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職業餐飲網 旖旎
北京疫情復發,切割進口三文魚案板上檢測出新冠病毒,三文魚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成了“疫情宿主”。
遭殃的卻是全國各地的日料、海鮮類餐廳:下架海鮮類產品,營業額腰斬……
近日,各地疾控中心、專家、權威媒體都相繼出來為三文魚喊冤,表示三文魚本身不太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目前,三文魚本身沒有檢測出病毒”
“切割三文魚案板上檢測出新冠病毒”的消息讓三文魚成了大眾眼中的“病毒宿主”,聞三文魚色變。
就在全國餐廳、商超都在迅速下架三文魚產品,顧客遠離三文魚的情緒不斷發酵、擴大之時,疾控中心、專家、權威媒體終于為三文魚喊冤!
1、北京疾控中心:“京深海鮮469件三文魚交易攤和公共區域樣本均陰性”
三文魚之所以背鍋源起6月12日晚上,北京市聚集性疫情發生地“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相關部門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三文魚來自京深市場,而其他的牛羊肉、豬肉、蔬菜、水果及相關設施中暫未發現新冠病毒。
但6月14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16場新聞發布會上,豐臺區副區長張婕介紹,在京深海鮮市場,特別是三文魚的交易攤位和公共區域采集469件樣本,其中包括186件人員咽拭子樣本,283件環境樣本,目前結果均為陰性。
2、多地疾控中心:“采集三文魚等海鮮產品樣本 ,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不僅僅是最新疫情發生地北京的京深海鮮市場檢測結果為陰性,全國各地都采集了三文魚等海鮮產品樣本。
6月14日至15日,武漢、濟南、哈爾濱、云南省等多地對三文魚及海鮮市場進行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武漢對全市共采集1752個樣本(其中包括來自南美的三文魚、對蝦、白蝦等海產品),所有采集均為陰性;
濟南市疾控中心對濟南海鮮大市場的三文魚進行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云南省檢測范圍涵蓋全省16個州、市轄區內海鮮市場、餐館等主要場所,對三文魚、蝦、蟹、貝、蠔等海鮮產品以及砧板、海鮮從業人員等核酸樣本1817份進行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哈爾濱南崗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持續對轄區早夜市和各類餐飲業態等開展食品安全和疫情防控大檢查。其中對12戶三文魚經營者及其所使用的刀具、案板共49個檢測樣本進行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
3、專家:“案板中檢測出新冠病毒,不能說傳染源就是三文魚”
“我們不能因為在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就下結論說三文魚就是傳染源。也可能案板主人就是一個新冠病毒感染者,他在講話過程中飛沫落到了案板上;還有可能案板主人銷售的其他物品是被污染的,帶有新冠病毒,也可以污染案板” 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說。
食品安全專家、科信中心主任鐘凱博士表示:三文魚“攜帶”冠狀病毒和蝙蝠“攜帶”冠狀病毒是兩碼事。但可以推測的是,參與捕撈、加工、運輸、銷售等過程的人當中,可能有感染者。
香港大學病毒學專家金冬雁教授采訪時同樣認為:海鮮不太可能作為一種傳染源,魚類作為低等生物,魚類病毒傳染給人的情況幾乎沒有發生過。而且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病毒能夠在魚身上復制,也就是說三文魚本身作為病毒載體的可能性非常小。
4、央視新聞:“海產品、肉產品的產地沒有發生疫情,就都是安全的”
昨晚,央視《新聞1+1》中白巖松連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
針對三文魚到底還能不能吃,吳尊友表示:
“首先,海產品、肉產品并沒有被認定是疫情源頭。其次,只要這些產品的產地沒有發生疫情,那么這些地方的這些食品都是安全的。需要提示大家的是,如果產地來自疫情嚴重的國家和地區,在生產環節中造成污染,又是通過冷鏈運輸,那么這種污染是有可能的。對此,我們要加強檢疫”。
“背鍋”的三文魚,“遭殃”的餐飲人,
日料、海鮮類餐廳依舊難熬!
“營業額迅速下滑80%,一看店名顧客都不敢進”
“海鮮類飯店營業額從周六開始就攔腰斬半兒了,三文魚訂貨量也明顯下降”
雖然官方都在發聲,說三文魚背鍋了,但很多餐廳還是被波及“連坐”,顧客恐慌心理難消除,日料、海鮮餐廳未來的日子還會很難熬。
1、“營業額攔腰砍半兒,只希望源頭趕緊查明”
今天早上,職餐記者采訪了醬樣兒三文魚石鍋拌飯的創始人姜毅,和他聊了一下大連海鮮餐飲市場目前的情況。
“你說沒有影響,那是假的,一定會影響,不光是我們三文魚拌飯有影響,昨天我跟大連的幾個兄弟海鮮餐飲企業的老板在一起聊天,發現每一家的影響都很大。有一家做酒店海鮮的,本來恢復得不錯,但昨天才訂了五桌,其他海鮮類餐廳,營業額在上周六,直接攔腰砍半兒。”
“而我們是主做三文魚的,目前從營業數據上并不是特別明顯,就是怕這個事件有影響余溫,后面消費者引起恐慌。” 姜毅說。
針對這個情況,職餐記者還采訪了云南地區海鮮餐廳的老板了解情況。
“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們做海鮮生意直接下降一半,現在別的不求,就希望政府盡快把源頭查明,分享全國乃至世界,避免疫情再次擴大,只有疫情控制住了,生意才能恢復,消費者才有信心。”廣東海鮮坊葉武探說。
2、“一看店名顧客都不敢進,營業額迅速下滑80%”
不僅是以日料、海鮮類為主的餐廳受到重創,有的鐵板燒店因為店名看上去像日料店,而被嫌棄,顧客一看都不敢進門,何談生意?
“我們的刺身比例在整體菜單占15%-20%,我們主打產品是鐵板燒和烤串,因為店名一看就是日料店,顧客對我們店的傳統認知一直在生魚片的層面上,這次的新聞其實對我們家的生意打擊很大。” 奈九居酒屋的前廳經理唐女士說。
經過上一次疫情,生意剛剛恢復的奈九居酒屋,因為“三文魚”而營業額迅速下滑80%,回到了餐飲業剛允許復工時的水平。
對于很多三文魚餐廳,即使擁有購貨憑證、合格證明,進口水產品檢疫證明,甚至進行了新冠病毒篩查成陰性,煮熟或者炸熟做成菜品,顧客依舊不敢吃。而有些自助餐廳因為沒有了三文魚等刺身,顧客也覺得價格不值沒興趣。更有一些餐廳,并不以三文魚、刺身等菜品為主,刺身類菜品只是其中的一類,但顧客因為恐慌依舊不敢登門。
3、“輿論下顧客的恐慌,對餐飲人才是最恐怖的!”
雖然相繼有政府、專家和業界人士為三文魚喊冤,但顧客的恐慌心里卻不曾退卻,日益加深,甚至這種余溫在以后也會蔓延,遭罪的是剛剛看到希望的餐飲人。
“ 因為有品牌優勢,所以目前對我們影響還好。但我們所顧慮的主要是‘潛在的輿論危機’。什么海鮮不能吃的信息,這種輿論對于我們整個市場經濟才是最恐怖的,因為以訛傳訛的信息就如同病毒傳染!”
“我們需要的確切的信息,需要的是定論!而且需要的是各方權威機構幫忙站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食藥監)、權威媒體、行業協會等等。如果不站出來,其他餐飲也就是唇亡齒寒的結果。”徐記海鮮徐丹說。
“國家已經召開發布會說魚的檢測是陰性,但消費者是敏感的,疫情時間過長,少吃一頓海鮮又不能怎么樣,很多人還是想以防萬一,所以日料、海鮮餐廳的影響是比較長的一個過程。” 姜毅說。
職業餐飲網總結:
“屋夜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疫情本身已經讓很多餐廳受到重創,剛剛看到一絲希望,一切都在走向正軌,但“切割三文魚案板出現新冠病毒”讓餐飲人又被打回到復工開始的原點。
尤其是那些日料、海鮮類餐廳,現如今,更是雪上加霜,因為對食材的恐慌,會拉長人們的心理防線,顧客是敏感的,這種信任的恢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而這個漫長的過程里,已經傷痕累累的餐飲人,將更沒有喘息的機會,日子更加難熬。
-END- 主編丨陳青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3811.html