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瘋狂茶飲|跨界大佬紛至沓來,分羹or打醬油?


    包括高鐵在內,跨界大佬們的不斷入駐,似乎在用實際行動證明茶飲行業的誘人。

    然而,梳理茶飲行業的品牌梯隊,卻難見跨界品牌的影子。帶著資源與流量殺入茶飲賽道,這些跨界大佬為何沒有跑贏那些“原生”品牌?

    誘人的茶飲
    跑步進入的大佬
    《2021新茶飲研究報告》顯示,從2017年至2020年,我國新茶飲市場收入規模從422億元增長至831億元,預計2023年有望達到1428億元。
    近幾年的新茶飲,在翻倍做著增量。這樣的新茶飲,不斷吸引著資本入駐,同時,也吸引不少企業親自下場,跨界分羹這塊誘人的蛋糕。
    1、高鐵奶茶
    最近最火的跨界茶飲,高鐵奶茶從11月14日喜提熱搜第一,到如今在小紅書擁有1萬+篇筆記,高鐵奶茶的爆火令人猝不及防。
    在高鐵奶茶占領各大社交網絡高地的同時,各種質疑與吐槽聲也接踵而至。包裝太“土”,喝起來像香飄飄,價格小貴等,在網友眼中,高鐵奶茶“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2、字節茶
    日前,抖音母公司字節跳動申請注冊“字節茶”,國際分類為啤酒飲料、方便食品。就在半年前,字節跳動還投資了茶飲品牌檸季。
    從注冊商標就引發關注,在年輕人眼中自帶“新鮮科技感”與“流量屬性”的字節跳動,會帶來一個怎樣的茶飲品牌,為茶飲業平添幾分期待。
    3、郵氧的茶
    郵氧的茶與郵政依傍而生,門店多采用檔口小店模式,在門店風格上亦延續郵政的黃綠色“清新”風。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這個強關聯郵政的茶飲品牌,能否憑借郵政的“點位”優勢,迅速走向規模化,目前還是未知數。
    4、1828王老吉
    背靠王老吉“涼茶頭部品牌”的強勢標簽,1828王老吉的新茶飲之路卻走得并不平坦。
    日前,據媒體報道,1828王老吉因為與加盟商達成合作后不管不問,多數加盟商處于虧損狀態等問題,導致大批加盟商對品牌方發起集體控訴。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作為定位于王老吉“線下新式茶飲體驗店”的副牌,截至目前,1828王老吉在輿論層面為王老吉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大于正面影響。
    5、娃哈哈奶茶
    2020年7月,娃哈哈首家奶茶直營店在廣州正式開業,娃哈哈奶茶是娃哈哈面對業務瓶頸提出來的重點戰略舉措。娃哈哈對這項新業務的重視,從宗慶后為其站臺的表現中也可見一斑。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然而,賣力的娃哈哈并沒有將奶茶業務做起來,門店生意不溫不火。娃哈哈集團距離其“未來十年在全國布局一萬家娃哈哈奶茶店”的目標越來越遠了。
    大佬跑不贏小弟
    原因很復雜
    “大佬”的影響力使然,讓跨界茶飲品牌一次又一次地喜提熱搜。但是,迄今為止,跨界者眾多,真正跑進頭部的品牌卻少之又少。
    在新茶飲領域,為何這些在商界叱詫多年的大佬跑不贏那些甫入商場的新人?
    1、認知偏差
    為何中石化、美宜佳的水賣不過農夫山泉?為何馬應龍賣口紅引來群嘲?只是因為農夫山泉“有點甜”,馬應龍口紅的“色號”不好看嗎?這里面,比產品本身更重要的是消費認知。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針對一個品類,存在著一個消費心智排位,提起新茶飲,人們往往第一時間想起的是喜茶、奈雪悅色、茶顏悅色、蜜雪冰城等品牌;針對一個品牌,也存在著一定的心智排位,提起中石化,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加油”,而非“買水”。
    那么,作為涼茶頭部品牌,王老吉奶茶很容易“沾染”上涼茶味;同理,在年輕人眼中已經淪為“土味飲料”的奶哈哈做起奶茶,重新立起時尚的形象亦有一定的難度。
    一旦人們對某一個品牌形成深刻的印象與認知,通過簡單粗暴的方法,很難改變。
    關于認知偏差問題,不只跨界品牌會存在,在同一個品類中打造副牌也會存在。在低線市場觸摸到規模天花板的蜜雪冰城,也曾試圖走向高端市場,但是,無論是其高端茶飲品牌“M+”,還是其高端冰淇淋品牌極拉圖,均反響平平。當一貫做性價比的蜜雪冰城轉而去打造高端價值感時,人們顯然不是很買賬。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在認知偏差的影響下,王老吉的“頭部涼茶”標簽、郵政的點位網絡、高鐵的流動客源等,是優勢,亦成為劣勢。
    2、業務偏差
    所有跨界源于“野心”。
    之所以大膽跨界,大多源于原品牌希望擴大其生態版圖,突破企業當前的業務天花板。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幾乎所有跨界,均是一腳跨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
    即便在產品上有所交集的王老吉,在面對現制飲品的出品流程、連鎖門店的全新模型時,也需要從零開始探索。很多時候,團隊會發現曾經擅長的運營經驗并不適合新的業務板塊。將涼茶業務做到頭部地位的王老吉,或許也正在苦惱到底該如何帶領新茶飲業態走向正軌。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更何況,作為餐飲新消費的代表品類,新茶飲在數字升級、產品迭代等方面一直保持著領先水平,這使得在傳統業態摸索多年的大佬們手握資源卻無處安放。
    另一方面,相對于“原生”茶飲品牌以茶飲為核心,將優勢資源聚焦于茶飲業務發展,跨界大佬們多少有點“玩票”性質。很多跨界品牌,源于企業的一個“試錯”決策,是企業在核心業務之外希望可以開拓的第二、第三業務。這也是跨界品牌不敵原生品牌的原因之一。

    換一種思維,不做延伸,做聚焦呢?
    又想“蹭”上原品牌的流量,又想擺脫原品牌定位的影子,這看似是一個無解的難題。但是,有沒有一種看起來更可行的方案呢?
    1、要資源又要流量,不做延伸做聚焦
    跨界品牌背靠母公司的資源,同時,又想嫁接母公司主力業務的流量,一些企業給出的答案是找到原業務與新業務的接口,讓原業務的流量能夠順利觸達現業務。
    · 奢侈品牌的“第三空間”
    LV的咖啡店、PRADA的甜品店,這些門店在設計風格,以及店內軟裝中運用大量品牌元素,它們既是一家咖啡/甜品店,亦是一家品牌的“博物館”。這些門店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拓展飲品或甜品等新業務,而在于將透過門店的形式,打造與其品牌一脈相承的體驗空間。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那么,這些門店的本質并不是做延伸,而是在原有業務上進一步聚焦,相對于業務延伸,它們更是一種“服務升級”。
    · 同仁堂里的“養生”奶茶
    同仁堂打造一種全新的新零售業態,取名知嘛健康。知嘛健康門店中既有大家熟悉的同仁堂西洋參、燕窩、枸杞等養生食材與藥材,還有令人“意外”的養生咖啡、飲品等。加入中草藥元素的各類飲品,受眾與原業務受眾存在一定的重合。這與海底撈做自熱小火鍋著異曲同工之處,不打破原有認知,甚至基于體驗升級去拓展新的業務,去嫁接原品牌/業務的流量。
    ▲圖源網絡,僅學習勿商用
    2、要資源不要流量,打破原有認知,自立山頭
    今年8月,華北制藥推出“甄飲子”茶飲品牌,產品定位于“科技水+五行秘方+鮮果”,目標人群鎖定30歲左右的養生一代。傳承藥企的養生基因,同時又在品牌上獨立出來,這是甄飲子的定位。
    打破原品牌定位“自立山頭”,這亦是打造跨界品牌的主要方式,但如此,也意味著舍棄了原品牌的流量,有得亦有失。

    總結

    不是跨界大佬做不好茶飲品牌,而是有的跨界大佬不擅長做茶飲品牌,有的跨界大佬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茶飲品牌身上。

    但無論如何,大量跨界品牌的到來,也在持續催熱茶飲行業,與各大“原生”品牌一起推動著茶飲行業的前進。且大佬的實力使然,茶飲品牌梯隊或在某一天迎來一位甚至一批跨界品牌也未可知。
    歡迎在評論區寫留言,與我們互動討論!
    來源:飲品報 |  作者:飲Sir
    編輯:寒斌  |  統籌:大箏 
    商務合作:大箏 / 18923764126?(微信同號)








    免責聲明:本文的提供資料部分來源網絡,僅供用戶瀏覽,但我們無法確保信息的完整性、即時性和有效性。若在使用過程中產生的侵權糾紛等問題,請及時聯系刪除,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3098.html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