近火得一塌胡涂的龍 Livehouse
2、Livehouse發展,道阻且長
即使有著百萬年輕粉絲的加持,部分Livehouse還是倒閉了,其中不乏老牌。
這其中也透露出國內Livehouse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商業模式單一,目前Livehouse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酒水和演出門票。
場地空閑時的利用率不足,缺乏能保證穩定收益的常態性復合業態。
收入受限,而房屋租金、設備費用陡增,導致經營現金流不佳。
其次,優質內容匱乏。
作為獨立音樂人的孵化器,只有源源不斷的產出優質內容,才能吸引更多的粉絲。
目前,國內的優秀樂隊匱乏,今年《樂夏》宣布暫播,我猜大概率是因為找不齊樂隊。
此外,Livehouse作為輸出音樂為產品的場所,部分Livehouse的音樂類型以搖滾、民謠為主,限制了消費群體的擴大。
從地區發布看,一線城市仍然是Livehouse的大本營,占全球票房六成,下沉市場有待開發。
盡管Livehouse面臨許多阻礙,但其增長勢頭是有目共睹的:
根據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Livehouse場次2萬場,年復合增長率23.1%。
其中,專場演出票房超過1億。
兩百萬年輕人大軍正悄悄“躲”進Livehouse里,2020年實現47.9%增長。
那么,有著年輕人做背書,Livehouse是否會迎來春天?
延伸閱讀 資本無人問津,品類“銷聲匿跡”,第一品類中式米飯快餐怎么了? 煎包小吃又火了!這幾個品牌設計你喜歡嗎? 單季度近59億元新開162家店!想要顛覆星巴克?沒那么容易 半年營收200億,單日蒸發近400億,海底撈如何再創輝煌? 合作/投稿/咨詢等,歡迎騷擾O2O君!
電話/微信號:13392164760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O2O,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2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