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尿酸飲品尋求“標準化”,華熙生物的野心能支撐起這個品類的未來嗎?


    4月2日,據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官網顯示,由該協會牽頭發布《透明質酸鈉飲品》團體標準征求意見稿(下稱“團標”),并面向行業征求意見。
     
    該團標編制說明稱,國外透明質酸鈉食品市場已有很高的成熟度,鑒于我國2021年新批準應用,預計未來在中國透明質酸鈉飲品的增量和增速十分可觀,制定和推廣透明質酸飲品的標準,有利于規范此類產品的生產、檢驗和銷售。意見稿建議,飲品中添加透明質酸鈉的含量為0.1-0.2g/kg(包裝規格50mL-500mL)。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透明質酸鈉(俗稱“玻尿酸”)獲批用于普通食品已超一年,如今玻尿酸飲品正謀求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如果該團標落地,可能將為暫無相關標準的玻尿酸飲品加上“緊箍咒”。
     
    值得關注的是,團標編制說明顯示,華熙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華熙生物”)是該標準唯一負責人,“負責制定標準方案內容設計、實施、標準文本和標準編制說明的撰寫參與標準方法和相關樣品的檢測”。
     
    換言之,作為國內唯一一家具備玻尿酸食品生產資質的華熙生物,不僅在供應鏈端有更大話語權,如今還將通過團標抬高玻尿酸食品市場的進入門檻,凸顯華熙生物布局玻尿酸食品的實力與野心。
     
    只是,華熙生物的這份野心能撐起玻尿酸食品的未來嗎?現在看起來難言樂觀。
     
    出道就充滿爭議
    早在2008年,我國已批準玻尿酸為新資源食品,但使用范圍限于保健食品原料。但彼時,在日本、韓國、美國、歐盟、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玻尿酸及以其為主要成分的產品已被允許添加在食品或膳食補充劑中,并得到廣泛使用。
     
    但直到2021年,我國才步入“玻尿酸食品國產化”時代。2021年1月7日,國家衛健委批準通過由華熙生物申報的透明質酸鈉為新食品原料的請求,準許在普通食品中添加使用。使用范圍包括乳及乳制品,飲料類,酒類,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冷凍飲品。
     
    同年1月,華熙生物迫不及待發布首個玻尿酸食品品牌“黑零”,緊接著,3月份,推出了玻尿酸水品牌“水肌泉”;8月份,再推出透明質酸果飲品牌“休想角落”。三大品牌涉及了玻尿酸飲品、玻尿酸軟糖、玻尿酸果凍、玻尿酸白蕓豆益生菌壓片等以玻尿酸為核心賣點的食品。

     
    相比國外玻尿酸在食品領域的應用,國內的食品級玻尿酸看似是一片藍海。很快,跟隨華熙生物的腳步,代餐奶昔產品品牌WonderLab推出了軟糖;新晉網紅飲料品牌漢口二廠推出了氣泡水“哈水”;新式茶飲品牌樂樂茶推出了奶茶;網紅酸奶品牌樂純推出首款含有益生菌和透明質酸鈉的酸奶“你好肌膚”;諾心LECAKE蛋糕上新了一款生巧克力。而傳統食品飲料企業,包括光明乳業、娃哈哈、伊利安慕希等都也先后推出玻尿酸概念新品占位市場。
     
    圖源:網絡

    艾瑞咨詢發布的《透明質酸應用場景白皮書》顯示,2020年,全球食品級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5億元,2016—2024年全球食品級透明質酸終端產品市場年復合增長率為7%。
     
    而天風證券食品飲料行業分析師吳文德預估,食品玻尿酸市場規模或可達200億元,未來還是一個向上加速發展的過程。
     
    玻尿酸具備保濕、除皺、修復細胞等功能,有“保濕黃金”之稱。而打著玻尿酸概念的食品企業也試圖將其功效為產品增值,提升產品議價權,同時形成差異化創新價值。
     
    以華熙生物推出的玻尿酸水為例,這款水宣稱“0糖、0脂、輕負擔、口服玻尿酸能增加皮膚水分”,僅僅因為增加了83mg玻尿酸就賣到近10元,比普通礦泉水貴了5倍。
     
    然而這其中蘊涵了巨大的毛利空間——根據華熙生物在招股書中的定價,食品級的原料產品是1258.36元/kg,簡單換算后,每瓶“水肌泉”的83mg玻尿酸的食品級原料成本僅為0.11元,但是再加上420ml的水之后,“水肌泉”在官方旗艦店420mlx2瓶裝的價格是18.9元,平均每瓶9元左右,從原料到消費端售價,價格翻了70倍有余。
     

    而當前銷量最大的瓶裝水農夫山泉毛利率也才近60%左右。與“水茅”農夫山泉相比,水肌泉才是真正的“水中貴族”。正因其有故事可講,產品有溢價空間,一定程度上成為眾多企業追逐玻尿酸食品的動力。
     
    但是,有部分理性消費者認為,玻尿酸食品概念也是“智商稅”。
     
    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曾表示,“口服透明質酸不可能直接被人體吸收,而且人體自己就可以合成透明質酸。喝透明質酸水倒是可以給人體補充水分,但你喝涼白開也一樣。”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少偉在接受鳳凰網采訪時也指出,“‘能吃’跟‘吃了有用’完全是兩碼事。玻尿酸食品被批準為‘新資源食品’,核心是‘新’和‘能吃’,完全不是認可商家宣稱的‘功效’。”
     
    而據國家法規《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的第23條明確規定:“生產經營新資源食品,不得宣稱或者暗示其具有療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同時據媒體報道,衛健委曾指出,玻尿酸在嬰幼兒、孕婦和哺乳期婦女人群中的食用安全性資料不足,從風險預防原則考慮,上述人群不宜食用。同時,在注意事項里一定要明確標注透明質酸鈉的使用量以及不適宜人群。
     
    圖源:網絡

    對于智商稅質疑,華熙生物并未直接回應,只是在年報中指出“公司通過開展食品級透明質酸原料的大量動物和人體口服試驗,證明了透明質酸無毒、無致突變、無致畸作用且不會引起人體過敏及其他不良反應,充分論證了產品安全性。”
     
    有業內人士指出:“只說安全,不提實際功效,還是避重就輕的套路。”
     
    但正如當前年輕人“熬最深的夜,敷最貴的面膜”的“佛系養生”一樣,多元消費文化決定了消費需求的寬度與廣度。玻尿酸食品雖然充滿爭議,但仍然也可視作一種創新型的小眾品類,自有其市場需求空間。
     
    “陽謀”:把風口生意變為標準化生意

    盡管是小眾市場,但對玻尿酸原料龍頭華熙生物來講,運作難度仍然不小。
     
    從競爭層面而言,玻尿酸飲品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向上,有食品推廣、宣傳導向的紅線制約;向下,普通食品可以起到廉價替代作用,像運動飲料、茶飲料也能起到補水的功效。
     
    而在快消市場上,其經營模式與華熙生物的傳統供應鏈玩法大相徑庭。
     
    比如華熙生物在“水肌泉”和“黑零”的基礎上拓展產品品類,如何快速讓消費者知道?大概率是品牌差異化定位,針對不同人群構建功效指向性更強的科學配方和產品體系,通過電商平臺和社交媒體獲得與消費者接觸和連接的機會。
     
    快消市場規律告訴我們,正因為市場培育工作并不是朝夕之功,而且結果也充滿不確定性。盡管2021年被華熙生物視作“玻尿酸食品元年”,但公司2021年年報顯示,功能性食品業務在華熙生物的2021年整體業績貢獻里只有不足1%。
     
    既然玻尿酸食品并不那么好做,那么華熙生物為何屢屢發力食品飲料市場?其實可以理解為華熙生物正在快消市場上布下“一個局”。
     
    華熙生物發布的2021年報顯示,全年實現營收49.48億元,同比增長87.93%,凈利潤為7.82億元,同比增長21.13%。同時,其銷售毛利率為78%,凈利率為15.67%,創下6年來新低。
     
    2019年—2021年,華熙生物的玻尿酸原料業務營收分別為7.61億元、7.03億元、9.05億元,縱使是幾十倍暴利的保濕黃金,增長空間也是有限的。
     
    因此,華熙生物是把玻尿酸食品當成“原料產品+功能性食品”場景的錨,借此進一步輸出供應鏈能力。潮飲廠牌漢口二廠在國內對部分年輕人具有一定吸引力,代餐品牌WonderLab旗下多個新營養產品品類銷量位居天貓代餐機益生菌品類榜首,“傳遞健康生活方式影響超3億人”,而華熙生物正是這兩家企業玻尿酸原料提供方。讓快消品品牌自建玻尿酸原料生產線無疑是天方夜譚,只能依靠華熙生物自建的供應鏈和精細化運營殺出血路。
     
    換句話說,目前國內擁有玻尿酸食品生產資質的只有華熙生物一家,國內的玻尿酸企業想獲取玻尿酸食品生產的資質,就必須按照華熙生物的標準去生產食品級透明質酸原料,要不然就只能通過向華熙生物采購相關原料才能進行生產。在這樣的條件下,華熙生物在這個初開的市場上就已經比其他企業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傳統模式下,玻尿酸原料銷售都是“按斤賣”,已占有全球玻尿酸原料市場47%的華熙生物增長空間受限。但玻尿酸食品不同組合或劑型的“拼盤式”添加,增加了一個提供解決方案的溢價可能性。一個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礦泉水和玻尿酸飲用水,后者通過簡單的資源整合就能夠取得比前者高出不少的收益。而且不少快消品品牌也樂于通過概念創新,為傳統產品貼上“玻尿酸”、“健康”等標簽實現市場溢價。
     
    有業內人士認為:“華熙生物做玻尿酸食品的邏輯類似電影院的‘爆米花經濟’,將電影票作為基本盤通過爆米花等自營產品創造超額收益。”
     
    但是,華熙生物能講通這個商業故事,前提還是需要玻尿酸食品真正在市場上“能打”——近日食評方在電商平臺上搜索漢口二廠的哈水資料,卻無商品顯示,也沒有其他玻尿酸新品信息。卻在主體認證為《證券之星》的百家號上搜索到了去年4月份發表的名為《食用玻尿酸爭議背后:“漢口二廠”的營銷擦邊球》的文章。
     
    目前看來,充滿爭議的概念決定了玻尿酸食品的品類前景還是充滿不確定性。

    · END · 
    聲明:凡注明 “作者:XXX(非食評方)“的圖文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平臺轉載旨在分享交流,并不代表贊同文中觀點,亦不作投資建議。
    文中數據均來自企業公告及媒體公開報道,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關注我↓↓↓,給您更多好看

    往期熱點文章↓
    • 罰不怕的椰樹,丟不掉的低俗營銷?

    • 洽洽食品去年營收59.85億元;芬達汽水疑似配料“雙標”惹爭議;椰樹聯名瑞幸推新品,一天賣出66萬杯;維維股份成功“摘帽”

    • 自我革新見成效,承德露露2021年業績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 九家公司年報看清飲料大盤:銷售整體回暖,毛利率普降,農夫、東鵬吸金能力最強

    • 尋找鹵味江湖新玩兒法,巨頭們各行其道

    • “椰風”正勁,為何傳統椰汁仍能撈錢?

    • 預制菜概念持續升溫,應警惕成為下一個“社區團購”

    • 風口上的自熱食品“降溫”了?或已進入新一輪市場調整期

    • 康師傅的2021:方便面回歸常態,推新拉動飲品增長

    • 農夫山泉2021年推新戰略顯成效,營收凈利再創新高

    • 妙可藍多高增長背后,加速擴容的奶酪賽道開啟下半場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237268.html

    (0)
    上一篇 2022年4月16日 21:02
    下一篇 2022年4月16日 21:0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