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創業要趁早》
看到這個標題,一直關注我創業的很多朋友可能會詫異:我不是一直以來都強烈反對別人冒然進入餐飲么?今天怎么一反常態的勸別人要盡早創業?確實,我自己也覺得這樣突然拐彎有點太急,但抱著對看我日志的朋友們負責的態度,我覺得一定要實事求是的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寫出來。
元旦后,我在甚至待了4天時間,與大多數游客去香港購物不同,我這次去雖然名以上也是獨家,但實際上還是因為職業習慣問題,我的重點全在考察香港的餐飲市場了,其中,我花了一天時間去深度了解當地的食材,餐廳的經營等,考察完以后,再結合自己在歐美的旅游見聞,于是觀念產生了轉變。
以前我反對別人冒然進入餐飲,是從風險和損失角度出發的,因為我看到太多因為冒然進入餐飲而虧得很慘的例子,于心不忍情況下,凡是遇到我覺得他們沒有準備好開餐廳的,全都以勸退的方式,目的是希望替他們規避風險,減少在餐飲的損失可能性,一直依賴,我都覺得這是為他們好。
但是,香港幾天的見聞,讓我突然意識到,在香港開餐廳,已經完全是和普通老百姓無關的事情了,拿在香港開了四家餐廳的慧慧來說,她其中一個不到200平方的面館,投資了370萬才開業,然后每個月需要承擔23萬的房租,20萬的人工成本,再加上物業費,水電氣費等,這一個店每個月的固定成本就50萬。
另外一家烤魚店,也只有100多平方,同樣是投入了幾百萬才順利開業,房租也是19萬,人工成本加起來超過20萬,加上其他成本,每個月的固定成本超過50萬,也就是說,光是這兩個店,就讓慧慧每個月要承擔100萬以上的固定開支,再加上其他兩個店,她每個月的固定成本超過150萬。
如果你認為慧慧是特例那就錯了,慧慧在元朗的四個店我都去現場觀摩過,它們并不算什么特別高大上的好店,而是路邊常規的普通餐廳,那邊絕大多數餐廳都是這樣,也就是說,要在香港開一家餐廳,前期投入幾百萬,開業后每個月面臨四五十萬的固定成本,是普遍現狀,而不是特例。
有人可能反駁,那邊的人收入高,在香港投資幾百萬,就好比在內地投資幾十萬,那是不是這個道理呢?很遺憾,我專門請教過好幾個在香港生活的朋友,事實并非如此,在香港的工薪族雖然收入很高,比內地高好幾倍,但他們可支配的現金儲蓄非常少,為什么?
在香港,最低的時薪是37元,一天工作八個小時計算的話,最低日薪就是300元,因為嚴重缺乏勞動力,所以在香港,只要你愿意工作,那基本上一個月賺上萬元是沒問題的,比較起內地,這算是很不錯的收入,但相對應的是,香港的生活開銷非常高,拿一萬多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生存,不可能有存款。
首先是房貸,因為人多地少,導致香港的房價高得離譜,絕大多數年輕人根本沒資格買房,如果好不容易按揭買房了,別高興太早,因為后面每個月的房貸,會把他們的月收入擠壓一大半,留下的一小部分僅夠日常生活開銷;如果租房呢?對不起,香港的租賃成本也很高,一個14平方的單間,月租金就6500元,對于月薪一萬多的工薪族來說,繳完房租還能剩下多少錢?
香港的朋友給我說,他們在香港判斷貧富的標準很簡單,就是看一個人可支付的現金收入多寡:除了基本生活開銷,還有很多現金可隨意支配的,那就是富人;反之,除了基本生活開銷,幾乎沒有現金支配的,就是窮人,當然,這有點刺耳,換個說法,那就是普通居民。
因此,對于香港普通的居民來說,雖然他們收入比內地高好幾倍,但因為他們的生活成本也比內地高好幾倍,所以他們可支配的現金并不多,無法支撐他們一次性拿出幾百萬來創業,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香港沒有內地這樣的創業氛圍,人們好像都習慣了在原有的工作節奏里慢慢熬,不是自愿,而是沒得選擇。
大家還記得我八月份在西班牙旅游時的一個疑問么?那就是為什么歐洲國家的很多餐廳服務人員都是中老年,而且以大叔居多,這次到香港也一樣,比如很出名的陸羽茶室,里面的服務員幾乎全是上了年紀的大叔,一看就是在這個餐廳工作了很多年的那種,我終于徹底理解了這個現象。
對于這些有基本福利保障的地方,普通居民只要愿意勤勤懇懇的工作,那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一點問題沒有,工作的收入會讓自己生活得比較體面,該度假度假,該休息休息,不會有太多焦慮,如果想創業做生意,對不起,社會沒有給普通人群太多的機會,他們拿不出那么多錢來投資,也承擔不了因此帶來的風險。
基于這個原因,有一種說法得到應證,那就是在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方,因為收入差異帶來的階級固化現象越來越嚴重,上班族很可能就真的一輩子只能打工,每天努力的都是希望能拿到更多的工資,而商人,才有足夠的資金實力去不停的發現新的商機,投資新的商業機會,導致以收入區分的階級之間的鴻溝永久存在。
反觀內地,目前則還不存在階級固化的概念,拿餐飲來說,我身邊雖然很多人因為餐飲損失慘重,但同樣的,也有很多朋友因為餐飲而爆發,由以前的一文不名,逆襲成年收入幾百上千萬的高收入人群,中間拼的不是學歷,不是文化,不是長相,甚至都不是能力,而很可能只是撞對了一扇門而已。
我一直說餐飲創業是一個撞門游戲,在內地創業,撞對門的朋友徹底改變了自己(以及他的家庭)的命運,人生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逆轉,而且往往是發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感謝餐飲留給普通創業者的機會,因為,在香港和其他發達國家,普通人連撞一次門的機會,可能都沒有了!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很多方面中國都在亦步亦趨的走西方國家走過的那些老路,我認為餐飲也不例外,內地餐飲現在所謂的高房租,高人工等困難,在香港餐飲和歐美餐飲同行面前,完全顯得微不足道,未來,內地的餐飲也很大的概念會變成有錢人的游戲,而普通工薪族徹底失去參與的資格。
我知道這話聽起來有點悲觀,但很遺憾的是,它是事實,以前我在歐美旅游時,雖然也看到了一些餐飲現象,但對它認識不夠深刻,這次香港行,在深度考察和調研后,我把各種表面現象竄到一起,發現這可能就是我們內地餐飲未來將要面臨的現實,那怎么辦呢?
寫到這里,大家也就明白我為何突然轉變觀念,用這篇日志來提醒那些想進入餐飲的朋友,如果你確實對當前的工作失去欲望,想通過餐飲來獲得一次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那就趁早行動吧,畢竟,單就當前局勢而言,內地的餐飲創業,還是有很多普通工薪族逆襲的機會,比如投資十多萬就可以開家小快餐店。
早一點開始,至少有兩個好處:其一是現在的餐飲,還處于相對原始的狀態,哪怕你目前什么都不具備,但運氣好,只要“撞對一次門”,也有可能改變人生命運,而且代價不大;其二,如果努力后發現自己搞不定餐飲,那早一點徹底放棄,以后安心上班,這樣也可避免未來更大的投資風險。
上述文字,基本上把我的觀點表達清楚了,去香港之前,我認為內地餐飲形勢一片大好,接下來十年都是內地餐飲的黃金時期;從香港回來后,我對這個大趨勢保持樂觀的情況下,增加了一個新的觀點,那就是:大趨勢雖然好,但留給普通工薪族的餐飲創業機會卻并不樂觀。
我這兩天一直在思考,有沒有可能例外?也就是我拿香港和歐美市場的餐飲來作為參照,判斷內地餐飲的發展,是否合適?我們這個餐飲大國是否在餐飲上走出一條完全與其他地方不停的道路?反復思考下還是比較悲觀,原因很簡單粗暴:巨額的可支配現金和高額的固定成本壓力,普通工薪族承受不了。
事實上,現在內地餐飲80%的淘汰率,已經讓餐飲創業這個游戲在不停的篩選人了,那些在餐飲賺到錢的人,通過投資其他品牌的方式,在不斷的擴大自己的餐飲版圖,壯大自己的投資實力;而那些冒然進入餐飲的創業小白,他們只有一次創業的機會,一旦敗掉,就可能把前面十多年的積蓄全部虧掉,又回去上班。
現在還有很多普通人群大量涌入餐飲,無非是當下的內地餐飲創業,前期投入和固定成本還不是太高,比如在成都,投資十多萬就可以開個小面館,每個月一兩萬的固定成本就可以為此一家餐廳的運轉,但如果前期投入和月固定成本翻五倍,甚至翻十倍呢?所有普通工薪族都只能望而卻步,排除在外了。
我身邊有不少朋友都移民國外了,平時交談中,他們經常無意中感慨,作為新移民,想在國外創業實在太難了,而要融入別人的生活與文化,那就更是難上加難,交流下來,大家覺得深層次的原因,可能就是“階級固化”問題:你是苦逼的打工一族?還是商業精英?你是依靠勞力獲得回報?還是依靠腦力獲得收益?
一個成熟社會的標志,就是商業的規范,所以不管是香港臺灣,還是歐美國家,單從商業上來看,社會整體感覺有點“死氣沉沉”,其顯著代表就是老店很多,新店很少;而我們所處的祖國大陸各地,雖然各路專家學者對大趨勢都表示擔憂,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商業氛圍和創業氛圍是擁有很強的生命力。
背后的原因就是目前國內的商業還沒有足夠規范,這雖然導致了很多亂象和不合理的地方,但同時也可以換個角度看看,這對于創業者來說是好事,意味著還具備一些商業逆襲的機會,尤其是餐飲行業,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的工薪族來說,是他們想改變自己命運的各種選項里,為數不多的商業機會。
這次香港行,雖然只待了短短四天時間,但讓我對國內餐飲在未來的發展有了新的思考,我一如既往的堅信餐飲在接下來十年的黃金機會,也是一如既往的保持整體樂觀心態,但同時,借這篇文章來提醒那些對餐飲摩拳擦掌的創業者,如果你準備好了,早點行動吧,作為普通創業者,越往后你的機會可能越少!
只是,做好風控!
(本文耗時57分鐘)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